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過去了,“雙十二”又快到了,接著買買買!
有沒有發現現在購物節一個接一個,聖誕元旦、春節、女王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618”年中節、等等不勝列舉,只要是個節日,就會打折來號召大家買買買;沒有節日,也會製造個節出來打折。
從線上發展到線下,從網店發展到實體店,可以看到滿大街的“雙十一”、“雙十二”。
那麼為什麼這麼大費周章地找節日打折,為什麼不直接把價格降下來,一年四季天天低價呢?低利潤率高銷量亦是生存之道。
為什麼不能天天低價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價格是消費者判斷商品質量和服務的依據。
消費者不見得都能評測或正確地評測商品,在缺乏評測手段的情況下,同品類產品的價格比較就成了對質量和服務的評測依據。
或許會認為,價格高是因為成本高造成的,可能是更加健康的原材料或許是更加嚴格的生產控制過程。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據說,某個知名的洋酒在出名之前,曾經一度面臨破產,後來把價格提高到遠遠超出市場水平,生意從此興隆。
同時,價格帶來品牌檔次的區分。
產品不能僅僅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還要滿足情感需求,並且還要能讓消費者自我表現,你選擇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定位了你自己,無好壞之說。
正如消費者行為專家羅素.貝克曾寫道:“我們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事物,這可能是消費行為中最基本最有力的事實“。
打個比方,你買個名牌的包包,首先當然是能裝東西,哪怕真的是一點點東西而已,而後是這個名牌包包滿足了獎賞自己的願望,重要的是它能幫你向外界傳遞一定的資訊,例如,身份、品味、風格等。品牌也是自我表現的渠道,這才有了“不買對的,只買貴的”的說法,貴有時候也是一種需求。
品牌的“高大上”很大程度是根據價格來判斷的。
如何降價而不掉價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刺激銷售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價格降下來,大家都這樣做,你不跟上就掉隊了。
但是如何降價而不損傷商品的品牌形象,不會淪為“低檔次”的商品,“降價而不掉價”才是重點。
如果降價導致消費者認為你的品質也降了,那對品牌來說就不是“購物節”,而是“購物劫”了。
在這方面,商業街裡天天上演的“關門歇業,最後三天,全場大甩賣”可以說得上是經典案例。
同時,購物節越來越多,在購物節降價是非常合適的理由。
有直接降價;
有變相降價:主商品不降價但是有滿減優惠券;有贈品;加會員優惠;有紅包反饋,等等。
保護消費群體的利益
那麼是不是大家知道“高檔次”的商品在購物節就會降價,那麼是不是平時不降價的時候就沒有生意了呢?
非也。
各個檔次的商品自然有它特定的消費群體,而這個消費群體在有需要的時候,不會去等到“雙十一”或“雙十二”,這就是該商品的細分市場。
而想要跨越細分界限的又認為價格過高的消費群體會等到購物節時再購買,這也等於無形中為低價設定了門檻,讓原來特定的消費群體不會心理不平衡,不會一定要等到購物節再購買。
“秒殺” 的電商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想要低價,你就得熬夜到12點,你就得手快拼網速,這就是門檻。現在商家為了增長業績,不得不把目標放在特定群體之外,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秒殺”的時間延長到1-2小時。
一種價格並不適合所有的人,但是如果沒有任何理由,把商品的價格降下來,那麼品牌的特定消費群體就會失望,因為價格反應了該特定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和自我表現的功能,他們很大程度上會轉移到其它的與其相匹配的品牌、能代表他們的品牌。
由此可見,降價一定要找理由、一定要設定門檻,以此保護品牌形象、保護特定消費群體的利益,同時也可以拓寬消費者細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