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九成宮,位於陝西寶雞麟遊縣境內,是隋唐時期帝王們夏日避暑的一處行宮,也是眾多離宮之冠。然而大多人對九成宮的認識,是從書法開始的,對於九成宮背後的故事,卻知之甚少。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一統華夏,建立了隋朝,定都大興城。然而面對大興城避開難耐的酷暑,隋文帝詔令天下,繪山川圖以獻,營建離宮以避暑。最終,位於關中西部麟遊縣境內的鎮頭這個地方被選中。鎮頭位於“萬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陽,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稜稜,松柏滿布。最主要的是這裡夏日三伏天的平均氣溫在20度左右,微風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確是一處難得的消夏之佳境,而且這裡距離京師也就160公里之遙。

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楊堅巡幸岐州(今陝西寶雞鳳翔),下詔在位於岐州北邊的麟遊縣鎮頭營造離宮。這次的營造團隊是右僕射楊素為總監,萊州刺史宇文愷為將作大匠(相當今日的總工程師),記室參軍封德彝為土木監,文林郎崔善為是督工。

雖然修建的是避暑行宮,但是平山填谷,工程也非常浩大,修建時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儘快完工,作為總監的楊素操之過急,又很嚴厲,導致數萬服役的民夫死亡。《資治通鑑》記載說:“疲屯顛仆,推填溝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可見,督工的人對待役夫的手段是極為殘忍的。

從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施工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竣工,僅歷時兩年三月,一座“崇臺累榭”、“制度壯麗”的宮城便建成了。整座宮殿因山隨勢,構思奇巧,獨具匠心。這座周長一千八百步的宮城由外城(又稱僚城)和內城構成,宮城繚牆環繞周圍山頭而建,主宮殿中軸線呈北斗七星狀分佈。

內城以天台山為中心,在天台山的極頂之上建有面闊五間、縱深三間的大殿,殿前建造有南北走向的長廊,人字拱頂,迤延宛轉。大殿前端有兩闕,比例和諧。天台山東南角有東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群;在杜水的南岸還修築了高大的土階,土階上修建了閣樓,閣樓的北邊修建了長廊用以連接杜水,杜水之上架橋直通宮內。

隋文帝楊堅取“堯舜行德,而民長壽”之美意,把新營造的避暑行宮命名為仁壽宮。據《隋書》、《唐書》記載,仁壽宮有:大寶殿、丹霄殿、咸亨殿、御容殿、排雲殿、梳妝樓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時稱西海)。這座富麗堂皇的避暑行宮名曰“仁壽”,但從開工以來,似乎就從未太平過。

隋開皇十五年三月,隋文帝楊堅初次來仁壽宮避暑。為建仁壽宮而死的部分役夫的屍體被扔在路邊沒來得及處理,總監楊素下令立即焚燬。隋文帝知道此事後大怒,斥責楊素:“為吾結怨天下。”然而新的宮殿卻得到了獨孤皇后的欣賞,並對負責營造行宮的人說:“爾知我夫婦年邁無以自樂,盛飾此宮豈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宮何足損費。”在這位強勢皇后面前,隋文帝似乎也沒了脾氣,最終賞賜了總監楊素。

隋開皇十九年除夕之夜,隋文帝在仁壽宮中遠望,見宮闕磷火瀰漫,隱有哭聲,派人察看後回報:“是鬼火。”隋文帝頗感驚悸,即謂:“此係修宮時服役而死的鬼魂。”隨後即派人釃酒祭奠。這座營造在萬人屍骨之上的豪華壯麗的夏宮,似乎一點也沒有影響到隋文帝的情緒,依然盡情遊樂。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曾先後六次來到仁壽宮避暑。

隋開皇十九年二月,隋文帝第四次來到仁壽宮,這次一住就是一年零七個月,直到第二年九月才返回京師。這一次仁壽宮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隋文帝被獨孤皇后氣的離宮出走。事情的起因是宮中的美人北周大臣尉遲迥的孫女深得隋文帝的寵幸,這引起了獨孤皇后的嫉妒,於是趁著隋文帝上朝之際殺了這位美人。隋文帝得知後,一氣之下獨自騎馬離宮而去,徑直進入荒山野谷二十多里,後被大臣高熲、楊素追回。獨孤皇后自知理虧,向隋文帝賠禮請罪,加上大臣從中調解,最終獲得文帝的原諒。

