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美國大街上,如果出現一對65歲老男人和13歲少女組合的夫妻拍婚紗照,大家會作何反應?

有博主關注到了童婚社會現象,於是做了一組童婚社會調查實驗,結果出乎意料。

博主化身攝影師,專門為穿著婚紗的12歲女孩和穿著西裝的65歲爺爺拍結婚照,女孩表現出一臉愁容,實際上這兩位就是博主安排的模特,他想以此觀察美國群眾對此的反應和接納度。

當他們三人出現在廣場時,就已經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

很快就有女性衝出來問女孩:“你媽媽在哪兒?”老人扮演者則不斷重複:“我們要結婚,這是經過了女孩媽媽同意的。”

在場的人無不流露出驚訝的神情,讓人欣慰的是,不斷有路人出來幫助女孩,有的要替女孩報警,有的護住女孩,生怕女孩是被脅迫的。

這樣一組不嚴謹的調查,其實也反映出了普遍人對“童婚”現象的接納程度,其實並不高。

之所以博主要做這樣的實驗,是因為他看到一組紀錄片,才發現原來在91個國家,童婚是被允許的,甚至在美國的某些州,12歲的結婚年齡也是合法的,這讓他非常驚訝。

事實確實如此,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全球有21%的年輕女性在18歲之前就結婚了,整體算下來,這樣的人群有6億5千萬,這種現象在印尼、越南、孟加拉、印度、中東在內等亞非拉地區其實都是普遍現象。

印度兒童熱線基金會接線員在8月接到一個女孩的來電,12歲的女孩無助地說:“請立刻救我,否則,他們會害了我。”

她指的“他們”竟是自己最親密的父母和丈夫,這個女孩從丈夫那裡偷來手機,她哭泣地訴說父母強迫她結婚的事,並且女孩在結婚當天就被丈夫強迫親密了。

然而這已經是3月以來,這個接線員接到的第13起案件。

印度的童婚率非常高,已經超過了30%,折算下來,差不多有6000萬少女在18歲前就會被嫁出去。

之所以這樣,與當地的經濟、文化、傳統習俗不無關係。

在印度貧窮人家,小孩會走路就要下地幹活,7、8歲就要打零工幫家裡分擔壓力,到了讀書的年紀,公立教育學校可以讓他們度過一段純粹的時間,但是對一個家庭來說,養一個可愛但沒有任何實質價值的小孩來說,是很沉重的負擔。

他們在極度貧窮時,就會把“女兒”當成資源進行交易,也就是所謂的“嫁出去”,尤其是在疫情的侵襲之下,這種現象更加頻繁。

再加上在印度嫁女兒是一個極其昂貴的事情,結婚的時候女方提供的嫁妝幾乎要佔一個家庭財產的70%左右,童婚則可以把費用大大減少。

《印度時報》報道過,一個父親把5歲的女兒嫁出去只需要花5000盧比,但是成年後嫁出去,就要花至少幾十萬盧比,這樣一算,似乎真的是一個划算的“買賣”。

由此可見,早早的把女兒就是在減少家庭支出成本,養育十幾年就像是前日投入的準備金,越早嫁出去,成本越低,這種邏輯閉環,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很難去打破。

不止在印度,在一些戰亂國家,即使原本沒有該習俗的,也會因為無力支撐養育女兒,而把尚小的女兒嫁出去,換取錢財、住所或者食物,這一點在豆瓣評分9.1的《何以為家》就有體現。

電影裡扎因十一歲的妹妹就被迫嫁給了商鋪老闆,父母嫁女兒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付不起房租了,嫁女兒後,獲得了幾隻雞,他們的出租房也可以保留,最終卻導致花樣年紀的妹妹在分娩手術檯上去世。

這部片子的背景是在黎巴嫩,但是像敘利亞等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他們嫁女兒,就是為了規避風險,這些新娘也被稱為難民新娘。

除了戰爭,還有洪水等自然災害,凡是自然災害發生的年度,當地童婚現象資料就會明顯增長。

早婚新娘不僅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在本該是孩童的年紀就承擔起了生兒育女的重任,他們還會面臨丈夫的暴力、身體發育不健全而生育所帶來的疾病困擾,相當於一個女孩的一生都在承受痛苦。

