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即使未來不可預知,只要勇敢前行就好”。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的話讓瑞德走向了新生。
囚禁在肖申克監獄19年的安迪,始終心懷希望,尋找著生的意義;哪怕只有一丁點亮光,他都不忘照亮他人。
安迪說:“世上有些東西,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是完全屬於你的。”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對於安迪來說監獄既是懲戒之地,也是救贖之地。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片段
能夠突破心靈“牢籠”,達成人生所願,就如安迪;而自困心靈“牢籠”,迷茫無措,就如瑞德,也如大部分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打破“心牆”,走出迷霧,成為像安迪一樣的追光者。
在《自愈與成長》一書裡,榮格說:向外看的是夢中人,向內看的是清醒者。而安迪,就是那個向內看的人,他用這份“清醒”引導瑞德走向了新生。
《自愈與成長》
作者李孟潮,心理學博士,資深精神科醫生,推崇專業領域“惟精惟一”的理念。
本書記錄了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貫穿一生的30個夢境,作者透過對夢境的解析,讓我們既可以解讀榮格,也可以解讀自己。
走進書中,緊跟榮格追尋自我和自性圓滿的腳步,和他一起經歷人生裡的痛苦、彷徨、超越和涅槃重生,從中汲取心靈的營養和自愈的力量。
一、榮格童年的夢境教我們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今天早上,大畫家宋昊然突然走了,隻言片語都沒有給我留下!等他回家,我非要打他屁股。”
這是近日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社交平臺上釋出的一條扎心的博文,是關於自己的兒子突然跳樓離世的訊息……人生最悲切的事莫過於此。
宋清輝博文
孩子熱愛繪畫,這本是一個可以療愈心靈的愛好。卻因不堪重負的心理影響,讓孩子的畫除了鬱悶的色彩,不見一絲快樂。
12歲的孩子,本應該是快樂成長的年齡,為什麼能夠如此決絕地放下一切蒼白的離去?他用生命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養育忠告?
宋昊然繪畫作品
榮格的童年也是不幸的,在他三四歲時所做的“獨眼肉柱夢”中,可以找到這個孩子產生自我絕望心理的一些線索。
榮格的夢境解析如下:
草地:代表自然、承載和療愈。
解析:人只要活著,都有被治癒的需要,凡事要用同理心去思考孩子的感受
黑洞:象徵精神疾病的吞噬感,母親的缺席給榮格留下的心靈黑洞。
解析:養育環境不同,孩子的心理一定會有不同的缺失,產生心靈黑洞;需要及時補救,以此提醒父母多關愛孩子。
地下世界的各種細節:資訊捕捉能力,稱為感知覺功能,運用到外在事物為“外傾感知覺”,運用到內心影像和身體知覺時,為“內傾感知覺”。
解析:內傾感的孩子性格內斂,在意內在聯絡和肯定,需要家長多關愛和認可;外傾感的孩子個性開朗,在意客體對自我的感受,需要家長循循誘導。
獨眼肉柱:“食人者”和不願透露姓名的“神”,開啟“吞食焦慮、死亡焦慮”的防禦方式,讓恐懼情緒逐漸平息。
解析:孩子也有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家長要與孩子攜手共進,即時引導孩子走出所有的焦慮。
《自愈與成長》內頁
透過夢境解析,可以瞭解到宋昊然決絕的心理是有跡可尋的;只是遺憾他沒有選擇自救和自我療愈,也遺憾他身邊的大人沒有及時發現和介入。
我們從新聞裡解讀出,導致宋昊然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父母忽視了他的成長創傷,平時沒有與孩子進行心理共建;二是學習壓力過大,學校的心理輔導流於形式,屬於無效介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如宋清輝自己所做的深刻分析:因工作忙,沒有照顧好他,沒有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忽略了孩子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導致孩子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一味地忙著工作,忙著各種追求,卻忘了給予孩子愛的滋養。在孩子心理營養匱乏的時候,我們卻無視無知,本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卻讓死神輕鬆地從我們手裡把孩子帶走。
如榮格語錄:沒有一棵樹的枝丫可以觸及天堂,除非它的根鬚扎進地獄。
但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擁有堅毅的內心,有力量去抵擋人生風雨。
二、榮格中年的夢境教我們如何理解婚姻危機。中年的無力感,猶如劉慈欣在《三體》裡所寫:沙漠腹地突然塌下去,掉下去一個黑洞,沙子拼命地往裡掉,一輛越野車拼命往外開,可是不管怎麼開,只要車速快不過沙子跌落的速度,都改變不了掉進沙洞裡的命運。
尼采說“倘若各自都想透過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這便是穩固的婚姻”。
可是,據2019年資料統計,全國離婚率高達43.53%,離婚主力軍主要是80後中年夫妻。
“中年人承上啟下,既要修通、改革自己的父輩遺留下來的家庭文化,又要建立傳承自己這一代人的家庭文化,並傳遞給下一代”。
書中寫婚姻,好比“一部車”在五條路上行駛:
1、性愛合一,百年好合,困難是憋屈感和感。
2、良性離婚,困難是不安全感和茫然感。
3、按兵不動,等待時機,困難是停滯感和絕望感。
4、婚外戀,困難是不安全感、內疚感和羞恥感。
5、其他,如獨身主義、同性戀、惡性離婚等,困難是不安全感和絕望感。
無論行駛在哪條路上,婚姻都會遇到重重困難。
我們都期望美好的婚姻,成為彼此的唯一,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
