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提到悠閒喝茶,很多人會念出白居易的那句經典。

食罷一覺睡,醒來兩碗茶。

如此想想,實在快哉!

但如果是冬天喝茶,很多茶友會覺得,還是暖乎乎的煮茶更舒服。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熱茶替酒,更能暖身。

寒冷的冬天,不管有伴兒,還是獨自喝茶,煮上一壺茶總是最應景的做法。

然,提起轟轟烈烈的煮茶熱潮,有人納悶,有人困惑,還有人不解。

這煮茶不是跟悶泡差不多嗎?

不對!煮茶可比悶泡更過分,煮茶起碼得十幾分鍾,悶泡哪裡會悶這麼久?

為什麼說老白茶不適合悶泡,但又可以煮茶呢?

究竟,煮茶和悶泡有什麼區別?

《2》

第一,茶具不同。

煮茶用到的,是各式煮茶壺。

材質不一,容量也有大有小,使用時可以放在電陶爐,或炭火爐上加熱。

常見的煮茶壺,有玻璃壺和粗陶壺。

當然,市面上還有不少金屬材質的鐵壺、銅壺,甚至銀壺等,但它們並不推薦直接用於煮茶,不然會影響茶湯的原汁原味。

悶泡使用到的茶具,相對更豐富。

有茶水不分離的玻璃杯、保溫杯、馬克杯。

也有支援茶水分離的蓋碗、茶壺、快客杯。

悶泡本質是讓茶葉和熱水長時間接觸,不斷釋放茶味物質。

出門在外,泡茶條件有限,隨身攜帶保溫杯泡茶,悶泡時間過長實屬客觀無奈之舉。

而在蓋碗泡白茶時,注入沸水後遲遲不倒出茶湯,純粹是主觀意願影響。

畢竟,用蓋碗泡白茶時,快出水才是王道。

除非泡到尾聲,茶味變淡後,才需要透過延長坐杯時間促進剩餘茶味釋放。

否則在注水完畢的剎那,立即合上蓋,倒出茶湯即可!

《3》

第二,茶水比例不同。

冬天煮白茶,在直接煮幹茶時,特別省茶。

壺裡加入300-400毫升純淨水,僅需2-2.5克幹茶,便能煮出充足茶味。

投茶太多反而不妥,會導致茶湯滋味過濃,不好喝。

泡白茶時,投茶標準與煮茶完全不同。

玻璃杯、保溫杯、馬克杯等,它們在用於泡茶時,投茶原則清一色是宜少不宜多。

投茶多,反而會浪費茶味。悶出一杯濃濃的茶,滋味不佳。

至於蓋碗沖泡白茶時,茶水比例大約是1:20。

110毫升的標準蓋碗,在沖泡白茶時,需要稱重投茶5克。

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在這一黃金茶水比例下,更能得出絕佳風味。

對比蓋碗泡茶和煮白茶,在茶與水的搭配間,大有學問。

煮茶,茶少,水多。

泡茶相對而言,茶多,水少。

茶水比例不同,是決定老白茶可以煮,但不能悶泡的關鍵!

《4》

第三,煮和泡的方式不同。

在不擅長烹飪的人眼裡,做飯吃,只需要確保將食物煮熟,加點調味,不至於難以下嚥就行。

但在專業大廚看來,炒、燜、燴、蒸、炸、烤、涮……此中門道,大有不同。

喝茶亦如此。

對喝茶不求甚解,只求解渴的路人粉,覺得煮茶和泡茶的本質一樣,最終結果都是得出一杯帶有茶味的水。

但在愛茶人眼裡,煮和泡的區別,大有學問。

泡茶,水溫呈現遞減趨勢。

即便往蓋碗內倒出滾燙沸水,但在注水剎那,沸水的熱量就在不斷散失,溫度下降。

而煮茶在沒有關閉加熱前,水溫呈現遞增趨勢,或穩定在滾沸狀態。

正因兩者的水溫變化不同,導致茶味釋放大有不同。

所以在喝茶時,要提前明確什麼茶適合煮,什麼茶適合沖泡。

好比廚師做菜,什麼魚適合油炸,什麼魚適合紅燒,在正式下鍋前早已胸有成竹!

喝茶時,有的茶適合泡著喝,但不適合煮茶。

比如綠茶、黃茶、茉莉花茶等風味清新的茶類,泡茶喝最是直截了當。

要是突發奇想,將龍井綠茶放進煮茶壺內,既會損耗清爽風味,又會將茶味煮得苦澀不好喝,白白浪費好茶。

而即便是白茶,也不是所有茶都適合煮。

要煮,也是煮上了年份的陳白茶、老白茶比較好。

另外還有一類特殊情況。

有的茶,泡著喝滋味平平,唯有高溫煮茶才能釋放充足風味。

比如,部分經過專門緊壓的黑茶,硬邦邦的,在高溫煮茶下才能浸出足夠茶味。

不然按常規的泡茶方式,茶葉根本泡不開,滋味難以浸出!

