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高手如雲的京津畫壇之中,有一對“鄰居”可謂令人稱羨:一個是“血戰古人”,摹古亂真,藝高膽大;一個是“高皇子孫”,格調自高,畫藝自通。二人常常合作書畫,往來紙墨“飛動”,下筆如神,提筆立就,令圍觀的眾人嘖嘖歎服。
此二人便是張大千和溥心畬,兩人自古人筆墨脫出,卻能不拘古人窠臼,自成一格。二人佳作連幅,經年不輟,在當年的北平城中,留下一段又一段佳話。敬和2022春拍徵集多件張大千、溥心畬及二人師友之作,於此暑日與您一同消夏。
徐悲鴻先生曾言:“五百年來一大千”,一語道出張大千古今罕遇的藝術成就。
張大千,本名正權,出生於四川內江,後聽從其老師曾熙的建議改名爰,字季爰,取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張大千師從李瑞清、曾熙,一生力追古人,又獨出新意,名震南北畫壇,晚年又遍遊海內外,傳播中華藝術的魅力,被譽為“東方之筆”。其與二哥張善孖合力創辦的“大風堂”也是近現代畫史當中赫赫有名的藝術門派。
敬和2022春拍幸徵得張大千《行書六言聯》及《高士圖》、《竹林休憩圖》扇面、《松竹圖》。精美雅緻,畫意清幽。
Lot 695張大千(1899-1983)行書 六言聯
104×30 cm×2約2.8平尺(每幅)
釋文:學業日惟不足,精神養則有餘。
題款:從周大弟索書,戊子四月大千張爰。
說明:陳從週上款。
“日惟不足”語出《尚書·泰誓中》,即“惟日不足”,有珍惜時光之意。“精神養則有餘”出自《曾文正公嘉言鈔 日記》:“精神要常令有餘於事”,其意在養足精神。張大千一生多次書寫此聯以贈友人,也用以自勉。如今在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堂屋正門兩側的廊柱之上。同樣刻有如此上下兩句。
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 堂屋正門之兩側廊柱
張大千早年深得家學薰陶,習歐體楷書及《曹娥碑》,張大千赴上海後,經朱復戡介紹,拜師曾熙,後經曾熙推介,得以師從李瑞清。曾、李二人皆推崇碑學,深研古法。而張大千得兩位恩師指導,對金石及碑刻書風有著嚴格系統的研習,深得二師的書風精髓。筆力勁健蒼古,筆鋒渾圓多變,結體奇絕險峻,古趣橫生。
曾熙李瑞清
而此《行書六言聯》筆筆中鋒,骨力剛勁,跌宕起伏不失沉穩,有折釵股、屋漏痕之意,結字疏朗闊達,中宮收緊而筆畫伸展舒張,頗有黃庭堅之餘韻,於險峻中巧妙地尋求平正,頗有一番尋味之處。
張大千 行書 六言聯 局部
此作乃張大千1948年為其門人陳從周所作。陳從周,名鬱文,字從周,浙江紹興人,生於杭州,曾任中國園林學會顧問、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著有《說園》一書,被譽為“現代中國園林之父”。1946年,經方介堪引薦拜師張大千,成為大風堂門人。
張大千 陳從周合影
張大千對陳從周賞識有加,並讓他擔任“大風堂”同門會上海理事長。1948年,陳從周在上海舉辦個展,張大千還欣然為其題寫了“門人陳從周畫展”七個大字。
Lot 659陳從周(1918-2000)墨竹
104×24 cm. 約2.2平尺
釋文:雖言高山分濃淡,總是新篁得意春。
題款:癸亥榴開五月從周寫。
鈐印:陳從周印(朱)
作為張大千頗為得意的門生,陳從周得到恩師格外的關照。張大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藝術傳授予陳從周,而陳從周也是細心領會,畫技精進。因此其藝術風格多重情致、重意境。此作數筆寫竹,濃淡相宜,意境叢生,款識書風收放得當,得其師之神韻。
