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區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做檢測。
8月2日,在成都市武侯區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中,核酸檢測樣本正一批批送來,20餘名醫護人員輪番上陣,24小時不間斷運轉……這裡的檢測人員每天需身著全套防護服工作至少8個小時;接收樣本人員一般從早晨8點工作到晚上10點。
這樣的高強度只為核酸檢測的提速。
實驗室“流程管控”人員、武侯區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夏麗君說,成都本輪疫情中,實驗室需承擔密接、次密接、管控區居民等核酸檢測任務,參與轄區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按成都市相關要求,從採樣到出檢測結果最多6個小時。
成都市武侯區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做檢測。
夏麗君算過,採樣到送往實驗室再快也要1到2個小時,留給檢測的時間一般只剩4個小時甚至3個多小時。在沒有大量樣本積壓的情況下,實驗室完成系列工作至少也需要3—4個小時。
除了檢測時間“吃緊”,夏麗君和同事最開始還發現,採樣信息也亟待通暢。“我們有時候會收到社區或上級部門的電話詢問進度。但收集的採樣管只能掃出個人信息,辨別不出社區信息。”夏麗君說,快速、動態掌握各個社區核酸採樣管的進度,能提升轄區防控決策的時效。
怎麼辦?夏麗君和同事想到了在局域網內用上共享文檔。“對每一批核酸樣本,我們都會根據送樣時間和社區名稱進行分類、編號,並在這個共享文檔上做好記錄。查看共享文檔,就能迅速明確某社區採樣檢測進展情況,及時傳達信息,供上級部門掌握社區的動態情況。”夏麗君說。
成都市武侯區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做檢測。
“共享文檔”另一個作用,是提醒和監督。
“這份共享文檔裡,記錄了採樣時間和接收樣本的時間,就像鬧鐘一樣,提醒工作人員哪些樣本需要儘快完成檢驗,我也能隨時掌握檢測進度以便靈活調整。”夏麗君介紹,目前,實驗室檢測設備充足,加上使用共享文檔、動態調整人員等方法,流程不斷優化,每天最高檢測量可達11000管。
武侯區人民醫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