《5》

第四,適用場合不同。

煮茶喝,更有風雅意境。

在深秋、寒冬、早春時節,氣溫微寒,煮壺熱茶驅寒,再好不過。

煮茶,適合悠閒享受,用於慢慢打發時間。

而泡茶的節奏,有快有慢。

平日上班忙碌時,隨手用玻璃杯泡茶,潤喉解渴,屬於快節奏喝茶。

而按功夫茶的泡法,用蓋碗逐次沖泡,細細品茶,是慢節奏的飲茶享受。

通常,在用蓋碗泡茶時,快出水是泡好茶的關鍵。

前五衝、六沖左右,往蓋碗內注入沸水,便可合蓋出湯。

從注水剎那到茶湯大部分倒出,需要分秒必爭,用時以控制在7-8秒為宜。

等泡到後幾衝,茶味被消耗後,才需要依次延長坐杯時間。

打個比方。

當你將一泡壽眉,快出水泡了6衝後,發覺茶味略淡,不復先前那樣滋味飽滿。

那麼下一道泡茶時,大可悶10秒再倒出茶湯。

再下一道,悶20秒倒出。

再下一道,悶30秒倒出……

依次類推,適當調整,等到蓋碗內的茶葉在悶泡足足一分鐘,仍舊茶味偏淡時,說明它已經“油盡燈枯”,需要換茶。

不然就是將泡淡的葉底,撥入煮茶壺內。

注入純淨水,開火加熱,再煮出一兩壺茶湯,徹底榨乾剩餘茶味。

對好茶而言,即便在泡淡後,內裡仍舊保留未喝透的風味。

為避免浪費,大可將其放在煮茶壺內,利用持續高溫激發茶味,等待好茶的再次驚豔亮相!

稍作總結便是,蓋碗泡茶時,悶泡坐杯適用於已經泡淡的茶葉。

而煮茶時,既可煮幹茶,亦可考慮煮葉底。

悶泡和煮茶的“術業專攻”範圍,根本不相同!

《6》

第五,用時不同。

之前提到“老白茶能煮茶,但不能悶泡”時,很多人會納悶。

為什麼用蓋碗泡茶,悶泡會導致茶味變苦?但煮茶不會?

背後的潛臺詞是,明明煮茶的用時更長啊。

這倒也是,蓋碗泡茶時,快出水的用時是7秒、8秒。

有時候,泡茶動作稍慢一些,導致蓋碗內的幹茶與熱水多悶了幾秒,泡出來的茶湯已經變味。稍顯滋味濃郁,不復濃淡適中,鮮香醇爽的絕佳狀態。

但如果是煮老白茶,動輒是煮上好幾分鐘,至少要等到茶湯沸騰才關火。

為什麼悶泡會讓茶味變濃,但煮茶卻不會?

這背後的原因,先前已經解釋過了,最主要是茶水比例不同!

但大家對煮茶的理解,也不能想當然認為,每次煮茶,一煮就是十幾分鍾到半小時。

其實不然,煮茶不需要煮太長時間。

北風瑟瑟的寒冬,氣溫低,先燒開一壺400毫升左右的水,等水燒開,這個過程大約用時三五分鐘,主要看火力大小。

水燒開後,投入提前準備的老白茶,茶葉實現用克秤稱好,備2.5克幹茶放在茶則上。

茶葉投入不超過一分鐘,關火

讓壺中的茶湯在爐子上略微平靜,等到湯水止沸,這個過程中茶味仍舊在不斷釋放。

大約一兩分鐘後,茶湯風平浪靜,不再劇烈冒泡,就可以倒出公道杯內。

等到茶湯溫度不再燙嘴,享受香濃細滑的熱茶湯!

細數下來,從開火到茶湯可以入口,不過十來分鐘時間。

那些動輒一煮就是煮半小時四十分鐘,將三碗水煮成一碗湯的做法,實在太重口味!

《7》

冬天的生活,適合慵懶。

適合無所事事,又適合做一切事。

有人在等雪。

有人在唸舊人。

有人在風風火火的烹食、烤肉、涮火鍋。

還有人在煮茶悠閒享受。

升起一爐火,美美地喝壺熱茶。

待在火爐旁的光陰,總是暖且慢。

雖然,現代生活裡,還有更多便捷的取暖方式。

煮茶時,可不用火爐,改用更省心的電陶爐。

但這種圍爐煮茶的冬日樂趣,仍舊不可少!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為了6折優惠,我充了300元的會員,事實真的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