據說現在每天產生的資訊是差不多491EB的資料,每年產生的資料是175ZB。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1ZB相當於1.1萬億GB。如果把175ZB全部存在DVD光碟中,那麼DVD疊加起來的高度將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23倍(月地最近距離約39.3萬公里),或者繞地球222圈(一圈約為四萬公里)。目前美國的平均網速為25Mb/秒,一個人要下載完這175ZB的資料,需要18億年。在如此龐大的資料和資訊的轟炸下,我們甄別資訊,選擇資訊的來源就變得十分重要。畢竟,人的時間和心智都是有限的。
在前資訊時代,網際網路時代以前吧,我們的資訊來自於電視和書籍雜誌。因為渠道相對專業,所以我們天然相信那些都是真的,釋出的都是經過相關稽核的,這種意識在現在資訊時代會讓我們陷入到無窮的矛盾中。
原因是價值觀變了,現在很多都是為了博取眼球,並沒有嚴謹的論證以及來源求證;其次所有人都可以發聲,所有人都可以釋出資訊,這樣資訊質量參差不齊,而且資訊背後都有精巧的設計或者是明確的用意,試圖讓接收到的人產生特定的情緒或者是行為。如果一股腦接受,會陷入到他人的陰謀裡。
所以,建立信源白名單迫在眉睫。
如何建立信源白名單呢?首先,我們需要有一種觀念,懷疑主義,也就是任何嚴肅一點的內容,我們遇見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證信源,而不是投入感情。也就是說,透過養成檢視資訊源頭的方式,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弄清楚一件事:在網路世界中,誰是資訊的上游批發商,誰是資訊的下游零售商。越是重要的資訊,越應該去找上游批發商,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準確,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快速。
那麼,如何找到上游批發商,打造自己的信源白名單?這需要自己根據以往的經驗以及資訊建立一批可信的媒體列表,比如我會追隨行業內的專家看他們所關注的媒體,閱讀後形成自己的名單列表;
接著篩選可信人群。可信人群指的是專家們也常常打架,尤其我們對行業沒有那麼懂的時候,感覺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又相互矛盾,或者與事實相悖,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看專家的態度,是否科學謙遜,勇於認錯。坦然承認並且做出修正,還是狡辯加上掩飾,這決定了你要不要把他們加入你的可信任名單。
再次還需要自己能判斷,這個資訊是激發情緒還是講清事實,以及是否時間地點事件清晰明瞭態度客觀中立,或者來自於某其他媒體是否有連結;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判斷這個資訊的可靠性。
追蹤尋源,是現在必備的思維方式,不然,你就有可能成了韭菜,或者無意識成了傷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