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7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次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至3.2%和2.9%。同時預警,未來世界經濟偏下行風險,如果俄烏戰事升級、通脹預期高企、全球融資環境收緊等風險成為現實,全球經濟增速預計進一步降至2.6%和2.0%。

在此情景下,美國和歐元區明年經濟增速都將接近零,這將對其他地區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影響世界經濟復甦主要有六股逆風,若任由這六大風險蔓延,IMF的預言或將被應驗。

一是發達經濟體貨幣激進緊縮。

目前,除日本外,大部分發達經濟體遭遇了幾十年一遇的高通脹。美聯儲今年3月份以來連續四次加息,剛接近中性利率水平。一、二季度,美國經濟連續環比負增長,已陷入技術性衰退。

8月底,白宮已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值從3月份的3.8%下修至1.4%。在近日舉辦的傑克遜霍爾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明確表示,儘管7月份通脹有所回落,現在罷手卻言之尚早;汲取歷史上過早放鬆政策的教訓,美聯儲需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即便這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和就業市場疲軟。

二是俄烏升級影響擴散。

俄烏戰事和西方對俄的聯合制裁,進一步阻擾了全球供應鏈修復,加重了供給側衝擊。能源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令全球通脹更加頑固,同時可能引發廣泛的全球能源和糧食安全問題以及社會動亂。

尤其是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較大,若對俄經濟制裁升級,可能加劇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推升通脹、抑制歐洲增長,甚至收緊金融環境,增大金融穩定風險。為此,歐盟委員會將歐元區今年增長預期由上次的2.7%降至2.6%,明年預期值由2.3%降至1.4%。

一邊大舉買漲歐洲天然氣期貨與電力期貨,一邊大舉沽空歐元與歐洲股票指數,成為華爾街對沖基金常見的策略。三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儘管奧密克戎變異病株的重症率、致死率較低,但其隱匿性強、傳染性高,繼續幹擾全球經濟運行。即便在已經解封、與病毒共存的國家,疫情依然影響當地人流、物流和服務業復甦,通脹從商品向服務擴散仍存在較為廣泛的基礎。

疫情的疤痕效應抑制勞動參與率回升,疊加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供給緊張局勢,“工資—物價”上漲螺旋不斷蓄能,加大通脹預期脫錨的風險。四是脆弱新興經濟體持續承壓。據IMF最新預測,預計今年全球通脹8.3%,其中發達經濟體將達到6.6%,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達到9.5%,且預計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高位。全球高通脹迴歸,發達經濟體貨幣追趕式緊縮,利率大幅上行、融資環境收緊,加重了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匯率貶值的壓力。據IMF披露,當前60%的低收入國家可能具有債務風險,30%的新興市場國家已經或者接近發生債務危機。

脆弱新興經濟體“經濟+債務”雙重危機的“風暴”一觸即發。五是主要國家政策空間狹窄。新興經濟體本身因醫療衛生條件差、宏觀經濟政策空間小,受疫情打擊大,經濟復甦整體比較靠後。發達經濟體的情況也不樂觀。

經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多輪大水漫灌,其財政貨幣刺激基本都用到了極致,現在普遍揹負高物價、高債務和高資產價格“三座大山”。在穩物價過程中,如何防止主動刺破債務和資產泡沫,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都未曾經歷過的挑戰。

7月份議息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鮑威爾坦承,實現美國經濟軟著陸的路越來越窄。若物價還沒有回落,卻發生股價暴跌、經濟衰退,將考驗發達經濟體政策工具箱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六是大國互信合作嚴重受損。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任何危機都將是全球性的,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2008年危機應對,二十國集團聲名鵲起,就是大國合作、南北合作的典範。然而,現在有的大國為維護自身主導權,對他國發展極限施壓,部分推動經濟和技術脫鉤,行政干預產業鏈供應鏈佈局,濫用制裁手段,挑起地緣政治衝突,同時還拉幫結派搞陣營化、對立化。這阻礙了全球貿易與合作,既增加了通脹韌性,又影響了投資和消費者信心,同時還將大大削弱全球性風險處置和危機應對的國際協調能力。

去年全球經濟增長反彈至6.1%,但仍有近一半國家經濟未恢復到2019年水平,近九成國家兩年複合平均增速低於疫情前的五年趨勢值。如果上述風險不是收斂而是發散,本就虛弱的世界經濟或將滑向衰退。中國要抓住時間窗口,有效擴大內需,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挑戰。

(作者管濤系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時光恰好 遇見最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