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週,朋友推薦了我一本書,《Caste,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s》(種姓:我們不滿的根源)。
我在喜馬拉雅上找到了有聲書版本,利用坐車,跑步等時間,花了好幾個小時大致聽完了。
這本書,是由獲得過普利策獎的著名黑人女作家Isabel Wilkerson所寫。這篇文章能讓我們從一個黑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憤怒和悲哀,了解Black Lives Matter背後的那種幾個世紀以來積累的冤屈與不平。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翻譯成中文。
在今天左右極度分裂的美國,這本書也得到了左派媒體和群眾的一致好評。自今年8月出版以來,連續10個星期排在亞馬遜最多閱讀的前20名,最近一週排在第8位。
而美國的主要媒體也紛紛寫各種書評,其中,著名“左媒”紐約時報的評論最為尖銳直接。直接把美國的種族問題,和臭名昭著的印度種姓制度,以及納粹德國的種族大屠殺相提並論。
這本書中,很大一段章節,確實是寫了納粹德國和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的對比。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給了納粹德國很大的啟示。納粹德國的官員們希望學習美國,用美國管理黑人的模式來管理納粹猶太人。
文中引述了耶魯大學歷史學家James Q. Whitman的一句話”他們(納粹德國)對經典案例有壓倒性的興趣,這個經典案例就是美國。( Their overwhelming interest was in the 'classic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納粹德國的官員還對美國的制度表示了羨慕嫉妒之心,認為美國很厲害,能採取如此殘酷的種族迫害和種族隔離制度,然後還能不被全世界指責。
在納粹制定管理猶太人的制度時,就把美國的很多制度做為範本。比如納粹在制定猶太人血統的鑑定標準時,就試圖參考了美國的”一滴血“慣例。但最終,因為美國的規則太過於嚴苛,德國對猶太人血統的鑑定,比美國對黑人血統的鑑定還是更為寬鬆的。
書中講了種族隔離時代中很多令人悲傷的故事。比如十九世紀美國婦科醫學之父J. Marion Sims,用黑人奴隸婦女做人體實驗,很多被實驗的婦女最終以殘廢或死亡而結局。在實驗中,他拒絕給黑人婦女用麻藥,認為黑人婦女的疼痛不是什麼麻煩事。
當時的兒科醫生用皮匠的工具和錐子刺穿黑人兒童的頭顱來驗證治療癲癇症的方法。
Wilkerson在書中寫到,納粹的官員都對美國當時對黑人的殘酷迫害而感到震驚。即使納粹官員都拒絕複製當時的美國對黑人的一些恐怖行為。納粹德國時期著名的種族主義和種族優生理論家Hans F. K.Günter 都認為認為美國種族領域的法規太過殘酷,甚至他都難以置信。
順便說一句,為了平衡一下,可以同時看《鄉巴佬的悲歌》這本寫窮白人的書。了解一下特朗普核心支持者的思想觀念。
2、
我不想過多的描述這本書的內容。希望日後會有中文版本。這本書對中中國人有兩點可以參考吧。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黑人的憤怒,這種憤怒是數百年被迫害被歧視積累下來的結果。另外也可以理解一點美國“白左”的心理,這種因為數百年迫害黑人,而產生的愧疚和過度補償的心理。
這種“白左"心態,我們可以不贊同,但也沒必要嘲笑他們”天真愚蠢“。如果換個角度想,如果一個日本人,因為二戰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而心懷愧疚,向中國捐款捐物,想給中國更多的補償,我們會覺得這個日本人是”天真愚蠢“嗎?肯定不會,我們會覺得,日本就是應該給我們補償,這樣的日本人是好人是朋友。
同樣,美國的不少”白左“的心態,也有是看到了過去白人對黑人犯下的累累罪行,產生的補償心理。我們沒必要嘲笑他們。
當然,中中國人從來沒對黑人犯下過什麼罪行,沒什麼需要補償他們的。對綠綠也是一樣。
美國和歐洲人需要為他們數百年的殖民、奴役和屠殺歷史贖罪。但中國不欠黑的,也不欠綠的。我們不歡迎他們來中國,沒什麼可非議的。
3、
下面我夾帶一點私貨,聊聊我自己的一些觀點。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物質資源沒有極大豐富,共產主義也沒實現,資源是無法滿足人類的全部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資源分配方式始終是社會的最大問題,而社會一定會出現層次結構(Hierarchy)。
不僅僅是人類,所有的群居動物,蜜蜂、螞蟻、狼都存在層次結構。而所有群居生物穩定的層次結構,幾乎都是金字塔狀的,上層小,下層大。
這種層次結構中,誰應該是上層,誰應該是下層呢?評價標準是什麼?
對整體社會而言,肯定是最優秀的,能為社會貢獻更多價值的人在上層,對社會的進步最有利。但什麼才是評價優秀的標準?
