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鋪子看到了一則新聞。

「一名華人男子在奧迪車上砍死妻子後自殺,而他們8歲的兒子在車後排目睹了全過程。」

上週,澳洲墨爾本華人區,一條寧靜的街道。

一個小男孩敲響了領居家的門。

"我爸爸殺了媽媽……"

男孩驚慌地說到。

鄰居立馬報警,警方也迅速來到現場——

一輛奧迪SUV裡,男孩父母的兩具屍體赫然其中。

但男孩自己沒有受傷。

他斷斷續續地向警方描述了事情經過:“爸爸用刀砍死了媽媽,隨後自殺了……。”

不久後,警方公佈了調查結果。

男孩父親胡某,40歲,當地一所私立貴族學校的圖書管理員。

男孩母親周某,36歲;而男孩今年年僅8歲。

原本這是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

但最近夫妻兩人疑似關係破裂。

據鄰居透露,周某是一位非常和善的母親。

每次碰面時,她都會微笑著打招呼。

而胡某在同事眼裡,也是一個熱心老實的好人。

熱愛跑步,平時也很照顧學生。

但這次,他卻對著妻子驟然失控——

經法醫鑑定,受害人周某身上有多處致命刀傷。

數刀砍死妻子後,胡某選擇了自殺。

他八歲的孩子,坐在車後排目睹了這一切。

男孩心中的陰影難以想象……

這樣的悲劇也讓人嘆惋。

目前,警方已經宣佈停止公佈此案資訊。

胡某具體作案動機未知。

但無論如何,這樣一個“好人”的瞬間失控都令人有些心驚。

而這樣的失控,在最近的新聞裡比比皆是。

「上海17歲男孩被母親批評後跳橋身亡。」

「杭州小夥單車逆行被抓,接女友電話後崩潰爆哭跳橋。」

一個人到底為何會瞬間失控?

又該如何避免呢?

或許,這部電影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憤怒管理》

戴夫,一個老好人。

他幾乎沒有發過脾氣。

小時候,他總是被一個同學捉弄,甚至被當眾扒下過褲子。

但戴夫只會一臉難堪地跑開。

工作時,老闆對他沒有半點尊重,同事還各種搶他功勞。

戴夫也從沒有反抗過。

戀愛時,女友偶爾會跟其他男人出去吃飯。

戴夫最多是露出一個訕訕的笑。

面對這些事情,他心中當然有火。

但戴夫還是唯唯諾諾,低聲下氣地都接受了。

而最近,事情發生了點變化。

那天,戴夫出差做飛機。

在飛機上,他遇到了一連串的糟心事——

自己的座位被人霸佔,而對方座位兩邊都是大胖子;

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個空位,結果旁邊卻是個聒噪異常的男人;

想找空姐想要一副隔音耳機,又被敷衍了事……

戴夫忍了半天,但依舊沒有發火。

他只是輕輕扯了空姐一把。

結果卻被告上了法院。

法院判決,他需要接受情緒控制治療。

而法院指定的治療師,正是戴夫飛機上鄰座的聒噪男——巴迪。

戴夫原以為治療很快就能結束。

但沒想到,治療師巴迪的第一個問題,就難倒了戴夫——

“向我們介紹一下你自己。”

戴夫依次介紹了自己的職業、愛好、性格……

但卻被一一反駁。

“我不是要你說你做什麼,有什麼愛好,自以為是什麼性格。”

巴迪的問題很簡單。

“你到底是誰?”

但戴夫卻第一次發火了。

這是戴夫自己都感到茫然的憤怒。

“啊?我怎麼發火了?”

戴夫尷尬地笑了一下。

然後一臉懊惱地開始道歉。

這就是真實的戴夫。

他不允許自己情緒失控,尤其是在他人面前。

他只會在事後獨自置氣,然後默默吸收掉那些情緒。

戴夫自卑又敏感。

他將全部的關注,都投放在了外界和別人身上。

害怕同學們不喜歡自己,害怕公司會拋棄自己,害怕女友會離開自己……

所以戴夫養成了極致的討好型人格。

但這些討好並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

但戴夫其實是一個易怒的人。

而當那些情緒慢慢積攢,或許會有跟嚴重的後果。

正如巴迪所言:

“憤怒的人有兩種:外向型和內爆型。”

外向型是那種因為收銀員不收他們的優惠券,就朝收銀員咆哮的人。

內爆型就是那位長年累月沉默寡言的收銀員,直到某天他會端起槍射殺店裡的每個人。

而戴夫就是那位收銀員。

怎麼辦?

