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曾有面對父母無法開口的時刻:「我書包丟了」「我沒考上」「我失業了」「我想去大城市看看」「我想離婚」……這些難以啟齒的話,有些源於我們真的做錯了事;但也有很多時刻,我們只是錯在:我們不是他們。
2019年,中國紀錄片導演房滿滿的作品《出櫃!中國LGBT的吶喊》在日本NHK電視臺播出。影片紀錄了兩位性少數人士向各自父母出櫃的過程,兩代人對於「同性戀」這個禁忌話題的反應過於真實,甚至可以用「撕心裂肺」來形容。
紀錄片播出後,在國內性少數群體內激起了強烈的討論和共鳴。在某種程度上,也引發了「圈子」外面的人對於性少數群體家庭關係的獵奇心。
善津一導演說:「我想呈現的,不是‘向父母出櫃‘這個行為引發的衝突或煽情,而是希望用影像的方式,將其中一些人經歷的過程,分享給更多想要去做或者還沒有勇氣去做這件事的人。我希望這個作品除了是真實的,也是能幫到人的。」
因為在現實中,大部分性少數群體很難做到在親人面前完全隱瞞。用紀錄片主人公之一杯子的話說:「我這種就是‘透明櫃’,長相即出櫃,還不如直接公開。」
杯子:媽,這不是你的錯
杯子當下生活在上海,從事線上咖啡短視訊創作。如她自己所言,中性的裝扮和鐵T的氣質似乎很容易將她自福斯之中「分辨」出來。她也沒有試圖去遮掩自己Lesbian(女同性戀)的身份:「我應該說從小沒有談過男生,只喜歡女生,(是)從小酷酷的打扮的一個女孩子。」
開篇鏡頭中,外形帥氣的杯子一臉壞笑地讀著年少時的「中二」日記,技術嫻熟地給自己做海鮮大餐,貓咪在房間角落裡悠然自得地踱步……一副歲月靜好。
然而當她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導演驚訝地發現,這個27歲的女孩經歷過太多磨礪與苦痛:童年陰影、為愛人割腕、離家出走、在社會底層打拼;極度渴望家庭溫暖,卻很難走進一段穩定的戀情,也至今無法與父母恢復正常的親情交流。
杯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生活,彼此之間親情比較淡漠,「他們只知道棍棒教育我,讓我產生了逆反心理」。少年時險些因同性戀傾向被父母送去「治精神病」的經歷,也讓她一直銘記在心。
隨著年齡增長,杯子愈發叛逆,上高中時曾為同性戀人割腕自殘。之後,年僅17歲的她決心離家出走,徹底告別那個「是非之地,傷心之地」。
杯子看自己寫的日記
十年以來,杯子離家越來越遠,跟父母也很少聯絡。「我能算起來的電話都不超過50通,基本每次電話一分鐘不到,就掛了。」聽到朋友說起和家人打視訊電話,她有點激動:「我從來沒有和我媽視訊過。」
生活和事業漸漸穩定後,杯子想過向關係相對親密一些的母親出櫃,讓她能坦然接受現實,「我希望告訴她,我喜歡女孩子,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是心理有問題、扭曲,有精神病之類的。」
甚至,離家之後,杯子也曾把談女朋友的事情告訴過媽媽,但和很多父母的心態一樣,杯子媽媽選擇逃避,「她跟我說你不要欺負人家」,並寄希望於女兒將來可以自然而然地迴歸「正常」。
後來,杯子看到了這次關於向父母出櫃的徵集活動,決定用正式、直接的方式再次向母親出櫃。她說:「我更希望作為一個傳播者出現,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我們這個群體發聲。」
但在打出這通電話之前,杯子卻陷入了緊張和傷感之中。一方面,她不知道母親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另一方面,她發現進行一場正常的母女間對話的感覺,原來是這麼陌生,「我突然有點想哭了」。
最終電話還是撥通了。這次極為難得的母女間的談心,卻從一開始就在杯子的預想之外。
媽媽承認自己對女兒的性取向有所認知,但她卻將這個「過錯」完全歸咎於自己:童年時缺少陪伴,後來婚姻失敗,以及無法與女兒溝通,「影響」了杯子。她因為已經無力「改變」杯子而痛苦無奈:「她的內心我也不知道,這是我們做父母的悲哀。希望別步我的後塵就可以。」
杯子幾乎沒有想過,原來在媽媽心中,自己的性取向是她的一個「罪過」。所以她終於有機會幫母親解開心結:「我想跟你說的是,你不是因為你和我爸的婚姻問題,我才變成喜歡女孩子。我就是單純的喜歡女孩子。」
另一個讓她意外的結果是,媽媽沒有對她在鏡頭前公開出櫃做出過激的反應,反而表示可以理解她、接受她,甚至鼓勵她:「面對那群比較封建的人,你怎麼辦?他們是理解不了的,但是我能理解你。媽媽的願望就是希望你開心快樂,幸福美滿就可以,不管你怎樣。」
多年漂泊在外,杯子沒有家人的陪伴,也遲遲沒有遇到那個心目中的soulmate,但她的內心卻極度渴望家庭溫暖。在她的設想中,未來的幸福就是帶著自己的另一半和媽媽,找一個小城市一起生活。然而媽媽卻不需要杯子給自己養老,她想在晚年之後回到家鄉,但又很擔心自己會因為女兒的性取向問題被親戚朋友的歧視、議論。
