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早晨七點的太陽已經熱辣辣 地 嚇人。
按照海拔每上升千米氣溫下降6度的常識,我們秉承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去的原則,這個週末決定繼續上山。
“待著去”總得有個可呆的容身之地,白巖洞成了我們的目的地。
汽車進入步路鄉境內,經西爐、下徐、徐岙、天井等村,直達了位於山岙的連山村。
連山村原為一個獨立的行政村,下轄扁山、嶺下、長田、連山坑等自然村,近年行政村規模調整後,連山村屬於徐岙村的下屬自然村。解放初期屬於王宅鄉管轄,1958年王宅鄉合併為步路鄉以後,連山村一直屬於步路鄉管轄至今。
連山村名的來歷,按地名志的說法,是在東漢初年劉秀做皇帝時期,有個姓連的御史曾經到此山區遊覽,故此留下這個地名。
傳說歸傳說,東漢至今差不多二千年了,那時候連山村大概率還沒有形成村落。不過既然是傳說,完全可以更大膽一點,乾脆說劉秀自己來遊覽過,親口封下此地為“連山”豈不是更好?反正劉秀在仙居的傳說很多,再多一次又何妨?
村裡保留著很多有特色的石頭房子。在這深山區域,石頭可以就地取材,且美觀牢固耐用。
村裡的老人說,連山村以前不通公路的時候,村裡古道是山裡人家到田市、白塔方向的經過之地,隨之人流量的增加,也會有土匪等壞人光顧。部分石頭房子至今還保留有獵槍射擊用的射擊孔,為防守式軍事設計佈局。
我們在村內轉了一圈,沒有發現射擊孔,或與發現了也辨認不出來。
在村民的指點下,我們沿著村後的古道上山,向著白巖洞出發。
近兩個月的無雨模式,古道兩旁的農作物嚴重缺水,山地基本白茫茫一片。
山路田埂式支路縱橫。村民的指點很到位,讓我們沿著看起來像“大路”的路一直走,不要走支路,就可以直達白巖洞。
村民說我們來得早了幾天,每年的農曆七月七,去白巖洞的人會很多很熱鬧——洞裡供奉有神像,有仙則靈。
素素天天把盂溪綠道踏在腳下,但走起山路還是差了那麼一點。走走停停,我們一行三人大概用時半個小時就到了白巖洞。
白巖洞臨山谷而生,不知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而成,還是開採石材留下的財富。洞穴本身朝南,老百姓依勢而建,在東西兩側修建了山門,在南邊臨山谷的方向用石塊搭建起了兩三米高的圍牆——我們一致認為,這圍牆搭得太高了,擋住了站在洞內看風景的視線,大概修建的時候是為了安全吧!
東門外有一片較為空曠的地方,種植有大樹,樹葉華華如蓋,樹下放置有石條可以作為凳子。炎炎烈日下,人在樹下坐,涼風習習,又避開了太陽暴曬之苦,確實為可納涼、可發呆的勝地。
洞內高廣寬敞,東西兩側新建有木質房子,洞內洞外都築有柴灶,足可容納十數人同時居住就餐。我無限憧憬,這裡倒是老年生活的理想之地。
洞內的東西兩門常年開著,也必須開著——我們從東面上山,古道需要穿過洞內繼續西行。而從西門出去,那頭延伸的古道保存非常完好,應該是通往田市鎮方向而去,卻不知道離白巖洞最近的是田市鎮哪一個村莊?
洞內放置的一塊“五人指導組”牌匾,落款為田市鎮民宗所。我們一直以為屬於步路鄉的白巖洞,那應該是屬於田市鎮管轄了。書上說白巖洞位於步路鄉連山大隊,以後也要修正了。
白巖洞岩石是很白的,大概這是白巖洞最樸素的洞名來歷。
白巖洞東西兩門的對聯也很有意思,門楣上均陽刻有“白巖洞”三字。
東門:
新豎大門朝東開,方便行人過三寶。
西門:
善男信女來進香,大門進出多吉祥。
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