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還記得小川在古代和項羽吃月餅、飲酒賞月的時候嗎?那個時候是中秋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小川很是思念現代社會,很是想家,很想和爸爸媽媽哥哥高嵐團聚。

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談一談電視劇《神話》中秋節之時,在現代,易爸爸和易媽媽之間關於子女教育的爭論,那段關於學歷、人生的博弈......

說到易教授(大川、小川的父親)這段評價,是在小川、高要穿越回秦朝那年的中秋節,原本大川、小川是要讓一家四口團聚,父母複合的,誰曾想小川離奇失蹤......(situational irony)

小川在古代過中秋節

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易教授與易媽媽在爭論孩子教育問題。易教授說易媽媽對孩子管教過少,小川只上了函授大專;而易媽媽也不示弱,說易教授教育過於死板,大川也只知道考古考古,到現在還沒有女朋友......

相似的童年,教育方式卻使得兩人人生大不相同

易教授說的這一點沒有邏輯問題,他們分開的那一年,小川、大川確實屬於相似樣本......

夫妻間關於孩子教育的爭論

大川和爸爸,爸爸思維古板,大川和他從小一起走南闖北,顛沛流離,考試成績仍然次次第一;小川跟著媽媽,媽媽研究各種技巧,開鎖等等,思維靈活,小川也一樣,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也能看得出,小川思維靈活,大川略顯古板。小川只上了函授大專,而大川23歲研究生畢業,馬上攻讀考古學博士學位。

似乎爸爸媽媽兩個人說得都符合邏輯,那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這是孩子教育的本質問題。兩個人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孩子未來著想,而思維方式確實不同的。

易爸爸理性思維,走的是理性邏輯,就是說嚴父出孝子,自己對大川嚴格管理,孩子成績優秀,學歷很高,認為這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易媽媽感性思維,走的是感性邏輯,就是說孩子要自由發展,真正的全面發展才是硬道理。孩子要有自己的天性,不能要求得過高。

其實,這是中國教育的普遍現象。不一定是父親都這樣想,母親都那樣想。多數家庭一定是有一方像易爸爸這種思維,有一方像易媽媽那種思維。

易媽媽認為孩子應該活潑開朗、聰明伶俐似小川

易爸爸的事業心非常重......

易爸爸認為孩子就應該全身心搞研究、投入事業

其實,雙方只要對對方多一點理解,因為出發點是一樣的,沒有哪個父母是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然而方式方法卻有時本末倒置,南轅北轍......

電視劇《神話》確實是一部好劇,裡面包含很多哲理,越品越深刻......

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Virgil Abloh--Off-White設計師去世,享年 41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