杯子說:「人都是自私的,哪怕是爸爸媽媽也好。當年他們決定離婚的時候,都是為了自己考慮。我非常理解這種行為,也很贊同。不要為了我而去讓自己不幸福,委曲求全。我知道我媽自私,但是我願意妥協。」
在這對母女未來的人生,也許註定很難有交集。但在這一通關於出櫃的電話裡,至少,她們終於第一次說出了內心深處的話。
杯子:還有一句話想跟你說,我愛你。我從來沒有跟父母說過這種話,非常感謝你支援我。
媽媽:是,媽媽永遠愛你的。我也不好意思說,其實我們都是心意相通的。
對於有些人來說,母女之間這種直白的表達似乎有矯情、「表演」的嫌疑。導演也曾經猶豫要不要將這一部分放在片中。但最終,她相信自己感受到的那份真實的親情流露,甚至,這一部分的意義要高於一切表達。
和母女二人說出「我愛你」相比,出櫃這件事一點不重要了。
康康:你是我的最重要的寶藏
知子莫若母。在傳統的中國家庭倫理中,親情的邊界是模糊不清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真實狀態,不太可能毫無察覺和認知。但在猜測和肯定之間,每一對父母的內心感受卻有千差萬別。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孩子在隱瞞與公開之間的反覆搖擺。
在自己的世界裡,康康是個非常活躍的LGBT公益活動的參與者:「我是上海驕傲節photo team的leader、同性戀親友會的志願者,以及同城的義工。平常也有在做關於LGBT相關的視訊。」
但即使積極自信如他,在對向母親出櫃這件事上也就糾結了很久。
康康是天津人,從小跟母親一起長大,父親因為工作關係常年不在身邊。「我和我媽媽的關係偏向於朋友的關係,除了出櫃這件事,基本上是無話不談。出櫃這件事沒有跟她談,其實也是有自我懷疑和否定,好像還有沒有接受我自己。」
他費盡心思地向母親隱瞞著自己喜歡男孩子的事實,但對於母子關係異常親密的兩個人來說,這種掩飾就像童年偷吃卻忘記了擦嘴。
其實康康第一次交了男朋友時,種種跡象早已讓作為過來人的媽媽看透,兒子戀愛了,而且她心裡明白:兒子不是交了女朋友,如果是女朋友早就告訴自己了。於是,她開門見山地問康康,是不是交了男朋友。
「我當時還沒有做好準備,或者說如果她不問的話,我是還沒有決定去坦白這件事。」康康最終沒有否認,就這樣被媽媽拉出了「櫃子」。
但康康不知道,一直以來,媽媽等待他出櫃的心情,就像在等待「判刑」。當康康終於承認的時候,媽媽長久以來的忐忑、猜測和僥倖,都結束了——無法更改的事實,有時反而可以慢慢治癒痛苦,媽媽的心情從確定那一刻的「無期徒刑」,慢慢變成「有期徒刑」,直到最終「無罪釋放」。
出櫃三年多以來,康康母子倆一起在上海生活,相處更加和諧。康康會陪媽媽看電影,還教媽媽念英語;母親學習能力強,會主動找很多關於同性戀的資料和資訊來看;他倆還會邀請不同的朋友來家裡一起吃飯,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沙發客」,用他們的故事去拓寬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媽媽甚至成為康康情感上的保障。和第一任男友分手後,前男友陷入重度抑鬱,有自殺傾向。為了開導他,康康自己搬到宿舍,媽媽與前男友一起在家住了十個月。「他們兩個現在還無話不談,多了一個乾兒子的感覺。如果沒有我媽,我和他的關係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但現在卻成了一起工作的同事。我覺得這不是普通的媽能做出來的。」
但對爸爸,康康還沒有出櫃,這也是他的一個遺憾:「那是我爸,我不想和他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他不接受我這一種身份的話,我們之間都會一直有隔閡。」他決定等爸爸退休,從天津來上海跟他們母子團聚後,再順其自然的向爸爸出櫃。
「我覺得出櫃這件事只是開始那個點,之後對於家人的痛苦,需要長期的陪伴,和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然後告訴他們我依然可以過得很好。」
當看到「概率論」的徵集時,康康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好像不太符合「沒有出櫃」的條件,但他最後還是決定報名參與。「我想讓更多人看到,孩子和父母不一定是要對立的,親子關係可以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
二次出櫃,是康康和母親都是為別人而做的一個儀式。但康康媽媽卻忍不住問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
康康:媽,你是我的最重要的寶藏。感謝你一路以來對我無條件的支援和肯定,我愛你!