為了打擊不健康的早婚現象,有些國際公益組織開始加入,鼓勵女性接受教育和醫療服務,這幫助了整個女性的獨立意識的覺醒,同時通過立法,也強有力的降低了該現象,從2008年-2018年十年間,印度的童婚率也從49%降到了30%。

雖然下降比例不高,但這對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來說,都是拯救。除此之外,官方也會通過立法,提高婚姻合法年齡等措施來減少兒童結婚現象。

但是法理和傳統習俗的對抗本其實是舉步維艱的,如果光靠強硬手段去打壓,也很難從根源消除,尤其是當經濟基礎都不牢靠時,更是給傳統習俗推波助瀾的機會,這次疫情就讓印度前十年的努力白費。

經濟重壓之下,人們又只得早早地把孩子嫁出去。

而他們思想的根源,還是得歸功於印度的宗教經典,在《摩奴法典》裡就說一個30歲的男人應要娶12歲的姑娘為妻,24歲的男人應娶8歲的女孩為妻,這就像是一個根,被深深紮在了人們的頭腦中,代代相傳,繁衍生息。

所以,最根本的改變辦法,還是得靠人們的意識革新和自我救贖。

在2015年,19歲的阿富汗女孩索妮塔創作了一首《待售新娘》,她穿著婚紗,畫著滿臉的傷痕妝,穿著婚紗訴說自己的悲慘經歷。

她10歲時就被父母逼著嫁人,後來戰爭解救了她,但是她16歲時還是被迫嫁給了沒見過的男人,他父母也因此得到了9000美元的禮金,哥哥也順利娶妻。

她在流媒體上釋出音樂作品,很快獲取了大量的關注量和播放量,也讓自己有了知名度,通過比賽獲得1000美金的獎勵,還被幫助到美國進入音樂學院學習,這是靠自我救贖改變命運的例子。

很多家庭忍受不了一時的壓力,迫於短暫的利益,而將孩子早早地嫁出去,他們以為是解決困境的方法, 其實也只不過將自己再一次牢牢困住的枷鎖而已。

女兒一旦被嫁出去,他們就會在該讀書的年紀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她們原本是有機會接受教育,原本能靠著自己來幫助擺脫底層貧困的,長大後對家庭也是一種幫助。

但是他們的父母卻不能允許暫時的貧窮,而急切地斷送他們的未來。

更何況,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同樣是一個人,童婚後的女性收入會比成年女性的收入低9%,這就是長遠來看,對人力資源的浪費,反而不利於經濟發展。

同時,這還會存在代際的影響, 這些13、4歲就早早結婚生子的孩子,她們根本無法給予寶寶正常的教育和關懷,反而會繼續延續愚昧的文化思想,而陷入買賣兒女的漩渦之中出不來。

之所以該現象無法被遏制,就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教育程度和思想意識程度看不到更遠的將來,他們所能關注到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困境,突破不了一時的難題,而將自己的後代子女生生世世輪迴在貧困的泥淖中難以自拔。

很多人都寄希望於以後時代會變,就讓自己屈服於現實得過且過,抱怨生活的不順,他們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不去改變思想,去突破阻礙,那個阻礙就會一直存在。

也許就像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們最基本的需求都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人越是貧窮,就越執著於生兒育女來抵抗風險,其實這不僅是物質的貧窮,更是思想上的貧窮,所謂生兒育女抵抗風險,也不過是對兒女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就像《何以為家》中扎因一樣, 一個12歲的男孩扎因還需要去控告自己的父母,質問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他說:

我想讓大人你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什麼?是暴力,虐待,侮辱或毆打嗎?我聽過最親暱的話是“給我混,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屎,比我腳上的鞋還要髒。

每一個孩子來到世界,都是懷揣著最空白和真實的期望去認識這個世界,他們原本都在期待著未來的無限可能,可現實,尤其是父母的限制讓他們一步步脫離最初的美好設想,讓生命的白紙變得雜亂不堪,可明明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盲目和短視是一個人最可怕的特徵,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自己的成長或者生活有種種的不滿,有很多的束縛和無奈。

但抱怨終歸是抱怨,只有自我的改變,才能阻隔“不幸命運”的發展。

-

end

134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遺書最後他還在祝國家繁榮昌盛,這麼溫柔的人為什麼看不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