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塔鈴清脆、梵歌縈繞,這是一個歷史輝煌年代的壯觀景象。陝西法門寺,一座最富傳奇色彩的寺院,關於它的故事,要從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河之濱講起。

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歷史上曾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即迦毗羅衛國。它本該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因公元前566年農曆四月初八,一個偉大的生命釋迦牟尼誕生於此而變得神秘奪目。佛陀釋迦牟尼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出生於無憂樹下,成佛在菩提樹下,寂滅於雙娑羅樹下,與樹結下不解之緣。

佛陀29歲出家,35歲成佛,佈道傳教長達49年,於80歲那年去世,這一天是公元前486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佛陀的遺體在古印度拘屍那城南被火化,他的弟子在灰燼中,發現了一些奇異的結晶體,就是這些神奇的骨燼顆粒,被弟子們稱做“舍利”。

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同時,在喜馬拉山脈另一端遙遠的東土大地上,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也創建了各自的思想體系。在佛教成型多年後,儒教和道教也先後成熟起來。從此,東方的三大思想體系引領著之後兩千多年、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的意識形態。同時這三大思想體系也經歷了相互排拒、好奇、衝突,直到彼此融合的歷史過程。

釋迦牟尼圓寂162年後,即公元前324年左右,一個強權者依靠自己的實力,在摩揭陀國的基礎上,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大帝國。55年後,他的孫子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印度孔雀王朝時期著名的阿育王。

阿育王桀驁不馴,智慧超群。他四處征戰,殺戮無數。後來,在佛教思想的感化下,成為了虔誠的佛教徒。他還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弘法運動。佛教從誕生到阿育王即位之前的二百多年時間裡,僅僅是流行於恆河上游一帶的地方性宗教,阿育王改變了這個現狀。他不僅把佛教作為國教,還認為佛陀和佛法應該當屬於全世界。於是他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派出僧眾和信徒持舍利與佛經,到國內偏遠地區以及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佈道施法,弘揚佛教。

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門僧釋利房等一行18人,手捧盛裝19份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匣,翻山越嶺,穿越荒漠向東土中國而來,這時的中國正處於和印度阿育王同時代的秦始皇時期。釋房利一行人到達關中西部周原腹地的美原城外,此時晚霞退去,夜幕覆蓋大地。佛陀突然顯身說道:“暫不要將我殘存肉身顯示於世。等眾生普度,萬民歸佛後,再顯我靈骨吧......”眾人驚訝之餘遵從了佛陀的意願,先將佛骨舍利全部埋入一座高高的“聖冢”之下,然後再到咸陽面見大秦君主。

秦相呂不韋在咸陽接待他們之後,並未接納他們在大秦弘法的想法,並以“禍亂民心,毀我大秦”為由,將釋利房等人打入地牢,所帶經卷器物全部燒燬砸爛,棄之於野。幸而有一丈六金剛打破牢門,搭救了眾僧。隋代費長房所撰、共15卷的《歷代三寶紀》中記載:“又始皇時,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另外,西晉醫家皇甫謐所編撰的《帝王世紀》也有釋利房的記載。

釋房利一行十八人為了在東土弘揚佛法,分為四路,以秦都咸陽為中心,分別向南向北,向西向東,疏散於民間,秘密與眾說法布經。他們約定每年的四月初八佛誕日這天,在周原腹地美陽的“聖冢”前會面,交流各自的傳法經過和佈道經驗。由於缺少經書,只憑口傳,佛法的普及面難以擴大,直到他們十八人先後去世,佛法也未曾在東土大地形成氣候。

東漢永平三年,漢明帝劉莊晚上作夢,夢到了西方有金人,大臣認為這是西方佛。永平七年,漢明帝派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行十八人到西方求法。蔡愔等人到達印度西北方的大月氏,就是現在的阿富汗一帶,在中天竺遇見了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兩位高僧,併力邀他們前往漢地。

東漢永平十年,朝廷使臣蔡愔等人從印度回到洛陽,用白馬馱回舍利、佛像與佛經。高僧竺法蘭與迦葉摩騰也到洛陽傳法,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第二年,漢明帝建立了白馬寺,供奉佛像。高僧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在白馬寺譯出了中國的第一部佛經,即《佛說四十二章經》。從此,佛教開始它在華夏大地上的漫漫征程。