血統?智商?高考分數?能說會道?
今天的社會,賺錢能力就是一個很核心、很綜合、也勉強算是客觀的標準。賺錢這個標準,比改開前,一個人的命運完全由組織和上級領導決定更合理更好。
樹挪死,人挪活。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一個開放的社會,給每個人更多的嘗試機會,通過不斷尋找發揮自己的能力。還是要比一個工作要做幾十年,上級和組織決定一輩子的命運要好。
現在的技術條件下,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好,自由擇業比組織分配要好。並非計劃經濟絕對不好,而是現在的技術手段做不到完美的計劃經濟,瞎計劃還不如讓市場自行分配資源。
4、
如果說,在現今的條件下,人類社會中的層次架構和資源分配的不均的是不可避免的。但“種姓”制度,或者說種族主義最大的惡是什麼呢?
種姓制度把一個人的血統做為社會分層的標準,這一點就是惡。
血統論的最惡之處在於,血統是無法通過後天努力來解決的。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也不能選擇自己的膚色。如果一個人天生因為自己的膚色或出身而受歧視,這種就是絕對的惡。
曾經有個段子,說哈佛大學要培養領導人,於是做了個專案,尋找未來領導人的特質。專案收集了數十萬人的資料,做了負責的數學回歸模型,列出了上千個引數。
最終得出一個結論:領導人的孩子最具有未來領導人的特質......
這是個段子。但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悲哀。事實是,如果用概率的視角看,真的是成功者的孩子,有最大的成功概率.....
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是:評價一個社會進步與否,核心標準是這個社會的資源分配中,基於血統繼承的成份有多大?血統繼承成份越小的社會越進步。
中國的文官制比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更進步。共和制比君主專制更進步,都可以用這個標準表述。
繁衍後代,是生物的天性。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至少是哺乳動物的天性吧。但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社會資源的血統繼承卻是一個負面因素。
5、
之前我的文章中提過,在當今的世界上,除了很少的幾個國家,政治權力的血統繼承已經基本不復存在。但經濟權力的繼承,私有財產的血統繼承,還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現代社會的政治權力繼承製度其實比經濟權力繼承製度更先進。
而私有財產的血統繼承,也並非天經地義。即使是在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二十世紀,由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蘇聯的壓力,通過遺產稅的形式,也很大程度削弱了最富有群體私有財產的血統繼承。
在二戰後,直到蘇聯解體的大部分時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最高遺產稅率都是超過60%的。其中,英國1950-1974年的遺產稅率高達80%,美國1940-1976年的遺產稅率高達77%。
對最有錢的人來說,70-80%的私有財產是不能繼承的。其實,最富有群體私有財產的血統繼承在這段時間已經被削弱了。但蘇聯解體後,意識形態競爭壓力減小,遺產稅率下調,以及各種信託避稅手段的不斷出現,這種趨勢被逆轉。
6、
西方評價東方大國的社會,常常用“一黨專政”來形容。這個評價也沒錯。共產黨確實是中國幾乎唯一統治力量,也握有國家的幾乎全部的政治權力和大半的經濟權力。
但多黨制和兩黨制不一定比一黨專政更先進。任何一個社會,不管是選舉政治還是中國這樣的機制,都是層次架構,金字塔模式,都是由一小部分精英階層統治的。社會治理的先進與否,取決於這個精英階層的產生機制,以及是這個機制中的血統成份有多大。
一個擁有9000萬黨員的黨,一個任何人,不論父母出身都可以加入的黨派,做為一個精英統治階層,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人人都有通過努力入黨的機會,也都有努力往上爬的機會。當然,背景好的人更容易點,但沒有背景的人,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即使沒入黨,在當今的中國還是有各種各樣階層躍進的機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把西方社會當成歷史的終結。西方社會選舉政治的各種弊端也暴露的越來越明顯。我們也越來越有制度自信。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蘇聯的教訓。社會的僵化停滯,就是蘇聯衰敗的最主要原因。
評價一個社會是否進步,不是有沒有一人一票。
社會階層能否通暢流動,優秀的人是否能靠自己的後天努力上升,這個是最核心的標準。
如果我們階層流動停滯了,拼爹(血統)變成社會資源分配的主要方式,我們的制度也會失去活力,我們的社會也會失去未來。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還是謹慎樂觀吧。周圍還是可以看到太多屌絲逆襲,白手起家,令人羨慕嫉妒恨的故事了。
至少我覺得美國歐洲日本現在的階層固化,比中國更厲害。
希望把自己的權力和金錢遺留給子女,這是人類乃至大部分哺乳動物的天性,刻在基因之中。但我相信,隨著社會進步發展,雖然血統繼承不會徹底消失,但代際傳承的折扣會越來越大。血統繼承在社會中的地位會越來越弱。
畢竟,今天已經沒有了靠血統繼承權力的皇帝和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