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7月28日晚間,每日優鮮解散傳聞在坊間熱度還未曾消散,就再次被曝出關閉了極速達業務。目前每日優鮮APP界面已經沒有“1小時達”之類的字樣,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次日達的提示標識。

業務調整跟股價息息相關,在被曝解散的背後,是每日優鮮令人“心悸”的股價。

截止昨日收盤,每日優鮮報0.135美元/股,降至冰點。事實上,每日優鮮股價跌破1美元並非今日之事,6月,每日優鮮就因為未能及時披露財報,以及股價跌破1美元/股,兩次收到過納斯達克上市資格部門發出的警示函。

我們再將時間線往回拉,去年6月,也就是每日優鮮上市當日,由於上市前並不被市場廣泛認可、業務模式存疑、利潤質疑等等因素,其在二級市場的認可度並不高,上市當日就遭遇破發。當日,每日優鮮收盤報9.66美元/ADS,較發行價下跌25.69%,總市值為22.74億美元。

而昔日的資本寵兒,緣何接連遭“背棄”?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前置倉優勢or劣勢的大爭論

每日優鮮問題固然多,縱觀行業和媒體圈,對於每日優鮮業務困境以及何至於發展到今天這個態勢,都有過很深入的分析。不過,為避免馬後炮之嫌疑,筆者還是想從每日優鮮和幾家生鮮電商的業務優勢對比,以及供需的角度,將每日優鮮面臨的種種質疑擺出來。看看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哪一根。

每日優鮮的業務出現巨大調整,但調整的卻是其發家和引以為傲的“前置倉”模式。每日優鮮在面對媒體問詢時曾迴應,“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前置倉業務有所調整,次日達以及其他業務不受影響。”

事實上,作為“前置倉”這一倉配模式的鼻祖,該模式一直是每日優鮮核心優勢的基礎和保障。

2015年11月,每日優鮮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前置倉,作為靠近社區的中小型倉儲配送中心,離消費者3公里以內的距離,讓每日優鮮實現了最快30分鐘配送到家的承諾。

得益於配送的高效和超額的補貼拉流量(這也被詬病為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通病),每日優鮮積累了最初一批忠實用戶,並將該模式逐漸複製到全國。

然而,這種模式也一直存在爭議。作為一種重資產、重投入的模式,其被詬病的問題多集中在費用率高、毛利率低、客戶流量轉化困難等等問題。這一點,從每日優鮮(不僅是每日優鮮,還包括叮咚買菜等一眾生鮮電商)連年虧損甚至到如今資不抵債,足可見該模式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從2018-2021年,三年間每日優鮮累計虧損額預計高達108億元,幾乎與其歷年的總融資規模相當;而被“誇耀”為用戶數遠超每日優鮮的叮咚買菜,在2021年的全年營收為54.8億元,淨虧損卻達64.3億元,同比擴大102.2%。

盒馬CEO侯毅就表示前置倉模式不成立,就是做給VC看的。但每日優鮮和叮咚作為前置倉模式的頭部企業,一直很有信心,或者也只能選擇有信心。

每日優鮮也追求過利潤,但是盈利遠比不上燒錢的速度。

供需關係的匹配

每日優鮮並非一開始就如此狼狽,我們把目光拉回到2019年,那個每日優鮮或者說生鮮電商的轉折點。

2019年,每日優鮮一度搖搖欲墜,資金籌措艱難,創始人憂心忡忡,在高層會議上痛哭流涕,開啟了裁員。直到青島國資帶來20億人民幣,解了每日優鮮的燃眉之急,完成D輪融資的每日優鮮摩拳擦掌,準備衝刺IPO。

2021年6月25日,每日優鮮以13美元/股的發行價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生鮮電商第一股”,成為其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目前每日優鮮仍然保有三個主要業務,分別是: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雲。

然而,失去核心業務的每日優鮮已經不僅是斷臂了,據內部人士暗指,雲超特賣業務存在刷單現象,業務模式並不健康,2021年第一至三季度淨收入均下降10%左右(消息來源:界面新聞)。除了次日達,智慧菜場與零售雲業務均屬於B端業務,週期長且目前仍未看到盈利希望。

未來,每日優鮮也難以依靠這三大業務實現迅速回血,次日達面臨的競爭何其多,商超類別有京東和天貓超市,生鮮就別提價格超低的社區拼團。

每日優鮮的爭議一直存在,其實但凡創業者都知,做企業哪有這麼容易,哪家沒有這些那些的問題和毛病。就算是想從最簡單的經濟學角度——供需關係,來看看生鮮電商這門生意,也必然是大有可為。

在之前的專欄中,三林曾經介紹過生鮮電商這門生意(戳標題閱讀《生鮮電商掘金萬億市場,優質農產品“隨意”挑選還要多久?》、《新東方火出圈,但農產品直播這門生意不好做》),在文章中,筆者認為農產品這門生意必然有需求。

問題在於,需求和供給匹配嗎?

我們不妨看看相較於每日優鮮,各家生鮮電商的優勢都在哪,又滿足了消費者什麼樣的需求。

盒馬關閉前置倉,有自己核心單品,有不屬於山姆、Costco等大型會員店的會員體系,且背靠阿里,資金優勢充足。

叮咚買菜,會員數量、訂單量、客單價都不輸每日優鮮,叮咚買菜老闆軍旅出身,為人務實,商品也走實惠親民路線,筆者周圍不少人都是叮咚買菜的會員,且復購頻率高。

拼多多和美團買菜,主打社區團購,便宜走量,輕資產模式的方式,無“最後一公里”這樣較高的成本支出(配送成本),即便是依靠流量也尚有持續生存的能力。

每日優鮮從各種業務來看,似乎都不具備獨特優勢,曾經每日優鮮也有新鮮水果這個招牌品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核心優勢也沒了。

對於互聯網燒錢獲得用戶量的模式,市場上多有吐槽,卻又無解,流量是開始、是基礎,沒有用戶自然談不上盈利,而這些企業的問題在於,有了用戶也還是沒能摸索到盈利方式。

如果說流量不是原罪,那麼,在互聯網創業大潮中倒下的一批又一批企業,背後買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科技進社區!在商場體驗“隱身術”“蛻變術”“分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