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84年),西域安息國的高僧安世高夜過關中西部的美陽,他看到蓮花一般美豔的佛光由埋藏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的聖冢迸射,劃破夜空,於是他上表朝廷告知此事。漢桓帝派白馬寺高僧靜安法師跟隨安世高前往關中開啟聖冢,迎請至聖佛骨舍利,並在聖冢原址上建起四層木塔,名為真身寶塔。塔下的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有金瓶供奉著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並由塔而寺。寶塔命名為阿育王塔,聖寺命名為阿育王寺。至此,佛指舍利在埋藏地下400多年之後,首次向中國信眾顯聖開始接受中國香火的供奉,這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中國又一偉大的佛教聖地。緊接著其他十八份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供奉在各地建成的寶塔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以驚人的速度在華夏大地傳播,這與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從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開始,一直到隨統一天下,在這360多年的時間裡,華夏大地上曾先後或同時存在過35個王朝,共發生過萬人以上的戰爭500餘次。在這個動盪的亂世裡,無論是皇親貴胄,還是黎民百姓,體悟生命、超越生死的佛教,給了那些不安的靈魂以慈悲的撫慰。

戰亂年代,阿育王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也未能倖免,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採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最終木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但是虔誠的佛教徒仍不斷的前來燒香敬佛。後來在北魏皇室後裔、岐州牧拓跋育的主持下,重修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並於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這也是該寺歷史上第一次啟奉佛骨舍利的文字記載。

隋文帝楊堅尊崇佛教,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稱阿育王寺為“成實道場”,寺內的舍利塔隨謂“成實道場舍利塔”。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右內史李敏開啟舍利塔,瞻禮佛骨舍利,這是該寺第二次啟奉佛骨舍利。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改“成實道場”為“法門寺”,塔也名為“法門寺舍利塔”。 所謂法門,即修行者所入之門。同年,法門寺不幸遭遇火焚,一片沖天火光後,僅剩塔基殘垣。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2年),時任岐州刺史的張德亮在法門寺殘存塔基基礎上,修築了四層殿樓“望雲殿”,以殿代塔。

唐代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唐太宗第一次迎奉舍利,只在當地進行了供奉,而未迎送到長安。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於東都洛陽皇宮進行供奉,供養3年後,於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送歸法門寺。唐高宗開啟了迎佛骨舍利到皇宮供奉的先河。此後,大唐皇室每30年開啟法門寺地宮,迎佛祖指骨舍利入京供奉。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沿途旌幡蔽日,人潮如海,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在有唐的200多年時間裡,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然而法門寺迎奉佛骨舍利的盛典活動,最終引爆了中國正統儒道思想與外來文化之間的矛盾。也是自佛教東傳以來,各種矛盾鬥爭激烈化到頂點的標誌。

唐憲宗李純是唐王朝中期一位睿智明斷、有所作為的皇帝。他經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鬥爭,很快取得了自安史之亂之後的中興局面。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巡視隴西回京的官員杜英琦上奏皇帝說,鳳翔法門寺有佛指骨,相傳三十年一開,來年正是開光之年,請迎佛骨於皇宮中供奉。這份奏摺正中憲宗下懷,於是派太監率僧眾前往法門寺奉迎舍利,並詔令主持刑部的侍郎韓愈任副使兼負責擬寫迎佛骨大典的方案。

法門寺的佛骨舍利於當年十二月至第二年正月間,被一路迎送到達京師長安。消息傳出後,長安城的王公貴族奔走施捨,惟恐失禮。自法門寺至長安約300裡的漫漫長道上,無論州縣府衙,還是村鎮寺廟,到處張燈結綵,香臺高築,百姓不惜廢業破產,燒頂灼臂以求供養。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片宗教狂亂痴迷的氛圍之中。可以說這是自唐立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宗教狂潮,這樣的場面超過了郊祀,超過了皇帝祭天的等等一些重大儀式。

唐憲宗將佛骨留在禁宮,天天素衣齋食,焚香燃燭。面對皇帝官宦,四方百姓,如此瘋狂如此痴迷,如此愚頑的禮佛之舉,韓愈按捺不住憂憤之情,毅然上書《諫迎佛骨表》。他在表中闡述了信奉佛教並不能為個人帶來安康長壽,更不能為國家帶來長治久安的觀點。他還認為佛身死已久,骸骨乃朽穢之物,宜付有司,投諸水火。意思是舍利不過是佛的遺骨,並沒有那麼神聖。