巴迪給出的第一個治療是:

對於戴夫來說,想要不在某天失控,先要學會失控。

巴迪搬到了戴夫的家裡,開始用各種方法激怒他。

搶佔戴夫的床鋪,威脅戴夫早起做飯,摔壞盛飯裡的盤子,甚至勾引戴夫的女友……

終於,戴夫又一次發火了。

當然,僅僅在巴迪面前失控還不夠。

戴夫還需要能在面對更多人時,也能失控。

所以巴迪要求他,必須在上班時帶著自己。

某次,戴夫上班即將遲到,正在著急開車。

但巴迪卻強制讓他停下了車。

戴夫當然不願意,一方面是不想遲到,另一方面則是不想影響道路交通。

但巴迪就是死死抓著剎車。

他要讓戴夫集中精神後再開車。

方法是唱歌——《I Feel Pretty》(我感覺真好)。

戴夫妥協了。

但最後卻發現,遲到一次並沒有關係,自己也沒有影響什麼交通。

很多人都有過「當眾孤獨」的時刻。

但或許戴夫這種人更加需要的,是偶爾的「當眾崩潰」。

前段時間,抖音上有這麼一則熱搜——“成年人的崩潰”。

開啟話題頁面,基本都是成年人在公共場合崩潰的視訊。

可以看到,合理的崩潰大家都能表示理解,畢竟誰不是在負重前行?

地下停車場裡痛哭的中年男子,在地鐵上眼含淚花的年輕姑娘

所以,沒關係的。

不要回避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是“收銀員們”能被療愈的基石。

如果一味迴避,只會陷入怪圈。

迴避焦慮,只是在“焦慮自己的焦慮”;迴避憤怒,也只是在“憤怒自己的憤怒”。

單純的「憤怒」,只是情緒而已。

只有「對憤怒的憤怒」,才會讓這種情緒無限遞迴。

當然,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只是治療戴夫的第一步。

因為他不能每天都憤怒就去摔桌子,傷心就去當眾崩潰。

第二步同樣關鍵,也更困難。

那就是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巴迪給出的方法,是先回到源點。

對於戴夫來說,自己的一切情緒問題,都起源於小時候那個霸凌自己的男同學。

於是,巴迪準備帶他去找那個男同學。

意外的是,那個男同學現在是個佛家子弟。

不意外的是,男同學依舊沒變。

提前當年的惡作劇,他至今還覺得好笑。

戴夫瞬間就發火了。

並且,在巴迪的幫助下,他開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男同學喜歡滑稽的事情對吧?

戴夫也開始講段子。

不過,是關於佛祖和男同學姐姐的段子——

“佛祖一個600磅的胖子,居然還敢教人如何自律。”

男同學瞬間被惹惱。

但這就是戴夫想要的效果。

隨後,戴夫和他扭打在一起。

並且,也扒開了那同學的衣服。

經此一役,戴夫解開了自己的心結。

而他的所有情緒,終於不再被遮蔽在童年陰影的控制之下。

現在,戴夫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他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情緒化的表達。

做到這一點依舊沒有結束,戴夫還需要最後一步治療。

那就是全然而真誠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方法是愛。

前文提到,巴迪勾引了戴夫的女朋友。

並且,勾引成功。

戴夫女友和他提出了分手,並開始和巴迪約會。

得知這一情況的戴夫很慌亂。

他愛自己的女友。

他不想失去對方。

當然,女友和巴迪的約會只是假象。

真相是女友最近一直感覺戴夫不對勁。

她覺得戴夫變得越來越神經質,每天都處於失控邊緣。

她想幫助戴夫。

於是,她找來了治療師巴迪,合夥獻上了這場表演。

而情急之下,戴夫當眾對女友求婚了。

戴夫說:

“我明白你為什麼要見其他人了。我是個容易憤怒的人,我總是對自己發脾氣。但我不想再這樣了,我想改變。”

至此,戴夫終於能夠坦坦蕩蕩地講出自己到底是誰。

他成為了更清晰的自己。

並且,不再恐懼女友會因為這些離開自己。

他知道,女友愛自己。

即便自己其實是一個“易怒”的人。

電影的結局很美好。

當然,我們不是戴夫,身邊沒有這樣的巴迪。

但這三步治療,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而思考就是一切的開始。

最後,希望各位都能穿過情緒構建的重重迷霧,找回那失落的自己。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馬來西亞總理:貿易戰遏制了每一個人的致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