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們做了大量的調研,全國各地基本都跑了一遍,花了17個月的時間,做了60多場討論會,最終我們得出了結論,外高橋很適合生物醫藥產業。”星北集團CEO吳海俠說。“如今看來,在浦東外高橋建立產業園的決定很正確。”
2019年2月,星北集團旗下上海自貿壹號生命科技產業園(下稱自貿壹號)在外高橋保稅區投入運行,希望通過建設國際化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服務科學家們創業。
三年後,一批“冉冉升起”的明星企業在這片園區內誕生,包括有基因編輯賽道領跑者“輝大基因”;原復星凱特Quattroporte王立群博士創立的新公司“星奕昂”;中國首個紅細胞療法公司、西湖大學第一個自主科技成果產業轉化落地項目“西湖生物”等。截至目前,自貿壹號一期建築面積達14萬平方米,完成了90%的入駐率,聚集了15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
外高橋做生物醫藥
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有人認為外高橋保稅區做生物醫藥存在“先天不足”:缺少強大、豐富的大學和科研院所。而這一點在吳海俠看來,可以依靠自身的基礎設施配置,推動創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及產業化服務能力;同時,加強與重點優勢專業高校合作。
“我們已經建立了校企聯合實驗室——復旦大學-自貿壹號聯合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自貿壹號健康科技聯合研究中心,聚焦創新源頭,打通一站式科研成果轉化路徑。通過陸續引進高端研發人才及創新項目,開展大科學研究協作及跨域科研數據交流,將自貿壹號打造成生命科技領域的‘硅谷’。”吳海俠說。
星北集團願意在外高橋投資近百億建立產業集群,除了自身投入與科學家同行外,也有著詳盡的成本因素考量,吳海俠解釋說:“除了外高橋在環評、電力、蒸汽等領域的硬件優勢,還擁有無可比擬的保稅優勢,這也符合了現代生物醫藥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
如“先進區、後報關”模式,對特殊生物製品入境開闢“綠色通道”,縮短80%檢疫時間;保稅區政策磁吸,使生物醫藥企業在需要進口設備、耗材等的情況下能減少20%左右的成本;在這裡,24小時的蒸汽提供,能夠迅速地降低企業用電需求,最多可減少1/2的電力成本等。
“自貿壹號和其它園區對比,還有一點優勢是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時,我們還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快速決策、貼心服務的特點。讓企業安心、放心、舒心地開展科研工作。”吳海俠表示。
對標全球市場
成為浦東全新產業名片
近年來,全球生物醫藥創新技術發展迭代迅速,細胞、基因療法、核酸藥物、AI製藥等等,各種新興的治療策略和手段層出不窮,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漸漸呈現出比肩全球的趨勢。在這波熱潮裡,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來自貿壹號,尤其是細分行業的代表性企業。
如去年入駐的星奕昂生物公司,專注於研發治療實體瘤的異體通用型現貨細胞藥物。當細胞治療產品量產後可讓更多患者受益,價格也有望大幅下降。這樣“前沿”的生物醫藥企業在自貿壹號內層出不窮,不少企業的創新藥產品將在未來3-5年內走向臨床獲批上市,造福更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同時也將在區域形成巨大的經濟貢獻。
自貿壹號還在不斷完善軟硬件服務。如在“公共設施”上搭建了8500平方米的公共實驗室,包括細胞房、P2實驗室、分子實驗室、精裝實驗室等,保障科學家們創業初期不用花時間與成本自建實驗室,拎包即可開始實驗。這也可讓企業在自建實驗室還未完工之前便及早投入研究,提高時間效率。在“供應鏈服務”上,星北集團投資國內領先的供應鏈平臺,並達成合作,使得園區企業能夠快速地獲得急需的實驗室材料。
在獲得新區科經委認定“浦東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浦東新區科技企業加速器”、2021年上半年獲得上海市科委認定“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後,2021年,自貿壹號也成為了浦東新區首批20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之一。2022年,依託其特色鮮明、定位清晰、配套完善、綠色生態的特點,自貿壹號成為了浦東新區區級特色產業園區。
“當全球各地的科學家、企業家來我們園區調研時,我們都會介紹浦東正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這裡對標的是全球市場。”吳海俠表示。
根據規劃,未來五年內,自貿壹號將孵化培育、服務轉化項目及企業達到500家,上市企業達到50家,推動區域成為國家先進治療產業重地,成為浦東新區全新產業名片。
文字:楊珍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