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然而,誰都知道,房價漲跌從來都是“供求”作用的結果,而另一項數據,供應端也不樂觀:

新房、二手房總庫存量均在創造紀錄,住房供大於求,購買力透支明顯

某地產機構發佈的最新一期全國百城住宅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10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房庫存面積為5.4億平米,環比再增2.1%。如果說單就一個數據還看不出什麼趨勢來,那麼對比一下就清楚了:

1.環比庫存連續6個月正增長;2.同比連續39個月正增長;3.百城庫存規模為自2016年樓市去庫存以來的新高,創近6年最高紀錄

在專家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應透支,像重慶鄭州、重慶土地供應成交量比住宅成加量還多1億多平米。毫無疑問,在需求沒有明顯增長情況下,未來幾年,這些地方的樓市都是供大於求。

那麼,購房者的槓桿還能再加嗎?丁祖昱用另一組數據說明:

過去10年,居民的槓桿上漲6.68倍,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達38.1萬億,比房價增長還要快得多。

然而,不僅是新房,二手房市場也明顯感受到“寒意”在某房地產機構發佈的《全國主要城市二手房庫存報告》中看到,2021年末全國60個城市二手房庫存量就達到295萬套,包括一些大城市的二手房庫存量都在刷新歷史,2022年開年的市場也未見什麼起色。有業內人士就表示,房產價格看似紋絲不動,卻沒看到背後的這一波供求數據隱藏的含義:

天津、重慶、瀋陽庫存量均超14萬套,成都達12萬套,南京在這個報告中的數據是11.2萬套,但今年高峰期已經衝至15萬套,像銀川、大連、徐州、中山、佛山等城市的庫存正處於增長中,說明我們的二手房庫存量增加還只是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二手房庫存量增加迅速的同時,二手房成交量還整體呈現下滑趨勢。說白了,數據“一正一反”只會讓去化週期進一步拉長。

不僅於此,“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開發商做出了選擇。

“2021年全國二次、三次集中供地”像一面“照妖鏡”,有沒有底氣拿地,在這波土拍大戲中逐步反映出來。據澎湃新聞報道,從已開始的第二輪集中供地的9座城市看,無一例外地出現了臨時“終止出讓、流拍”的情況,而且總量達到了91宗,難道是因為地價掛得太高了?還真條件太苛刻了?其實都不是!

根據媒體報道顯示,在2021年底的最後一次集中供地上,供地城市紛紛調低土拍門檻,但結果顯示市場仍舊繼續降溫,比如南京這次流拍率比第二次還提高了50%,而蘇州把壓箱底的好地都拿出來了,但底價成交的地塊達到了23幅,無錫和常州也同樣遇冷,後者拿出8塊地,1塊終止,3幅底價成交,其他4塊流拍等等。2022年合肥第一次供地30幅,其中15幅流拍,其他城市的土地市場更不用看,城建託底和流拍成了主旋律等等。

土地大量流拍原因,有人說是“三道紅線”限制,開發商難做“無米之炊”,但也有業內人說,還要加一條:說明越來越多的開發商並不看好後市

走到這個關口,開發商降價趨勢能否真正形成?

實際上,從以往的經驗看,房地產市場變化主要就在於供求,如果出現上述“新房與二手房庫存量持續增加的共振”,以及土地市場出現大量流拍,意味著房地產價格將出現不可避免的調整,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包括恆大等開發商開啟了大折扣降價促銷。不過,現實情況可能並不是一邊倒。

對於2022年的房地產市場,高層會議已強調“支持商品房市場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相比以往“房不刺激”、“三穩”,這次表態是近幾年最為溫和的一次。我們還可以看到,自恆大事件出來以後,限跌、房貸下款加速、房企融資重新開閘等等,均是為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目標努力。所以,房價要想快速下降不是監管的目標,只能通過收入增長和過高房價理性回落形成一個平衡。

但業內也有人說了,“限漲未必不漲,同樣,限跌未必真不跌”。那麼,今明兩年房價走向如何?今年不買房或者買房,到底是“明智”還是“糊塗”?李嘉誠說的一句話說得很現實,近乎明示:

近幾年不管是內地房價還是香港房價都居高不下,但未來5年房價就會面臨大洗牌,炒房客們需要謹慎了。買房用來自己住的,儘管買,買房是用來炒的,還是算了,很多內地開發商過去幾年負債擴張也該告一段落了。

從以上的預測中,可以梳理出幾個信息點:第一,未來5年房地產價格會有較大變動;第二,炒房行不通了,不建議投資房產;第三,自己住可以買;第四,房企面臨降槓桿,這樣的情況下,規模不會擴大反而會縮小。

李嘉誠說這話還是在恆大等房企債務出現問題之前說的,現在對照他說的這幾點信息,除了房地產價格需要時間檢驗外,其他幾點是不是都已經得到了逐步驗證。不少網友認為,李嘉誠不愧是第一代地產商,李嘉誠的預言已應驗。

就拿開發商債務暴雷來說,現在不少銷售額千億級別的房企都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人歸咎於國家對房企債務的管控,即便如此,難道不正是他提前看到了這一點嗎?所以,以不賺取最後一個銅板理論著稱的李嘉誠,最近6-7年一直都在撤出內地的房地產項目,有人說李嘉誠錯過了2016年後這波行情,但殊不知他也有言在先,大意是“當所有人都想在高點賣出時,只會發生踐踏,想撤也撤不了”。一言一行,無不顯示頂級商人的老道。

不過,李嘉誠雖說“自住儘管買”,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令人心酸的是,他們無力接盤了。

什麼叫自住?買房不以炒房為目的,要麼是剛需,要麼是改善,他們對應是年輕結婚群體、中年改善群體,由於一場突如其來,加上不斷反覆“病情”,讓我們很多人的工作和收入都受到影響,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在一條短視頻中的話說,一場包括5大方面的巨大失業潮正在向我們襲來,即:

首先是陷於困境的房地產在大量裁員;其二是外商外資企業紛紛撤離中國;其三是中小企業的不景氣、倒閉潮;其四是教育雙減引發的對於教培行業的整頓,波及千萬人的生計;最後是跨國電商的整頓,比如亞馬遜平臺整頓電商秩序,出現批量封店、封號情況,一批中國跨境電商巨頭陷入困境。

可見,很多行業都受到風波的影響,在這一點上,但這並不代表李嘉誠看得不準,畢竟這都是突然情況。事實上,不少網友確實感同身受,網上不是有一個段子嘛,過去的2022年最悲慘家庭:“夫妻是房產中介,買了恆大等爛尾房企的房子,還意外有了3胎...”,雖然這是極端情況,但也折射出剛需、改善乏力的現狀。而且,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作用下,即便房地產價格不讓跌多少,但也賺不到錢,一些有錢家庭寧願把錢投到其他地方,甚至存起來,也不會再做“無效買入”,流動性還受限,何苦呢?那麼,今明兩年面對的這些情況改善了嗎?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有的人馬上要結婚、孩子要上學,家庭經濟條件也允許,有買房需求無可厚非,這沒什麼好說的。但如果工作都不穩定,收入也支撐不起房貸,確實應該緩緩,畢竟家庭財務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嚴格的市場管控下,料也不會出現“一年不買房,年初又白忙”的情況,2022年買,還是2023年買,區別應不會太大。

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武當山機場最新出行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