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中國一座“未來”超級城市橫空出世。深圳,在其經濟和城建奇蹟背後,提供了足以被其他城市效仿的城市空間設計範例,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86版總規。在1986年深圳人口還不足30萬的情況下,該版規劃不但按照“特大城市”110萬人口加以規劃,更為市政交通等配套設施預留了近兩倍係數的後續建設空間。規劃中首次確立的“帶狀組團空間結構”,也成為規劃界經典設計之一。
新區規劃的“精明指數”
2022年6月,煙臺黃渤海新區空間規劃方案對外發布。該規劃在空間格局上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形成“一軸兩帶、兩城三灣七組團”的總體格局引領新區發展。整體來看,黃渤海新區首版規劃非常符合“帶狀組團空間結構”。沿228國道拓展的城市發展軸,與北緯37°黃金海岸、南部環山創新帶構建的帶狀線路,從北部、中部、南部三個方向串聯起了新區未來的城市空間。三條線路方向相同又各司其職,透過山海資源與城市核心幹道資源,將開發區與蓬萊區進行鏈接並沿線謀劃不同功能組團。
時代速度下的「城市綠洲」
在充滿生命力的城市空間內,新區規劃未來構建“快速軌道+快速通道”雙快交通模式,推動多中心、多組團融合發展。包括規劃佈局濰煙高鐵、煙大通道等區域高速鐵路,實施德龍煙鐵路市域化改造,推動228國道改線,打造新區外圍公路貨運主通道,形成客貨運分離的運輸格局……
「三產融合」的破局之路
從頂層邏輯到細節支撐,黃渤海新區首版規劃都堪稱典範。而在空間規劃與交通體系之外,新區如何推進生產、生活、生態的統籌發展,如何在規劃空間內進行乾坤大挪移等話題,同樣備受關注。例如,黃渤海新區首先規劃建設的“空天海裝備智造城”,佈局於八角灣新城與蓬萊新城之間,空間約100平方公里,涵蓋了規劃的煙臺臨空經濟區、黃石灣海洋經濟區、蓬萊臨港產業區等重點區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