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燈映照千員將,一箱容納百萬兵
“電影鼻祖”的中國皮影
曾經是一代人的記憶
而遷安這片土地
孕育出眾多皮影界的風雲人物!
今天,讓我們先聽一聽下面兩段來自1935年的唱片聲音,在老藝術家嘹亮的唱腔中,穿過時間長河,回顧這位用鐵嗓銅音驚豔過時光,被後人與時代銘記的“影界金少山”厲景陽的故事!
老唱片間斷髮出的吱吱聲和著名的“大”角演唱名家厲景陽老先生洪亮的唱腔形成鮮明的對比,時代的卷軸就此開啟……
△厲景陽
厲景陽(1897- 1982),遷安建昌營太平村人。其藝術特點是,嗓音洪亮,板頭沉穩準確,嘴皮子利落,吐字清晰,演唱“老座子”包公戲堪稱一絕,享有“影界金少山”“影聖”的稱號。
承父業,苦練嗓功。1897年,厲景陽出生於建昌營太平村,世代以唱影為業,其父厲萬增(號厲老萬),以唱小旦馳名於口裡口外。厲景陽自幼隨父學唱小,12歲的他卻因唱時用力不當聲帶受損,嗓子倒倉,久不恢復。
一次吆喝牲口的山野回聲,使他找到恢復嗓音的光明,於是他把牛趕到北燕山、東沙河去放,在山谷、河邊吆喝,結果越喊嗓音越宏亮,也有人誇他:“聽著你現在的嗓子,像帶著水聲銅音兒。”山間水邊喊嗓,寒冬臘月苦練,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嗓子喊出來了,正式走上唱皮影藝途。
△曹輔權,樂亭劉莊人,樂亭影淨行唱工演員
求上進,博採眾長。之後,他來到撫寧縣城一家影社去學唱大。多年從藝經歷,使他懂得“藝術不受轄區限,四海為家天地寬”,為此他求師交友虛心討教。1922年住樂亭崔八影箱,這影班有唱大的藝人“活包公”鄭六和曹輔權:唱功上,他學習曾受到名藝人李九溝指點的鄭六,底氣足、功夫深、聲音洪亮、口齒利落、腔調奔放、抑揚有致、緊中傳神、弛中有情。做人上,他深受同為唱影世家的曹輔權影響,認為世家子弟就應該傳承宗世先輩,把藝術的價值推崇到至高至上,不能被人用金錢所買動。
名師出高徒,德藝獲雙收。為保持嗓音洪亮,練功喊嗓從不間斷,演出開唱肯於賣力,唱老座子時,聲音能震得銅鑼嗡嗡響,影窗子直忽閃,在無擴音器的情況下,他的唱腔,晚上能傳出五六里。唱毛淨時,嘴如刀子,嘎嘎嘎連唱百八十句,末尾甩出個大調口,觀眾聽著過癮,總是報以最熱烈的掌聲。大家說他是鐵嗓銅音、影界的精英,稱他為“影聖”“影界金少山”。
△照片中間坐著的老人為厲景陽
帶藝術,投身革命。厲景陽跟張繩武影箱第一次去奉天,開始不準進市演出,只好在市外搭棚演,三宿過後,聲名大振,便把他們招呼到市裡去唱。1935年被瀋陽榮利公司請去灌錄唱片。回關裡後,被遷安畢新莊劉老恩(劉恩波)影箱邀請,與口外七道河子金錫寶、山神廟高豐年等高手同臺演出,名家薈萃,厲景陽成為這個影班的臺柱。在他的說服動員下,劉老恩獻影箱支援抗日,在冀東傳為佳話。
之後,厲景陽參加十二軍分區皮影宣傳隊。
1946年6月遷安成立影社,厲景陽擔任大眾影社二社社長。
1951年加入唐山專區實驗影社。在演出時,還收徒傳藝,把自己的藝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下一代。
1954年在昌黎收下樂亭籍丁振耀學影,成為高徒,後任唐山市皮影劇團副團長,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
也曾鮮衣怒馬,也曾名鎮一方
尋著老唱片中的聲音
有薪火相傳的文化傳承
有熱血激盪的愛國情懷
建昌營鎮“影界金少山”厲景陽
唱響了一篇屬於遷安皮影的時代印記
這樣的遷安故事,您聽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