Lot 693張大千(1899-1983)高士圖 錦灰堆 二楨
(1)18×48.5 cm. 約0.8平尺
(2)18×51 cm. 約1.7平尺
題款:一、乙卯秋八月仿石濤上人筆意,大千居士張爰。
二、王錫福先生雅拂方山居士作。
鈐印:
一、張爰(白)大千(朱)
二、清風明月(朱)石山居士(白)
出版:《揚仁雅集-名家成扇作品集》榮寶齋出版社,P39,2020年8月。
此作兩幅扇面,張大千《高士圖》尤其值得關注,扇面中繪有一位高士,目光凝聚在畫面左側的芭蕉之上。張大千在題跋當中寫到“仿石濤上人筆意”。張大千早年研習石濤十分深入,臨摹幾乎亂真。畫面左側芭蕉逸筆草草,卻將水與色的搭配發揮到極致,設色淡雅通透,筆調清新凝練,意境幽深。右側高士形象簡率,線條挺拔而纖細,寥寥數筆,將人物動作性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此作曾收錄於2020年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揚仁雅集-名家成扇作品集》,不失為難得一見的張大千小幅扇面佳作。
Lot 692張大千(1899-1983)竹林休憩圖
18×51.5 cm. 約0.8平尺
題款:若飛道長兄命畫,壬午大千寫求政。
鈐印:大千(朱)、器齋審定(白)
說明:器齋舊藏。
此幅《竹林休憩圖》是張大千1942年為馮若飛所作,仿石濤筆法,設色清淡,而用水精妙,荷皴折帶交相呼應,而其中墨苔在畫面中形成前後多層次呼應,清秀怡人,得清初四僧之雅韻。
馮若飛,四川江安人,1930年代初任上海市市長張群的秘書,莊思老的女婿。馮若飛雅好書畫,與此同時由於工作的關係在人脈極廣。而張大千與民國時期的高管張群之間的交情,就是馮若飛牽的線。
1929年,張大千借居上海,一次在朋友家中認識了馮若飛。而此後經馮若飛引薦,張大千登門拜訪了新任的上海市長張群。因此,馮若飛與張大千之間,常年保持交往。馮若飛曾經以“富可敵國,貧無立錐”贈張大千,而張大千觀後又加“一身是債,滿架皆寶”,二人交情傳聞遐邇。1942年張大千於敦煌考察,而張群曾對張大千赴敦煌一事鼎力相助,其中或有馮若飛左右溝通。
Lot 694張大千(1899-1983)竹松圖
27.6×37 cm. 約0.9平尺
釋文:高呼與可。
題款:甲戌秋日仿石濤上人筆,大千居士爰寫於成都。
鈐印:王聞善藏(朱)張爰(白)大千(朱)
說明:王聞善舊藏。
此作為王聞善舊藏,王聞善曾師從黃君璧、溥儒,而兩人皆與張大千交善,因此王聞善對張大千的藝術也十分了解。“高呼與可”是中國寫竹傳統中的常見畫題,而石濤就曾創作《高呼與可圖》傳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早年張大千在臨仿石濤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畫藝,又在北京時期常常進入古物陳列所中觀賞古賢佳作,終日不輟。觀此作,頗有石濤寫竹之遺意,竹與松之間通過濃淡形成豐富的筆墨層次,在畫面之中構成空澈的意境空間,松樹枝幹筆墨蒼勁潑辣,竹葉用筆爽利。
世人常言“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在溥心畬這裡可謂十分應驗。面容清秀的他,書畫也是秀雅端莊,氣質清新。然而在這層端莊俊秀的背後,還有他那難以企及的脫俗格調和深厚的畫學功力。
