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第24屆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BIO-FORUM2022)”拉開帷幕。大會以“突破融合:科技創新驅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眾多專家齊聚一堂,共議生物醫藥技術創新與前沿科技的未來發展方向。
作為全國生物醫藥領域最具規模和品牌效應的綜合性國際研討會,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舉辦至今,始終聚焦生物醫藥創新發展。
會上,“2022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這一重磅成果正式發佈。熱力指數報告指出:新一輪藥審改革後,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投入逐年增加,疊加MAH制度全面落地和全球產業轉移,CXO充分享受行業紅利,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同時,數字醫療熱點更迭。中國數字療法賽道憑藉技術持續進步、商業模式逐漸成型以及想象空間巨大獲得了業界高度關注。
CXO行業迎來高速發展
CXO是對醫藥外包賽道的總稱,所謂醫藥外包是指CXO企業為醫藥企業提供的從新藥研發到生產的各類外包服務,起降本增效的作用。CXO行業也被稱為是創新藥的“賣水人”。
作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變革的助推者、中國產創新藥的“賣水人”,CXO行業近年來持續維持高景氣狀態。新一輪藥審改革後,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投入逐年增加,疊加MAH制度全面落地和全球產業轉移,CXO充分享受行業紅利,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為例,這是一項與世界接軌的制度,從源頭上提高新藥研發的積極性。浦東在全國率先研究推進MAH制度後,就使浦東眾多中小生物醫藥企業解決了創新成果變產品、產品變商品的問題。
在解讀指數報告時,華醫研究院創始人劉雲博士指出,自2020年初至2021年底,CXO賽道熱力指數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直至2021年12月達到階段性高點。2021年上半年儘管熱度有所下降,但其在大部分時間仍然活躍,相比創新藥熱力指數顯示出一定的獨立性。
特別在CGT(細胞及基因治療)歷經多年發展處於研究成果落地的高速發展時期下,帶來了快速增長的外包需求。由於CGT藥物生產具有極高的門檻,對於CGT藥物研發企業來說,自建產能進行藥物生產面臨著生產成本高、規模化生產能力不足、技術平臺複雜、技術人員儲備不足、風險控制能力差等問題,企業更傾向於將此類藥物的生產委託出去。
根據J.P.Morgan統計,基因治療的外包滲透率超過65%,遠超傳統生物製劑的35%,CGT領域CXO企業的投融資活躍度顯著高於其他CXO賽道。
細分賽道仍然活躍
人工智能藥物研發投資熱度高
據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積宗介紹,“2022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是以華醫研究院生物醫藥數據體系醫耘指數為基礎,採用多點量化方法,結合中心對前沿技術和創新趨勢的歷年觀察和積累以及上海奉賢東方美谷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深度認識而完善形成,反映生物醫藥一級市場投融資方向和熱度。
進入2022年,在創新藥降價、集採常態化、消費下行等宏觀大背景影響下,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逐漸下行。但劉雲博士指出,雖然熱力有所下行,但行業正迴歸理性。同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腦科學、PFA等細分賽道仍然活躍。
此外,在數字醫療領域,作為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於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現代化醫療方式,數字醫療賽道熱力指數在2020年快速上升,目前市場已逐漸趨於冷靜,投資熱點逐漸從互聯網醫療轉移至醫療人工智能和數字療法方向。
以“大熱”的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為例,包括臨床決策支持、醫學影像分析、靶點和藥物發現等。目前醫療人工智能賽道的投資熱度主要集中於人工智能藥物研發上。主要業務類型分為三類:AI賦能藥物研發;AI+藥物研發外包服務;使用AI進行藥物自主研發。
不過,指數報告也指出,目前大陸外尚無完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上市的新藥,未來產業發展和商業模式形成仍需進一步探索。
業界認為,最新發布的指數顯示本輪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熱度的下降和估值的下行,誠然對創業者、從業者和投資者造成了衝擊,但同時也是重新審視行業和企業的機會。
文字:楊珍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