康康媽媽:我也一樣。在我心裡,你一直都很優秀,是最棒兒子。所以你會給我生個孫子嗎?
康康:會。
很多人會羨慕康康擁有這樣開明的母親,但善津一導演覺得他們可以做到的,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他們也是一對普通的母子,有著和絕大多數人一樣的思想和觀念,彼此之間也有分歧、有誤解,但只要多為對方考慮,多去坦誠、真誠地溝通,絕大部分矛盾都可以化解掉。
王賣力:不要活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裡
與杯子和康康相比,王賣力面對的困擾更加複雜。他是一名跨性別者,生理性別為女性,心理性別為男。在精神上,他很少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援,同時還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
為了從生理和法理上徹底變成一位男性,賣力從2017年開始接受激素治療,去年又完成了胸部手術,外在已經基本上與天生男性無異,「我認定了自己是個男生以後,我覺得我這一輩子,不要活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裡。」
很多人質疑激素治療會損害人體健康,但賣力願意承擔後果:「我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有副作用的,只要能夠積極的去生活。我可以成為我想成為的人,那不論我活的久,還是活的短,至少我這個人是快樂的。」
自從認識到自己是跨性別者之後,賣力人生最幸福的一個時刻,是做完上半身手術,「感覺釋放了,感覺身體很輕盈」。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了。」在生活中,身邊很多人願意理解和包容他,讓賣力覺得很溫暖。為了避免在公司內部或工作郵件中被稱為女士,他公開了自己TRANS(跨性別者)的身份,大部分同事們的反應很友好。出差時,上司還會特意給他單獨訂房,或者詢問他意見後安排和男同事一起住。
然而因為沒有完成下半身的手術,賣力目前還不能修改自己法理意義上的性別,這讓他在一些公眾生活領域,比如坐飛機、辦手續、去廁所等不時會遇到一些小麻煩。它們對生活的影響似乎不大,但卻總是讓敏感的賣力產生不適感。
最大的困擾還是來自家人的態度。賣力曾給父母寫過一封信,坦白自己的身份和想法。他們看完以後,卻對他說,「你這樣子的行為很變態」。
雙方激烈抗拒了一兩個月以後,賣力不再嘗試和父母去溝通,從家裡面搬出來,在外面租房子住,「我感覺自己有點在逃避,父母那邊也在逃避。」
但在內心他非常希望與父母建立直接的對話,袒露心聲,獲得支援:「感覺有父母的支援的話,這條路上我覺得我會更加堅定,因為旁人的話可能無法給到父母那樣的愛。」
在這裡,賣力認識了驕傲爸爸,他是一位跨性別者的父親。兩人決定,以合作出演的方式,參加這次「出櫃」的徵集活動。賣力說:「在這個中國社會,其實對跨性別認知還是比較少的,我有必要去做一個給大家的一個普及推廣。」
在這場實驗性的對話中,驕傲爸爸扮演了王賣力「三位」不同的父親,糾結的,強勢的,以及開明的。
即使知道是在「演戲」,但當「開明爸爸」說出「我只想你幸福、快樂」時,賣力仍感動到瞬間出戲:「好像真的也有這種父母吧?」
驕傲爸爸
在他的理想中,「爸媽接受我是他們的一個兒子,願意在親友面前非常驕傲的宣佈:我是他們的兒子。做到這點我就很開心了。」
然而現階段他只能藉由對驕傲爸爸的表白來表達對父母支援的渴望:「只要有爸爸這個強大的後盾在,我覺得這條路無論多麼艱辛,我一定會走下去的。」
不管是杯子、康康還是王賣力,以及康康媽媽、驕傲爸爸,願意為了群體去發聲,都是勇敢和心中有愛的人。
康康曾經說自己雖然做了很多支援性少數群體的活動,但大多是在小圈子內的,他更希望自己同類人的聲音有機會可以傳播到更廣泛的地方,被更多人真正去了解。
在網路投票中,有近六成以上使用者表示,願意接納性少數群體。但因為人口基數巨大、分佈不均等原因,線上下,性少數群體在很多領域仍處於邊緣,投射在他們身上的目光也更加異樣——有時,不能接納性少數群體的人中,還包括他們的至親好友。
對於中國的親子關係來說,我們需要學習面對的,遠遠不只出櫃一件事;而出櫃本身,也只是一個開始。
特別感謝|上海親友會 上海驕傲節
-
1 #
-