《諫迎佛骨表》反映出韓愈排佛的巨大勇氣和堅強意志,在唐代乃至在中國儒佛鬥爭史上,都堪稱精彩的一筆,整篇文章可謂歷代反佛言論的大彙總。問題涉及華夷之爭,倫理之爭,逃避徭役賦稅之爭,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儒者以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維護社會秩序人倫秩序的觀點對至高無上的皇權非理性拜佛行為所表示的嚴厲批判。韓愈明知迎佛骨入宮中是唐王室的傳統習慣,仍不顧一切提出反對意見,最終惹怒唐憲宗,被貶出長安流放邊境,到潮州做了刺史。

正是因為唐憲宗以來朝廷對佛教的大力扶植,致使佛教勢力和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寺院經濟左右了全國經濟,甚至達到了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的程度,寺院經濟逐漸與皇權利益,地主利益分庭抗禮。這一矛盾到唐武宗時期徹底爆發了,一場滅佛運動終於不可避免。唐武宗即位後,開始了對佛教的發難。他降旨不許供養佛牙佛骨。同時規定,代州五臺山、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臺寺以及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

法門寺的厄運也隨之降臨,寺廟殿宇被拆,佛塔地宮被毀,佛教經典湮滅散失。在法門寺地宮發現的《鹹通啟送真身志文》碑上有一段文字:“洎武皇帝蕩滅真教,坑焚貝多。銜天憲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天命,蓋君子從權之道也。”意思是唐武宗曾令搗碎佛指骨舍利,但受命者只是毀碎了佛骨舍利的影骨,搪塞過去,而真正的佛骨卻被秘藏起來,直到鹹通年間,才在舊隧道的西北角處找到。而供奉於代州五臺山以及終南山五臺寺的佛指骨舍利在這次滅佛運動中被毀。泗州普光寺在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沉陷於洪澤湖,供奉其中的佛指骨舍利可能也隨之沉入湖底。因此,法門寺佛指骨舍利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佛骨舍利。

唐懿宗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皇帝遣敕使前往法門寺迎佛骨。這是大唐王朝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為盛大的一次迎奉佛骨舍利活動。這次文武大臣的勸諫反對力度絲毫不亞於唐憲宗時期,然而唐懿宗卻說:“生得見之,死亦無恨。”於是不顧反對,廣造浮圖、寶帳、香與、幡、幢、蓋,前往迎接舍利。為了這次迎奉佛骨舍利,前後準備了兩年的時間。

從法門寺到京師長安的大道上,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作“無礙檀施”;甲冑鮮明的迎請佛骨舍利的儀仗車馬,在文武大臣的護衛以及刀杖齊全的皇家御林軍導引下,在高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的氛圍下,向長安城緩慢行進。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長安城內的富戶則廣造綵樓以水銀為池,金玉為樹。唐懿宗親御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

佛骨舍利先是被迎請到皇宮大內供奉三天,然後再由京城的寺院輪流迎送供養。文武百官和豪族鉅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唐懿宗迎請佛骨舍利後,未完成佛事便駕崩。唐僖宗繼位後遵父遺囑,於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將佛指骨舍利送還法門寺,並以數千件國寶重器供奉。大唐王朝最後一次迎送法門寺佛骨舍利是由父子兩代皇帝共同完成,這次法門寺地宮封閉33年之後,大唐帝國轟然崩塌。

後梁末帝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原唐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對法門寺舍利木塔進行了修葺,在木塔的塔心添置了樘柱,並在塔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每逢朝霞滿天或夕陽西下時,塔頂金碧輝煌,塔身雄姿昂然,煥煥乎立於岐山之陽。正是因為李茂貞的這場修葺,才使得四層木塔得以保持到明代後期。

後周王朝的第四次禁佛運動,盛極一時的法門寺徹底衰敗了。那埋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的法門寺地宮,也漸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宋元時期法門寺雖說還具有一定規模,但昔日的榮耀已不在。

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鳳翔府發生地震,歷經近千年歲月剝蝕的法門寺唐代四層木塔最終倒塌。明神宗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重修法門寺舍利塔。這次修塔捨棄之前的四層木塔結構,而是歷時30年建成高47米的八稜十三級磚塔,稜以雕琢花磚砌成,拱角處懸掛鈴鐺,微風過處,鈴兒叮咚作響,盡顯佛家神聖莊嚴。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關中地區發生地震,法門寺舍利塔塔身向西南方向歪斜,不少佛像從佛龕中跌落地面。清末的陝甘回亂中,法門寺被徹底摧毀。