溥心畬(1896-1963),本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道光皇帝曾孫,恭親王奕訢孫。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在啟功先生的回憶中,溥心畬的格調似乎與生俱來:“高皇子孫的筆墨沒有不空靈的”。溥心畬的繪畫可謂“無師自通”——其幼年生活的恭王府,是其他藝術家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作為恭親王奕訢的愛孫,溥心畬從小就浸潤於家藏的高古書畫名跡之中,自古蹟脫出,格調自高。
溥心畬早年隨母項太夫人隱居戒臺寺,每日苦讀間隙,取來隨身攜帶的一幅宋人山水,就景觀畫,感悟良多,每臨仿此作,總出新意。因此,縱觀溥心畬山水畫作,在“四王”骨架的基礎之上,卻能將宋人筆意融於筆墨之中。中側鋒轉變靈活,線條如游龍般將山石嶙峋的質感一一寫出,境界高古,刻劃傳神,雖名為臨古,卻未落於古人窠臼,自寫心境,有其生命內涵的真實與精彩。
Lot 691溥儒(1896-1963)猴戲圖
15×55 cm. 約0.7平尺
釋文:嘯侶攀羅帶,時隨麋鹿群。愁生巴峽月,啼斆楚臺雲。孤影穿松下,清聲隔水分。近江仍斷續,莫遣客舟聞。餘昔藏易元吉畫猿,輒喜為之得其貌似,近於暹羅得一黑猿,養之七年,日夕觀之遂通其意。韓幹畫馬不師陳閎,良有以也。
題款:心畬題詩並識。
鈐印:心畬(朱)
出版:《溥儒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P124,2011年5月。
此作線條簡潔流暢,筆筆皆有形意,山石蒼茫之感,在側鋒非白與中鋒骨力的巧妙切換之中,在濃墨寫就的輪廓與淡墨渲染的質感之間,完美呈現。每一層筆墨皆有語言。而這精彩沉著的山水筆墨之間,幾隻靈猴躍然其中,筆鋒松活,刻畫傳神,成為畫面的點睛之筆。靈猴盪漾在山谷之上,彷彿可以聽見嘯嗷迴音,文人氣息濃厚的他,在他筆下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花草樹木,都給人一種淡雅之氣他的畫中體現出清新淡雅,生髮靈氣,並且通過自己的藝術審美賦予了畫面的新形式,體現了一種生命力,他的繪畫精湛之處不僅僅表現在表面形式上,而是更注重文學內涵的表達。
溥儒 猴戲圖 局部
相較於其畫,溥心畬的書法則是接受過相當精良的教育,自幼便得良師的嚴格教導,苦研《圭峰碑》,又遍學所藏名家書跡,如《平復帖》、米芾書札,而其亦師亦友的永光和尚,則將其書風帶入一種蕭索疏放的狀態。
Lot 690溥儒(1896-1963)楷書 七言聯
35×6.5 cm×2約0.2平尺(每幅)
釋文:風吹桐葉秋聲賦,琴彈綠猗水仙詞。
題款:癸未正月,溥儒。
邊跋:無上神品 溥心畬先生所書十二月令 莊嚴題
鈐印:玉壺(朱)舊王孫(白)溥儒之印(白)文白珍賞(朱)莊嚴之印(白)
說明:莊嚴題簽。
此作凌厲筆鋒,強筋瘦骨,用筆精研,點畫乾淨利落,《圭峰碑》筆意猶見。不失為其楷書精作。旁有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瘦金體邊跋,用筆挺拔爽勁,亦為其敬心之書。莊嚴一生守護故宮所藏文化瑰寶,心志鴻鵠,往來皆雅客高士,今見溥、莊二高士書跡同臺,令人穆然。
Lot 689溥儒(1896-1963)行書《晚次鄂州》
74.6×18.8 cm. 約1.3平尺
釋文: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題款:盧綸晚次鄂州詩,乙酉秋於湖山待月作此,溥儒
題簽:溥儒先生七言行書軸 乙酉秋作牛石草堂藏
鈐印:舊王孫(朱)溥儒(白)牛石草堂鑑定章(朱)項永昌家珍藏(白)永昌(白)
藏家簡介:項永昌,1937年生,上虞東關朱家婁村人。定居新加坡,為新加坡藝術協會及中華美術研究會永久會員。1951年無赴港求學,畢業於香港工業學院機械工程系。自幼酷愛書畫,就讀於新亞書院藝術系、香港大學外國畫專修班,並得名師指點,專攻山水、人物、花卉畫,其作品多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家鄉紹興、上虞等地展出。被聘為虞舜書畫院名譽會員。