隋文帝和獨孤皇后也是在仁壽宮走完他們最後的人生。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八月,獨孤皇后在仁壽宮去世。從此沒人約束的隋文帝徹底放飛自我,和美豔絕世的的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打得火熱。可能因為縱慾過度的原因,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四月,隋文帝一病不起,七月,逝世於仁壽宮。

關於隋文帝的直接死因,坊間野史多有傳聞,一致認為隋文帝是遭到急於篡位的楊廣的謀殺。但是正史中卻無此記載。《隋書》記載,隋文帝楊堅是因病而死;而《資治通鑑》中則出現了前後矛盾的兩個記錄:首先,採用了與《隋書》一樣的記載,但接下來卻繪聲繪色地聲稱楊廣調戲陳夫人,引起了病床上楊堅的醒悟,並且當即要召見被廢的前太子楊勇。而楊廣得到楊素的情報後,及時派親信右庶子張衡入內“服侍”父親,不一會兒,楊堅駕崩。最後“錄事求實考信”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此事加了一句“故中外頗有異議。”於是,發生在仁壽宮中的這件蹊蹺事,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隨後楊廣在仁壽宮即位,是為隋煬帝。

隋亡唐興,唐太宗李世民因常年南征北戰而積勞成疾,群臣建議修築離宮,以避長安酷暑。於是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改仁壽宮為九成宮,置九成宮總監管理宮室。“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的意思。自唐貞觀六年到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五次來九成宮避暑休閒。

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首次率文武百官到九成宮避暑。這次陪駕隨行的官員人數眾多,且天旱不雨,導致九成宮中的飲用水出現短缺。這讓唐太宗“聖心懷之不忘”。這年四月,唐太宗和官員信步來到九成宮西尋找水源,發現地上一處土壤比其他地方溼潤,於是他以龍杖疏導,竟噴湧出一股清泉。泉水清若鏡,甘如醴,故名“醴泉”。宮廷中出現醴泉,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唐太宗遂命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銘碑立石,以記其事。這便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法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

作為撰寫銘文的名臣魏徵,自然不會只是敘述九成宮的來歷及園林建築的精美壯觀,更不會單純的對唐太宗文治武功和節儉精神的歌頌了。他通過以仁壽宮和九成宮是先後承襲的關係同一座離宮,卻產生了隋亡唐興的兩種截然不同局面的歷史教訓,尖銳地告誡唐太宗“黃屋非貴,天下為憂”,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諫諍之言。名臣、名文、名書,奠定了《九成宮醴泉銘》的歷史地位。

作為皇家避暑休閒的聖地, 無論是隋仁壽宮,還是唐九成宮,似乎都不曾那麼安寧。就在唐太宗第四次駐蹕九成宮期間,發生了一件針對唐太宗的刺殺事件。

唐貞觀十三(公元639年)四月五日,唐太宗再次前往九成宮避暑。隨行的有大批文武大臣、嬪妃、皇宮侍從、侍衛人員以及一批護駕軍隊。在這批護駕的隊伍中,有一個名為阿史那結社率的中級武將。他的哥哥突利可汗於唐初歸順大唐,先後封被為右衛大將軍、北平郡王、順州都督之職,雖然沒什麼實權,但富貴尊榮盛極一時,突利可汗對唐太宗感恩戴德,傾心歸附。

阿史那結社率沾了哥哥的光,也來到長安入朝為官,擔任中郎將之職,屬於皇帝的侍從武官。然而此人品行卑劣,陰狠毒辣,一味的鑽營富貴,多次受到哥哥突利可汗的訓斥,要他改惡從善。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對哥哥極為不滿,居然向皇帝誣告哥哥謀反。唐太宗素知他的為人,對他不予理睬,而且連續十年對其不予晉升提拔。於是阿史那結社率對唐太宗懷恨在心,竟然要鋌而走險,來個魚死網破,刺殺唐太宗。