民國時期,曾經顯赫一時的法門寺舍利塔,在經歷三百多年風雨剝蝕之後,已經凋零殘破,面目全非。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法門寺舍利塔進行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愛國志士、時任華北慈善會會長的朱子橋先生經過多方募籌經費,歷時一年零四個月,於1940年7月完成了法門寺舍利塔的維修工作。明末修建法門寺舍利塔以及後來的修葺過程中,工匠們也發現了舍利塔地宮的秘密,但是大家都守口如瓶,無人將地宮秘密洩露出去。

文革時期,法門寺再次遭到破壞,為了保住法門寺舍利塔下的秘密,法門寺主持良卿法師在銅佛殿前點火自焚,用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76年8月,法門寺舍利塔因受四川松潘大地震影響,西南面第二層砌磚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嚴重傾倒。此後,塔身又接連出現裂縫與垮塌。最終在1981年8月24日,矗立了370年的法門寺舍利塔西北一側開裂倒塌,只殘餘半個塔身孤零零地危立於殘破磚石臺基之上。

1984年初,首次對法門寺舍利塔廢墟進行了清理。發現了小舍利塔、宋刻“比盧藏”殘卷、“普寧藏”、唐代佛像等文物。1986年初秋,殘塔開始被逐漸拆除。1987年2月,考古人員走進法門寺,探出了法門寺塔基地宮遺址的全景。地宮仿帝王陵寢,為盝頂窯洞式石質建築,長21.12米,面積31.48米,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時代最為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圍繞法門寺地宮的考古發掘正式開始,很快就發現了地宮的入口。刻著神秘符文的石門洞開之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重重無盡的大千世界。鋪滿厚厚一層錢幣的甬道,總數大約有2萬枚,其中有13枚玳瑁製成的“開元通寶”紀念幣,是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從以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阿育王塔為中心的前室,到以白玉靈賬為主體的中室,再到金碧輝煌的後室,還有那深藏不露的地宮密龕,整整2499件大唐皇室重寶,包括武則天繡裙,唐皇室金銀器,秘色瓷器,阿拉伯琉璃器等等,簇擁圍聚在一枚佛祖真骨,三枚影骨周圍。這是大唐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總彙集成。

法門寺地宮的這批文物,大都屬於國家一級甲等文物,令人炫目稱絕。唐代宮廷金銀供養器物,富麗堂皇,工藝卓絕,其中一根長1.96米的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錫杖,被稱為“世界錫杖之王”,用了黃金62兩,白銀58兩打造;阿拉伯玻璃器皿,晶瑩透明,斑駁燦爛;還有失傳千年、神秘莫測的秘色瓷,釉色細潤,光可鑑人。這批文物不僅等級高、品類多,有的甚至完好如新,其質地的精良,器型與裝飾圖案的精美,歷史背景的清楚與紀年的明確,均無與倫比。

特別是在地宮中呈現的四枚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其中一枚靈骨,三枚影骨),是目前世界上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有文獻和碑文記載證實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為當今佛教界的最高聖物。

法門寺地宮的最大發現是唐密曼荼羅的出現,震驚世界。多年來,一個疑問一直困擾著無數佛學家和歷史學家,唐密除了傳播到日本和韓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卻找不到任何的蹤跡。法門寺地宮的開啟,不僅展示了法門寺唐密文化的真實內涵,還填補了晚唐佛教史乃至文化的空白。

法門寺在晚唐時期,是以密宗特點而存世的,整個地宮在封閉時,被佈置為佛祖真身舍利供養曼荼羅,應視為佛教密宗的無上法界。這一發現甚至超過了地宮發現本身,這表明,已在中國失傳一千多年的唐密,將重新大放異彩。

可以說,法門寺的核心就是唐密曼荼羅。由於法門寺供養了當時佛教界至高無上的佛祖真身舍利,唐代重要的官方佛教活動,都是在這裡開始運行的。據史料的記載以及法門寺地宮供養物上出現的長安城著名高僧大德的名字,說明佛舍利供養的確為唐密供施的最高法事。所以,歷史賦予了法門寺成為佛教密宗的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歷史地位。

唐代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最高峰,法門寺地宮展示的是唐代文化最輝煌的一頁。法門寺地宮中大唐皇室器物集群性的發現,為我國唐代考古發掘所僅有。無論是在社會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術史,還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及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它的發現,開創了華夏曆史文化積澱而成的法門寺學的新學派。這也是陝西省繼半坡村遺址,秦兵馬俑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大唐,見證了中國1700多年的榮辱興衰。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被稱為“關中塔廟始祖”。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寧宿鐵路客流密度不行,暫不具備列入國家規劃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