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熱心友人的引薦下,前段時間,筆者去了一趟棲霞市蘇家店鎮的蘇家店村,拜訪到當地文化名人——年過九旬的蘇殿樂老先生。

按照來前的計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尋蘇家店村蘇姓人的家族淵源。不過,蘇老先生健談且思路清晰,在介紹族譜之餘,還又講述了些與村莊有關的典故逸聞,其中一則故事提到古時周邊兩大家族聯姻(棲霞牟家與黃縣丁家)對蘇家店的影響,十分生動。

此前在撰寫那篇《棲霞蘇姓聚居村莊簡介》的文章時,筆者曾猶豫是否將這段故事一併寫入。思考再三,最終還是決定另文敘述。

關於“蘇家店”這個名字的由來,當年地名普查資料的記載是:“明末清初,蘇姓由雲南徙此,開一小店,故名蘇家店。”而蘇殿樂老人的說法與之有所出入,他稱:“蘇姓相傳從四川遷來建村,初名蘇家溝,至清代中後期,方改名為蘇家店。這個改名過程,其實就與棲霞牟家和黃縣丁家聯姻有關。”

古人聯姻講究門當戶對,棲霞牟家(莊園支)與黃縣丁家均為一方望族,彼此之間互有嫁娶(雙方族譜中有詳細記載)。而既然成了親戚,平素就少不了走動。

黃縣城和棲霞城之間相距約一百二三十里,黃縣段相對平坦,棲霞段則山路較多。當時的交通條件有限,尤其是在走山路的時候,即便是富貴人家,也免不了要步行。據說早上從棲霞城出發,跋涉到天黑,也走不到黃縣地界。因此,中途只能找個合適的地方歇腳——蘇家店的“店”就此應運而生。

按照蘇老先生的講述,當時村裡有位先輩名叫“蘇準”,他見牟家和丁家之間的行旅不斷,認為是個商機,便在道路旁邊開了一家店,以供客人打尖住宿。

事實證明,蘇準的眼光的確獨到。這家店開張之後,生意相當興隆(牟家和丁家是大主顧,但也有其他往來棲霞和黃縣之間的商人旅客)。它起初可能有單獨的字號,但到了後來,老顧客們都習慣稱之為“蘇家店”。久而久之,人們在提到這個村莊時,也以此稱呼來代替。於是,“蘇家店”便取代了“蘇家溝”,成為了新的村名。

這還沒完。一開始,牟家來到蘇家店只是單純為了中途歇腳。可他們逐漸發現,這家店相當有利可圖,於是就有了收購下來的心思。然而,雖然他們出了一筆高價,但蘇準卻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經營。

牟家有所不甘,便看準時機,在一個大荒之年向蘇準家族貸出了不少銀兩和糧食,並約定了高利息。其醉翁之意,便是想讓蘇準屆時以店抵債。可沒想到的是,蘇準經營有方,硬是挺過難關。每次牟家派人前去討要利息,他總能拿出相應的錢糧(可見店鋪生意之旺盛)。

經過多次你來我往,這家店始終沒有易主,一直姓“蘇”。牟家無奈,退而求其次,改在周邊其他村莊買房置地。而蘇準在“獲勝”之後,聲望大增,就成為了蘇家店村歷史上的一個知名人物。

以上就是這則故事的大概。由於年代已久,又是民間口傳,其中難免有演繹成分。但“蘇家店是因棲霞-黃縣之間的交通而興”這一點,則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關於舊時棲霞和黃縣之間的交通,縣誌中未有詳細記載。據蘇老先生及其他一些老人介紹,其線路大約是:自棲霞出城後,先至小莊(西城),再轉向北,經大小廟後、陡崖、左家等村到東店、西店,再經過大韓家、孫家、蘇家店、官地、榆林頭等地,至荊林埠村以北,進入黃縣地界(這跟後來的公路走向略有不同)。

以此來看,當時棲霞牟家和黃縣丁家在互相走動的時候,蘇家店村的確是必經之地。只不過,第一家店具體是什麼時候所開?與牟家之間到底是何種關係?暫時還沒有更詳細的考證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唐生主持召開國道109線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聯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