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瞭解到晉王李治將於四月十五日來到九成宮拜謁唐太宗。於是他提前帶領四十餘名心腹屬下,暗藏在九成宮北門外,等待晉王李治入宮時趁機衝入宮中刺殺太宗皇帝。當他們在九成宮外隱藏一天也未見晉王李治出現,擔心夜長夢多的阿史那結社率不得不發動強攻。由於事發突然,皇帝的禁衛軍措手不及,阿史那結社率帶人連發弓箭,直衝寢宮,形勢十分危急。

一片混亂中,一個名叫孫武開的皇帝貼身侍衛大顯身手,他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危急關頭果斷出手,顯出英雄本色。他一邊衝鋒在前與刺客搏殺,一邊從容不迫召集組織侍衛們進行反擊。阿史那結社率畢竟人少勢弱,只得倉皇出逃,最後被禁軍全部捕獲殺死。

對於這樣刺殺皇帝的謀逆之罪,一般都會株連九族,抄家滅門。但唐太宗卻反應平淡,不搞株連不搞擴大,除了把阿史那結社率和幾個首惡處斬,此外沒有波及到任何人。這也顯示了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天可汗”的不凡氣度。這次九成宮事變,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唐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最危險的一次經歷。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修葺九成宮,並更名為“萬年宮”, 意指頤和萬壽。然而到了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復“九成宮”原名。也就是說,歷史上九成宮被稱為“萬年宮”的時間只有16年。就在這十六年中, 萬年宮也發生了一件驚心動魄的事。

唐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宗李治攜武昭儀在此避暑,此時的九成宮已經改名“萬年宮”。 當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下了大雨,結果引發山洪。洪水衝開了萬年宮的北大門(也叫玄武門),直瀉宮中,宿衛的禁軍士兵一看這陣勢四散奔逃。正在北門城牆上值守的右領軍郎將薛仁貴一邊敲擊報警,一邊衝進皇帝寢殿,叫醒熟睡中的唐高宗李治和武昭儀,跑出宮殿,登上高處,此時大水已經淹進宮殿。

後來才知道,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淹死衛士和附近居民三千多人,沖壞宮內大小殿堂百餘間,牛馬不計其數。正是因為薛仁貴的及時呼叫,唐高宗和武則天才躲過了一次劫難,這或許是唐高宗李治遇到的最嚴重的一次生命威脅。半夜逃命,狼狽不堪,天亮之後才發現死了那麼多人,心情慘淡可想而知。

唐高宗感念薛仁貴的救命之恩,對薛仁貴說:多虧了你,讓我免為淪溺,現在我知道確有忠臣啊。為此,唐高宗還專門賞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二十八年以後,唐高宗對這次大水還是念念不忘,親口對薛仁貴說:當年萬年宮遭水,沒有你的話我已經變成魚了。

唐高宗李治曾先後八次來到九成宮避暑消夏,他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萬年宮銘》;他曾在九成宮咸亨殿裡宴請朝廷重臣,在這裡飲酒作詩,互相唱和;他在這裡觀賞《秦王破陣樂》,緬懷唐太宗;他在這裡接見了來自中亞曹國、東亞新羅、東南亞林邑以及吐蕃等7個朝覲的使團,展現出唐朝對外交往的繁榮盛況。隋唐時期的多位皇帝,在九成宮“每歲避暑,春往冬還”,使九成宮一度成為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宗教和外交中心。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九成宮南25裡(今下永安村)增建了永安宮;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在九成宮增建太子宮。從此以後,九成宮再未修葺過,日漸敗落。最終毀於唐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的一場暴雨洪水之中。從營造到水毀,存世241年的避暑行宮從此消失於歷史之中。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昔日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如今成為了遺址。那座被譽為“人間第一帖,天下無雙銘”的《九成宮醴泉銘碑》,還有那座皇帝親書的《萬年宮銘碑》,仍靜靜豎立於遺址的碑亭中。那些殿、閣、廊基、柱石、水井等遺蹟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110平的房子去掉公攤不足60平,業主拒絕簽收,售樓部: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