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微博)
而在2014年5月,72歲的李健熙曾突發心肌梗死入院治療。
據韓聯社當時的訊息,李健熙入院後接受了心肺復甦等緊急治療,病情暫時穩定,處在靜養階段。
(圖片來源:資料圖)
6年後的今天,他的去世引發了大家對心梗康復的關注。
心梗後,身體遭受了什麼?有沒有讓身體慢慢恢復的辦法?能完全康復嗎?這些問題,我們一一解答。
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心肌梗死就是血管堵了,把堵住的血管開啟不就沒事了嗎?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心臟病發作時,心肌失去血液供應,會開始受到損傷。心肌損傷的程度,取決於梗阻動脈供血的心肌面積、由發病到治療的時間等。
大部分心肌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是“永久性”的。
心肌損傷後會逐步癒合,形成疤痕組織,一般需要8周左右。疤痕組織的收縮功能或泵血功能,是達不到健康心肌組織那樣的。
這就意味著,心臟把血液輸送到全身的效率可能會受影響。而心肌功能喪失的程度,取決於疤痕組織的大小和位置。
不過,心臟是一種非常堅韌的器官。就算一部分發生了損傷,餘下健康的部分也還是能繼續工作的。
經過適當的治療、生活方式改善和心臟康復,通常可以使心臟的功能適應身體的需求,防止發生進一步的損傷。
即便如此,心梗治療後還會面臨多種併發症“來襲”,比如心衰、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因此,即使是在成功手術後,醫生通常也會進行密切監護。
前面提到,心梗後的心肌損傷大都是永久性的,但心臟康復能幫助“倖存”的心肌慢慢振作起來。
心臟康復在重症監護室時就已經開始了,大致分為3個階段。
住院期間康復
包括一些輕鬆的床邊康復,比如試著在病床上坐起來,做一些關節活動,爭取生活自理。視身體情況,還可以在病房或走廊內散步等。
院外早期康復或門診康復
心梗後1年內,可以在門診或在家進行康復,包括運動康復、營養支援、呼吸鍛鍊、疼痛管理、預防用藥、心理疏導、睡眠管理、戒菸指導等一系列專案。
下面重點介紹一下運動康復[1-3]。
一般以有氧訓練為基礎,肌肉力量訓練、平衡協調訓練為輔助。可以選擇蹬單車、游泳等耐力專案,也可以選擇球類運動、太極拳、武術等。
1.有氧運動: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標準是:運動中感覺微微氣喘,但是能夠說出完整語句。
每種有氧運動各有利弊,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步行和慢跑最常用,容易控制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運動損傷較少,但可能會比較單調和枯燥。
騎車可以在室內或室外進行。
游泳的運動損傷小,還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但需要場地。
有氧運動前後記得要做熱身和整理活動,拉拉筋、擴擴胸、散散步,分別做5~10分鐘就可以了。
2.力量性訓練:每週2~3次。
可以是舉啞鈴、彈力帶運動、力量器械等,優選可以練習全身的大肌肉群、多關節動作的訓練。
3.柔韌運動:隨時可以進行。
可以緩慢拉伸各部位的肌肉、肌腱、韌帶,直到能感受到酸脹的位置並略有超過,然後停留6~8秒,重複5~10次。
重點提示:運動康復必須要根據醫生的建議,以上只是一些原則性的介紹。
院外長期康復
心梗發生1年後,許多人已經恢復工作和日常活動,這時候的康復目標應該是,維持已經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運動習慣,繼續糾正心血管危險因素。
換句話說,長期康復期間還要堅持運動康復,還是以有氧運動為主,可以選擇步行、騎單車、打太極拳等方式,穿插進行力量訓練和柔韌性練習。
這一階段進行運動康復通常比較安全,不需要醫學監護,但出於安全考慮,醫生會要求在運動過程中監測心率和心臟跳動節奏,並記錄下來。
每1~3個月去醫院複查1次,通常要進行心肺運動試驗及24小時心電監測。如果資料和以前比有明顯變化,醫生可能會建議調整運動強度、方式等。
心梗後救治越早,後面的康復效果就越好。
當自己或家人突然出現胸痛、胸悶,懷疑發生了“心梗”,一定要牢記兩個“120”: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要迅即撥打120;
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
還要記住,馬上休息,避免運動;必要時實施心肺復甦;不盲目服用硝酸甘油。
在心梗急救方面有3個常見誤區,經常會影響救治的效率。
誤區1:用手拍打左手內肘能救命?
純屬無稽之談!完全沒有醫學證據。大力拍打反而導致疼痛不適,增加惡性心臟事件風險。
誤區2:心梗時咳嗽可自救?
醫學上確有這樣的說法,但使用的前提是,在醫院的心電監護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咳嗽,能短暫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的意識清醒,但這個時間窗極為短暫。
也就是說,何時咳嗽,常人是無法自我判斷並進行咳嗽急救的。即使是有經驗的心血管醫生也不可能自我咳嗽急救。
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指南[4]也特別指出,不應向普通民眾傳授“咳嗽心肺復甦”技能。當心絞痛或心梗發作,大力咳嗽實際上會增加心臟耗氧,反而很可能誘發心臟驟停。
誤區3:心梗時,有靠譜的急救藥嗎?
現場急救時,藥物的作用有限。最關鍵的是早期識別並呼叫120,安靜休息,急救車送到醫院後即可開展血管再灌注治療。
審稿專家:楊士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Bradley Bale, MD, medical director, Heart Health Program for Grace Clinic, Lubbock, TX; co-author, Beat the Heart Attack Gene: The Revolutionary Plan to Prevent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Diabetes, Wiley, 2014.
[2]James Beckerman, MD, cardiologist; medical director, Play Smart Youth Heart Screenings, Providence St. Vincent Heart Clinic Cardiology, Portland, OR.
[3]Merle Myerson, MD, EdD, cardiologist; director,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St. Luke’s and Roosevelt Hospitals, New York.
[4]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0;122;S640-S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