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原標題《1.1%的人口卻拿走了50%的諾貝爾獎,德國幼兒園教育值得全世界深思! 》

我一好朋友果果老公是德國人,因為很喜歡德國的教育,所以在女兒兩歲多時夫妻倆選擇了把她送回德國接受教育。在之前推送的《帶娃去戶外,你常做的這個舉動,正在剝奪孩子的自信心!》一文中,我就和大家分享過她女兒就讀的森林幼兒園。她說每次和老公去學校參觀或者收到學校發來的照片和訊息,都會有所觸動。

最近和果果交流近況時,她和我聊起了中國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德國製造的孩子》,片子剛好記錄的就是德國幼兒園的教育是什麼樣的,也講到餓了老師是如何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鍛鍊他們抗挫力、培養獨立自主能力的。

看完後,我深受啟發,德國幼兒園確實非常注重思考和努力,也許這也是“為什麼人口不到世界人口1.1%的國家,卻能拿走自諾貝爾獎成立以來將近50%的獎項”的原因。

儘管我們所處環境和擁有的資源並不相同,但對於教育這件事,遵尋以“孩子到底需要什麼”為出發點來考量,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好的做法。其實不僅僅是幼兒園的教育中,我們平時教娃也有很多可以借鑑的點,所以把自已感受到的幾個點分享給大家。

像大人上班一樣開“晨會”,每個孩子都需要思考自已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在德國的幼兒園,孩子們入園後就要像大人上班一樣開“晨會”。孩子們在各自小組開會,每天都是固定的,這也是他們活動的開始。

晨會主要以遊戲的形式,引導小朋友說出今天的日期、天氣、熟悉一些數字的概念。

然後小朋友們就開始按照各自的興趣自由組合,開始幼兒園裡的重頭戲“project”教學。

讓孩子自已決定興趣,動手把想法變成現實

咱們都知道要鼓勵孩子自已的興趣愛好,要讓他們有自主獨立的動手機會,哪怕把事情搞砸了也要繼續支援。但我們也知道,這些想法實現起來絕非易事,這需要大人的指引。

在德國幼兒園裡,一項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方式“project”(專案),正是以“找到孩子長時間感興趣的主題”來進行教學的。

具體的做法就是,先讓孩子們按照興趣選擇感興趣的課題,集體表決;接著就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把夢想變成現實。

在這個“把想法變為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必需要去做幾件事情:

自己去搜集線索和資料;

尋求幫助、獲取意見;

分享和展示。

一個專案常常會維持幾個月,所以也經常會同步進行多個專案。

例如紀錄片的拍攝中,幼兒園有兩個“project”在同時進行,一個是美國文化,一個是火山。

這種專案制的最大好處就是,孩子在幼兒園全程參與了整個專案的過程,會對某一個知識領域了解得非常透徹。

這種教學方式在我們過往至少是高中甚至大學才會接觸到,但是你會驚訝地發現,對這群剛剛脫下尿不溼的小娃兒們來說,也已經算不上難題咯。

更重要的是,在老師得當的激勵方式下,每個孩子都可以堅持下來!

親自體會”成功和失敗是挨著的“,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抗挫教育

當娃兒碰到困難就抓狂、甚至崩潰,咱們都會覺得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太弱,但在當下又很難說服他們勇敢地跨過去。

德國幼兒園裡就很突出地強調在孩子碰到困難時怎麼去推進。

他們是這樣做的:所有的“project”沒有現成的“教案”,甚至連日程表都沒有,所有的一切都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跟著孩子的節奏去推進,所以孩子們一定會發生“卡殼”。

有時候孩子們會感嘆說‘哇哦這真是太棒了’。有時候也會沮喪,‘為什麼總是停滯在這一步'。”

老師說,這個時候的關鍵點就是要去引導他們思考:“我們還能再做什麼呢?”

“儘管有時候我們也想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但也真希望小朋友們能夠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要學習的就是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當孩子在解決了問題後,他們會得到一個特別寶貴的經驗:成功和失敗是緊挨著的,有時候就差這麼一點。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孩子有了困難,可以找老師諮詢,和小夥伴一起想辦法。孩子也因此學會了團隊合作,學習如何得到別人的幫助,這也幫助他們在未來更好地適應協作分工,融入團隊和社會。

成果被成人世界認可,感受與社會的聯結,

我們這一代都足夠尊重孩子,也希望孩子們可以早早地感受到自己與社會的聯結,讓他們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

德國幼兒園裡就很注重這一點,幼兒園聯絡了當地最大的商場,以展示孩子們經過了漫長勞動後完成的作品,以此踐行“幫助孩子融入社會”的教學理念。

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展覽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創作有信心並感到驕傲,一方面也提醒家長和社會更多地參與到幼兒園的教學中。

專案中表現優異的孩子可以獲得機會分享自己在專案過程中的收穫。

兩點最重要的啟示

一、大人必須退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除了對德國幼兒園教學的記錄,這部片子也講述了德國教育者是如何思考,整個教育體制為何經歷了如此的改變。

它們也曾經歷過“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應該聽大人的話,延續大人的成長經驗長大”,但在1990年,因為內外環境的變化給德國帶來了社會變革,“優秀人才”被重新定義:以前的工作人們只需要按部就班/按照上級交代去做就行,而現在的社會要求一個優秀的從業人員必須要有創造力、在工作中有想法、有靈活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

由此德國的幼兒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這種轉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大人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和幫助者,挖掘孩子的潛能。

德國各個聯邦州鬥毆會制定各自的幼兒教育大綱,但大綱具體如何執行則是由各個幼兒園根據孩子興趣和愛好自主決定的。

比如,在具體的教學中,會通過讓孩子們投票的形式決定教學內容,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帶到學習中來。

把選擇權主動權交給孩子,最大的好處是保留了孩子本身的發展可能性,每個孩子的自身特長被發現、被提高,潛力得到發掘和運用。“因為你有充分的選擇權,真的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在德國的媽媽這樣說道。

這讓從小就被教導“要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的我們真的非常羨慕。這些也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思維定式,習慣跟隨、習慣和他人一樣,害怕特立獨行,害怕被否定。從小習慣了被安排的我們,早已失去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勇氣。

二、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可以幸福

每一個人都渴望把孩子培養得足夠優秀,也願意為此付出精力、財力,但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把關注點放在“期望”上,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個體和變化。

就像我們早已習慣把目光投向“我的孩子都有哪些不會的,我應該怎樣讓孩子學會這些”,而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他們本身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優點和長處可以進一步挖掘”。

所以當紀錄片裡的這家幼兒園園長說“我們的教育基於一個出發點,就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好孩子”時,我的內心湧動著莫名的感動。

在德國,他們眼下的幼兒園教育最看重的首先是幫小朋友能融入到社會和將來的生活中,並且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自信——“我可以做到”。

因為在他們看來,讓孩子從小有意識做自已生活的主人,將來才能指望他們真正有能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讓孩子學會熱愛生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這件事並不是靠說,而是靠感受。當他們的特長會得到發展,其他能力也得到發展時,他們自然會建立起對生活的熱愛!

(本文轉自番薯307的新浪部落格)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頑強抵抗數日,庫爾德撤出邊境重鎮:領土寧交侵略者,也不交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