但往往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是婚姻危機常常在中年人的世界裡不約而至,令人彷徨不安。
中年時期的榮格,因複雜的兩性關係,也遭遇過婚姻危機,他的妻子艾瑪曾鄭重地提過三次離婚。
對於榮格複雜的情感糾葛,他的朋友和學生曾給他的妻子和情人做過分析,認為倆人都很痛苦。
作為心理諮詢導師的榮格,大多數人當然希望他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愛家愛妻兒,工作努力,如同君子一般穩重的中年人。
在榮格中年的夢境“白鴿女孩夢”中,白鴿象徵著靈魂和自由,是介於自我和自性之間的連線者。
白鴿是單偶制動物,但在喪偶發情時也會另尋配偶,這也預示著榮格既重視婚姻又想要保持婚外戀的心理。
那麼,榮格產生婚外戀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書中對此進行了六項分析:
1、童年的母愛缺席。
2、少年時期的自卑感,在婚姻中被啟用。
3、過大的名聲帶來的壓力。
4、青年成人轉折期的壓力。
5、財富的雙刃劍。
6、單偶制、多偶制婚姻觀的衝突。
書中說“只羨鴛鴦不羨仙”,是人們想要改造自身的猴子基因。
所以,無論哪種心理動機,婚外戀始終是造成婚姻危機、家庭破碎的罪魁禍首,這既是榮格所遭遇的“妖魔鬼怪”,也是我們身邊大多數中年人所遭遇的“人生危機”。
榮格對家庭的分析“它應傳遞安全感,不僅在軀體意義上,而且在心理意義上”。
可知榮格的真實內在“是一個家庭主義者”;即使年輕時浪蕩不羈,到了中年,他還是著手重建家庭,迴歸家庭。家庭對於他來說,是人生最高意義和最神聖的存在。
因為,榮格從小跟在虔誠的基督教傳教者的父親身邊,深受基督教義影響,即“夫妻關係是神聖的,它高於金錢、權力等利益”。
但願人人都能正視中年危機,時常做心性修復, 迴歸正確的婚姻觀,享受幸福生活。
也願正在經歷婚姻危機的中年人,能像榮格一樣自我救贖,把危機轉化成療愈和豐盈自己的力量。成為自愈成長的人,積極修復內心黑洞,迴歸家庭,收穫豐盛圓滿的人生。
三、榮格老年的夢境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這種自古相傳的生死觀: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即善於生,清楚自己的生命價值,活得明白通透;善於死,沒有罔顧生命意義,正確地面對死亡,不糊塗地死去。
因為身負工作重任,他無法立即回家處理母親的後事;所以,康輝在做客董卿的《朗讀者》時,談到母親的突然離世,一向穩重的他數度哽咽,令人感懷。
至親離世,痛徹心扉。這種無法言說的痛苦,就像我們拼命地想燃燒心中的火,可旁邊的人只看到了煙。
可是,理智讓我們思考:隨著生命的演進,無論是至親,還是自己的離去,死亡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的終極問題。而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死亡呢?
過了中年,那種“不知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空心心理,是大多數人必經的痛苦。也許,我們可以從榮格的夢境裡得到指引,讓空心症的危害沒那麼強烈。
在榮格“瑜伽行者夢”的夢境中:登山象徵心靈的提升、上升;白天象徵意識;鮮花代表生命的本源。
而瑜伽行者,是禪觀自己的人,是榮格自性意象的投射物件,是代表全宇宙的任何東西,是無法用語言和圖畫所表徵的。
所以,榮格進入中老年期,開始有了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心境,讓自己與弗洛伊德和好;以及遠離“非黑即白的心境”,讓自己與世界、與他人和解。
榮格在 “父親《聖經》”夢境裡,自我與自性產生了連結,朝著超越世間種種情感的方向發展,達到自我和自性的圓滿了。
此後,在他所著作的《答約伯》裡,約伯對上帝從懷疑到重拾信心,再到最後的涅槃重生,他被徹底療愈了。
這個時期的榮格,在意識層面已經成了靈性超越之人,他的人格面具也變成了“超個人心理學家+靈性修行者”。
一、用理性的角度來面對死亡:人死埋進入漆黑的墳墓中,化為與世界萬物一體的物質。
二、用情感的角度來面對死亡:死亡是樂事,靈魂找到了遺失的另一半,實現涅槃;而靈魂如果有未完結的業力,則陷入慾望中,生命會以再次輪迴轉世,完成上一世未完結的事情。例如,榮格說“自己輪迴投胎是一種對理解力的強烈追求”。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是用一切將化為虛無的理性角度來面對死亡,還是用內心帶有慾望和期待輪迴觀的感性角度來面對死亡。
我想,康輝最終也能好好安放自己對母親離世的悲愴心理;因為逝去的已不可挽回,而好好活著即是對至親離去最好的慰藉。
我們在生的這一世,該如何賦予它積極的意義。就如莊子所說“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活好了這一世,內心無畏,即是正視死亡,便無所謂死後成為虛無還是輪迴。
總結讀《自愈與成長》,從榮格的生命故事裡,獲取自我療愈的力量;從榮格追尋自我和自性圓滿的過程中,領悟生與死的意義和思考。
透過榮格的夢境解析,我明白了三個重要的人生課題:
一、孩子的成長創傷,需要心理營養的澆灌;父母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父母真正的使命——是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愛又溫馨的原生家庭和養育環境。
二、人到中年,在面對婚姻危機時,不必慌亂無措。因人人都有各自的缺陷,追求完美是人性所趨,也是心理所需,彼此療愈才是良藥;聲色犬馬只是剎那間慾望的毒,家庭才是人生追求圓滿的迴歸地。
二、我們熱烈的活過,只要不是人生頹廢,何懼生離死別。
人人內心都有傷,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何不走進《自愈與成長》,看看榮格在痛苦與彷徨中是如何得到自我與自性圓滿,實現涅槃。
讓我們一起自愈成長,一起成為“《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