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還記得今年5月份得時候,網上到處都在傳中國得失業率達到驚人得18%,雖然隨後老李發了一篇推文,不要過度解讀或者選擇性的突出某個數據,也引起了不小的討論,但隨著熱度過去,也就沒有多加關注。結果這兩天看到朋友圈,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的有關於16-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較5月相比,6月失業率上升0.9個百分點,達到了驚人的19.3%。

19.3%是個什麼概念,也就是每5個人青年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個概率有多大不言而喻。

去年大學到事業單位都出臺了很多延遲就業的措施,所以很多事實上是失業的小朋友被專升本、考研、考公、勞務合同給遮掩了。

但該來的還是得來,去年的874萬加今年的909萬畢業生,就當至少釋放了1600萬大學生就業需求;而去年GDP增長2.3%,今年就當8點多,加總也就11個點。

每個點約為150萬個新增就業,11個點也就1650萬個,將將解決。但新增就業不是全給大學生的,至少要留個兩成給勞動力市場的正常流動,所以大學生那邊少了250萬左右的新增就業。

這等於就算效率極高做到一個蘿蔔一個坑完美對應,也肯定有至少200萬大學生是得不到新增就業的。他們只能轉入各種低水平就業和待業的交叉狀態,也差不多15%了。

所以當我們看到北大博士當城管,985畢業生進捲菸廠當流水工這樣的新聞都有些不足為奇了,畢竟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意識到穩定的工作有多麼重要。所以不是這些崗位需要這些人,而是這些人需要這些崗位,名校畢業生擠破頭去當的城管背後是編制和北京戶口、流水線工作的背後是捲菸廠的高福利和鐵飯碗。

這已經不僅僅是個例,而是當代年輕人的共識--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已經是一個時代的映射。

對此專家提出了“摩擦性失業”,用以作為青年群體失業問題的影響因素之一。

這個詞也瞬間上了熱搜,被網友調侃專家一天造一個新詞。

放到年輕人身上就是畢業後暫時沒找到工作,在家複習考研考公等,放到中年人身上就是失業未找到下家的空窗期都叫摩擦性失業。

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比2021年、2020年的16-24歲城鎮調查失業率,今年的數據達到19.3%,創歷史新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說到這有網友評論:應該統計下35+失業退出勞動者範圍。

雖然官方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大家也感知到現在對於35+中年人來,確實不太好過。大環境因素是由於我國出生率持續減少,增長速度持續放緩,但截至到2021年數據,人口總量保持增長,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且人口素質顯著提高,這就導致大部分35+的中年處於一個人口紅利過渡的尷尬期。

知乎上一個話題”現在網上流傳的 35 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瀏覽量高達1.8千萬,而這1.8千萬的瀏覽量裡,又有多少人即將35歲?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知道那些即將35歲,或者已經35歲的中年人時刻在恐懼著35歲的魔咒。35歲於他們而言,就是感覺自己正值壯年,想要優化生活,最後卻被生活優化。

最後這些人去了哪裡?是研發人員開起了滴滴?還是工程師送起了快遞?或是產品經理賣起了保險?

而如何改變畢業即失業、35歲即失業的困境,老李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在近10年,如果你沒有核心競爭力,也許你等不到35歲就已經被替代了。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美國政壇“大變天”?共和黨對特朗普翻臉了,白宮又曝出拜登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