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拓片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傳統,作為複製古人鍥刻痕跡的手段,其概念最早源於晉唐時期勾摹填色的“榻本”。人們將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古人鍥刻痕跡拓制於紙上,從而複製留存用以考據、臨摹。不同於書法繪畫,拓片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自宋代歐陽詢、趙明誠始興,至清代乾嘉學派時大起,而自近代與考古學結合後至於鼎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收藏拓片其重要意義越來越大,本次敬和2022春拍益章·中國書畫專場彙集端木蕻良舊藏漢畫像磚及《韓仁銘》拓片,王文治舊藏《玉版十三行》,以及羅振玉玉簡齋藏北周金石拓片、溥儒等名人遞藏拓片,可謂紛彩奪目。

近代金石學史當中,“甲骨四堂”是不可逾越的光輝,而其中“雪堂”羅振玉,可謂“四堂”之首。

羅振玉的學問積澱於傳統考訓詁學、文字學等“小學”功底,發軔於考據研究之學,其學識之淵博,令人敬服。而“玉簡齋”作為羅振玉的齋號,在金石學界可謂久負盛名。據《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四《錢武肅王投龍玉簡跋》記載,羅振玉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得此玉簡,並比對銀簡校對文字異同,後以“玉簡”榜以齋名。

Lot 790 羅振玉藏北周金石冊頁 拓本

36.3×27 cm. 約 0.9 平尺(每幅)

題款:上虞羅氏玉簡齋吉金,三,北周

出版:《考古與文物》第一期,P17,2005年。

此本“上虞羅氏玉簡齋吉金 三 北周”當中匯聚北周時期佛造像、磚銘、造像記、摩崖石刻等諸多珍貴遺蹟的拓本,不僅對於北周時期鍥刻書風的研究有較高價值,更能對北周時期的造像風格、形制體例產生直觀印象。

而難能可貴的是,此冊之中“比邱尼法暉造釋迦象”一頁當中,彙集黃賓虹藏石拓片,拓片本幅鈐有黃賓虹印章,及溥儒題簽“比邱尼法暉造釋迦象,天河四年歲次己丑十月丁巳朔十六日 歙縣黃石藏石”,互為印證,名家石痕墨跡匯聚一冊,殊為難得。

Lot 791 王文治(1730-1802)藏拓片冊頁

20.3×11.2 cm.約 0.2 平尺(每幅)

釋文:希世之寶。

題款:庚辰冬素道人題,

庚辰秋七月古淮徐崇武敬識,

瀏陽張秉文。

鈐印:陳宗虞(朱)、金石長壽(朱)、山間明月(朱)、李真(朱)、秉文(朱)、周永蔭(朱)、夢樓(朱)、葉先圻(朱)、光風霽月初懷(朱)、琴硯齋(朱)、讀易名(白)

《玉版十三行》又稱《洛神賦十三行》,在中國書法史當中可謂光輝彪炳。作為“二王”之一的王獻之為數不多的書法風貌遺存,《玉版十三行》用筆雋秀,結體端莊,溫文爾雅,筆畫間透著一股疏曠靈秀氣息,呈現了楷書在唐代成熟以前的風貌,被後人譽為“小楷之極則”。

《玉版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二: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所得,定為 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後世輾轉傳刻,皆以此二本為底。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一方《玉版十三行》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故其拓本皆稱“碧玉版”, 現傳無柳跋本的石刻拓本,都推“碧玉版”為精。

此冊為清代王文治舊藏,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工書法,以風韻勝。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清代書法家、詩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官至雲南臨安知府。王文治恰生逢清代乾嘉學派金石考據之風大興之時,同樣對金石碑刻拓本頗有雅興。同為乾隆朝的張廷濟亦收藏有《玉版十三行》宋拓剪裱本,從石花痕跡來看,此冊與張廷濟藏本皆出於“碧玉版”,而王文治之後,此冊又進入民國周永蔭“琴硯齋”,流傳有序,實為可貴。

近代以來,考古學方興未艾,大量漢代石刻出土令人們耳目一新,從而對漢代藝術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更是為近代金石學家所好。端木蕻良作為近現代十分重要的作家,對於傳統文化也頗為喜好。此次釋出端木蕻良先生舊藏《韓仁銘》拓片以及漢畫像磚拓片兩件:

Lot 788端木蕻良(1912-1996)舊藏 漢畫石拓片

26.5×138 cm. 約3.3平尺

題款:端木先生雅玩,八一、十一、三〇

鈐印:開封地區文管會贈(朱)

漢畫石拓片 局部

而畫像磚在現存漢代美術遺物中分量極重,其雕刻印製的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漢代美術的發展水平。此拓本中的漢畫像石,為東漢早期風格,畫風樸拙,線條流暢,韻味優雅。上部為虎、猴等動物形象,遠處仙山相連,下半部為句芒、車馬出行、涉獵、後人祭拜以及羽人引路等主題,總體呈現了兩漢時期特有的引魂昇天觀念。

拓片左端鈐有“開封地區文管會贈”朱文印,可知此拓片當出自河南開封當地考古單位,拓工專業且精良,落墨厚重均勻,每處細節清晰可見。

Lot 789端木蕻良(1912-1996)舊藏《韓仁銘》拓片

166.5×92 cm. 約13.8平尺

碑額:漢循吏故聞憙長韓仁銘

《韓仁銘》拓片 碑額

《韓仁銘》拓片 局部

《韓仁銘》全稱“漢循吏故聞憙長韓仁銘”,為東漢靈帝熹平四年立碑,原石現存於河南滎陽,圭形螭首,碑額下有穿,碑身下部殘缺。記述東漢聞喜長韓仁政績卓著但英年早逝,上級下令破格祭葬的情況。

此作書風古拙遒勁,而波磔錯落有致,用筆開始注重法度,脫去早期隸書的野放,有《禮器》《乙瑛》之韻,呈現出東漢末年隸書書風的典型風貌。碑文左方有金代趙秉文、李獻能題跋及李天翼等題名,詳細記錄了出土經過。

此拓片為原石整紙墨拓,落墨均勻、厚重,有“烏金”質感,字口損蝕較少,拓制清晰,且未有墨漬漫漶之處,左側題刻尚清晰可識,尤為珍貴。

自晉至唐之間數百年,隸書楷化的過程相當漫長,而其間北朝書法前年來鮮為人關注,直至清代以降,碑學興起,魏碑多變之造型,體態之險絕,給世人以全新的審美體驗。故北朝書風自近代多為書家效法。

Lot 793北魏·曹望憘造像記拓片 紙本掛軸

長:52cm 寬:6cm

此曹望憘造像記,全稱《襄威將軍柏仁令齊州魏郡魏縣曹望憘造像》。北魏正光六年(525)三月二十日刻。二十二行,行九字,上有三層畫面禮佛圖主題減地平雕線刻畫。出土于山東臨淄縣西桐林莊,石像原為濰縣清陳介祺所藏,一九二一年售與法國巴黎博物館。故此石拓本尤為珍貴。此拓片來源於北京文物公司,尚存底座記文石刻以及第二層《帝王禮佛圖》石刻線畫。

拓得古痕烏金跡,先人遺墨似未乾。浩浩千年歷史,集於紙墨黑白之間,給當世的我們以深刻的思考與眷懷,別有一番賞趣。

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敬和2022春拍|各具姿態 清代中晚期官窯瓷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