2 #
我是個母親,我能理解跨性別者,也能理解同性相戀,但不能容忍同性生活在一起
-
3 #
我老婆的一個同事就是已出櫃的,她說她父母用了十年來矯正她無效,最後也接受了。其實想想都是可憐人,真的不要去歧視他們,他們只是靈魂住進了錯誤的身體,而且大部分同性戀都很善良,很暖心
-
4 #
進化論告訴我:同性戀絕對不是天生的,父母家庭佔有重要責任,違背倫理所以苦苦尋求接受
-
5 #
我想問那個天津的,你怎麼生孫子給媽媽呢?如果領養算生的話,我還是很認同的……出櫃其實都是個人性取向無關對錯,但是明知取向卻硬要結婚生子就有些不負責任
-
6 #
中國能真正從心理上接受自己兒女出櫃的父母,應該還是極少極少……
-
7 #
我身邊同事也有同性戀的 大家都忙 誰管你哦 你說這兒人情冷漠也行 反正你只要不危害他人 沒人拎不清去插手別人的私事。可能現在的父母輩還會無法接受 但等到了下一輩接棒呢 真不會太在乎
-
8 #
這文章寫的,什麼叫向母親出櫃????能把話表達完整不,對於不是這個圈的容易理解錯啊,
-
9 #
我對女兒說,媽媽希望你可以遇到你的靈魂伴侶,女生也沒關係。女兒回答說,女生?算了吧,我還是喜歡帥鍋。
-
10 #
我覺得跨性別的比較痛苦,而且別人也會覺得很困擾,倒地把你當女孩還是男孩,大家還是多體諒一些吧,活著都不容易
-
11 #
我可以尊重別人的選擇,但作為一個母親,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做出這種選擇。
-
12 #
我能做到的就是不去對同性戀過多的非議和指指點點!但是如果發生在我的孩子或者至親的人身上,那我就無法接受了,首先我就得崩潰!還非要我理解並接受的話,那就只能說希望他/她過的平安快樂就好,此生不必再相見!
-
13 #
我以前挺同情同性戀的,但同性戀堂而皇之的要求別人必須支援、理解自己,理解同性戀變成政治正確不允許別人反對,我的態度就變成反對了
-
14 #
中國同上千萬還是少數群體?還想拿著“少數群體”的福利?得了吧,大部分同自己都不認同自己,把自己當普通人看身邊人總會習慣,動不動就自殘抑鬱,那種真的活該受歧視。絕大部分在網路上訴說世俗對他們的偏見,卻不敢改變自己的心態去證明自己,讓社會認同自己。只會無病呻吟
-
15 #
有個堂姐、從小像男孩子一樣、打扮也是她喜歡穿男款的衣服、甚至是男款皮鞋、但是後來她結婚了、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可是現在她自己跑到外面又找了一個女朋友、也許她們真的也強迫自己改變、變成為哪個正常人、但到最後還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
-
16 #
別人可以理解祝福,但如果自己孩子是這樣,那就太難以接受了,有個21歲高大帥氣的兒子的我慶幸自己兒子有談女朋友
-
17 #
怎麼說呢,很糾結這個問題,一方面理解,包容,尊重這種選擇,但是放到自己身上,我也是有孩子的人,如果將來沒有親孫子那得多失落!
-
18 #
我一直覺得跨性別的不是同性戀 因為他們是心理性別和軀體不一樣
-
19 #
人生的每個階段,只能有一個愛的人。初中以前是母親,高中以前是初戀,進入社會之前是攜手暢遊的同學(男女),婚後如果前邊的階段沒有經歷。人生就可能有偏差,離婚或者單身。
-
20 #
可以理解也能容忍同性戀,但是如果我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我會很痛苦,很痛苦。
我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一個思想開明的65歲的退休大媽,my daughter is lesbian。女兒在她18歲成年之時,就告訴我她這輩子不會結婚——指傳統的男女婚姻,當時我有點驚詫,反思她的成長過程,心平氣和的和她做過深入的思想交流,從比較理解到完全支援她的選擇。她20歲開始交女友,第一個女友是大學學平面設計的,兩人好了兩年多因為性情差異友好分手,從2014年秋天開始交第二個女友至今,兩人同歲,都在高新區上班,去年兩人已經按揭買了一套二手房,感情生活穩定。我同意女兒的觀點,認為同性戀更多的是源自於個體先天因素,家長與其強制無效的施加壓力,還不如順其自然讓彼此都安穩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