至於溥心畬的行草書風,受上述諸多名跡的影響,更是晉唐遺風畢現,筆鋒縱逸,起伏靈動,用筆提按指轉頗有米南宮之意,又不似“野狐禪”只求狂怪,法度盡失,在放逸之間仍能精確控制文字的結構與書寫的章法,觀之可見《平復帖》之魂魄。此作之中,我們能夠清晰感受到其筆鋒如音符一般帶動著有序的節奏,卻不拘於循規。靈秀之間,精確把控書寫過程中每一個節點的位置、姿態,整幅書法氣息貫暢,錯落有致,精彩可人。
Lot 688溥儒(1896-1963)、張伯英(1871-1949)越中山水圖/書法
19×50 cm. 約0.9平尺
題款:正面:題柳塘圖調寄此新水令,癸酉四月雨中作,心畬。
反面:鎔甫三兄之屬,丁丑中秋張伯英。
鈐印:正面:溥儒之印(白)一研梨花雨(朱)
反面:張勺圃(朱、白)
當年的京津畫壇當中,“溥二爺”在松風畫會當中地位極高,因此其扇面小品多流傳於市。而溥心畬畫扇的背後,則經常出現京津名家張伯英的書法。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莊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銅山人,清代光緒朝時舉人。書法家、金石鑑賞家、詩人、學者。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老師。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不與偽政府合流,退出政壇。富收藏,精鑑賞,擅長書法,精金石碑帖之學。書從顏真卿、蘇軾得寬博,從魏碑得勁健,能融碑入帖。1933年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題牌匾賣字,名重其時。
王師子(1884-1950)原名偉、字師梅,四十歲改名師子。一度寄居上海麥加里,因諧音別署墨稼居士,江蘇句容人。歷任上海美專、中國藝專、新華藝專等國畫教授。1926年與湯定之、謝公展、張善子、符鐵年、鄭午昌、陸丹林、張大千、謝玉岑等結創“九社”,亦稱“民國畫中九友”。1929年冬又與張善子、謝公展、鄭午昌、賀天健、孫雪泥、錢瘦鐵等發起成立“蜜蜂畫社”。1936年,作為王師子好友的張大千將其請到北平作客,一時北平畫壇極為看重。
Lot 781王師子五鯉圖
119.5×50.5 cm. 約5.4平尺
釋文:鳥鳴魚嬉湖上春深。
題款:如海先生,雅屬並政,癸未夏五月師子王偉寫。
鈐印:句容王偉長壽(白)墨翁六十後書畫(朱)郴知魚樂(白)。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世風浮躁,畫壇多恣意塗抹,玩弄筆墨取媚俗家者。而王師子獨以寫生為重,且強調以形寫神。“凡寫意者必先具有紮實之寫實功力,揮寫時方能意到筆隨,以形寫神,方能神寓於形中。而決非不顧形似、信筆塗鴉。若是全然脫形之物,又何以言神,又何來意?豈非自欺欺人。”
此作之中,花枝於右上側伸出,低垂於湖面之上,似與湖中鯉魚相呼應,而下方的五尾鯉魚,有紅、黑、白三色,設色明麗清透,未畫一滴水而湖水清澈之意立現。枝頭五隻鳥兒啼鳴回首,更有一隻飛出枝頭,動靜相宜,春意濃濃。
王師子擅長作花鳥魚蟲,注重寫生的同時也不忘傳統,作畫法度謹嚴,尤其注重寫生。用筆細緻,結構適恰,獨具神韻,多次渲染,色澤沉穩飽滿。書法則以秦權詔版為宗。而此作不論書法還是畫技皆頗具神韻,當為精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