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降價促銷之外,臨期食品的處理在世界各國還有多種形式。“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臨期食品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IC photo / 圖)
最近,在年輕人群體裡悄悄興起了一股購買“臨期產品”的熱潮。
在成立不到兩個月的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裡,每天都有近兩萬的臨期商品愛好者,分享著自己的購買心得,牛奶臨期一個月打半折,蛋黃酥剩36天保質期三折....除此之外,在小紅書上,關於“臨期零食”的心得筆記有上千篇,淘寶、拼多多等平臺上,也有專門的臨期食品店鋪,不少年輕人都收藏購買。
曾幾何時,買臨期食品是老年人的習慣性行為,如今年輕人加入其中,還有專門購買臨期食品的,這種做法是否安全和值得提倡呢?
價格是最大的吸引力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臨期食品?臨期食品就是指接近保質期的食品。2012年,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要求,各地區紛紛制定了臨期食品的期限要求。其中,北京市將臨期食品分為六個級別的期限標準。
保質期在1年以上的,期滿之日前45天;
保質期在半年以上的,期滿之日前20天;
保質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滿之日前15天;
保質期為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期滿之日前10天;
保質期16天以上不足30天的,期滿之日前5天;
保質期15天以下的,期滿之日前1到4天。
按照這個標準分級,臨期食品和保質期一樣,也有一定的期限要求。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浪費的13億噸食品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臨期食品。如何處理這些臨期或過期的食品,著實讓商家頭疼。扔掉、送給慈善機構、打折出售等形式五花八門。
買一送一或者是打3到6折,這是基本的促銷形式,這樣的臨期食品都被各地的大爺大媽們清空了。就拿上海來說,會過日子的老人們,老早就對進口食品的打折店情有獨鍾。
這裡不但能夠買到貨真價廉的外國商品,還能借此讓自己的生活改善不少,臨期食品的銷售模式,讓精明的上海人得以提高生活的質量和情調了。上海有優勢,畢竟這是開阜早的沿海城市,人們見過市面。
對生活在內地的老人來說,現在臨期食品在各個超市商場也會定期售賣,有大把時間的他們,早已在平日的走訪中摸準了商品促銷的規律,抓住機會去搶,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年輕人似乎搶不過老頭老太,至少在面子上也不願意跟他們混雜在一起往超市裡衝。何況,每天老人們在超市搶購臨期食品的時間段,年輕人們基本都擁擠在地鐵或公交車上,去接受996的“洗禮”呢。沒時間逛實體店,也就讓不少年輕人失去了購買臨期食品的機會。不過彆著急,實體店的食品有保質期,電商平臺的食品同樣也有:原價150塊的進口牛奶,臨期折價30塊,70塊的日本麥片,50塊兩袋拿走,歐洲進口的紅酒對半出售……
如今在主要的幾家電商APP裡,搜尋臨期食品那是一搜一大把,還有網店專門出售臨期食品。很多食品還是進口貨,這對於迷戀外國食品的年輕人來說,在臨近保質期的時段裡購買,腰包、面子、品質和情調,各個方面都能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這才叫划算。
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購買臨期食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任何一個時代,只要商品的質量有保證,價格又低,誰不願意買呢?
不過有人還是會有疑問,這畢竟是食品啊,是要吃下肚的,能保證安全嗎?
(IC photo / 圖)
變質不是一個節點如今銷售的所有食品,除了生鮮果蔬之外,其餘的都是密封包裝,普遍新增防腐劑。雖然各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法》都明確規定,只要過了保質期,食品不能再銷售。事實上,接近保質期或者過了保質期但並不長的食品,本質上不會馬上變成有害食品。
比如一罐肉罐頭,保質期是12個月,期間商品沒有破損並且儲存得當,那麼在臨期之內或者過了保質期幾天,只要儲存環境沒有發生變化,食物的品質大機率還是安全的。
食物變質需要一個過程,保質期和臨期的時間節點,只是明確提示人們食物過了安全的期限,在此之後會有一個變質過程的到來。至於是在何時開始,並沒有精確的時間。
所以臨期食品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證的,除非食品在加工之時就混入了不安全的因素。又或者是在保質期內,食品包裝出現了破損、儲存環境不適宜等外部因素影響,這些才會導致食品在臨期之內,甚至更早的時間段裡就發生問題了。
不過,臨期食品的安全是一回事,食品的口感、新鮮度則又是另外一回事。食品儲存的時間越長,口感肯定會越來越差。比如超市銷售的牛奶,其外包裝上就有建議在某個時間段內喝完。比如在日本的食品外包裝上,通常也會明確標有“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前者的意思是指食品在這個期限內吃能保證口感和新鮮度,後者指的就是食品的保質期了。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網購的臨期食品,由於在商品未拿到之前看不見品相究竟如何,加之一些店鋪存在“不退”、“不換”等霸王條款,一旦購買的食品並沒有如你所願,那受損的就是消費者自己了。因此網購臨期食品,店鋪的選擇很重要,不要過分貪圖價格便宜,而忽略了網友等各方面的評價。
最為關鍵的是,臨期食品本身已經接近保質期,在購買到手的最短時間內,儘量要把食物吃完,否則出現變質的情況就得不償失了。
(IC photo / 圖)
如何處理臨期食品是一門學問除了降價促銷之外,臨期食品的處理在世界各國還有多種形式。
比如日本的羅森便利店,過保質期的食品下架堆肥處理,然後把這些有機肥料免費送給農戶,而農戶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再交給羅森銷售,形成一個有效的迴圈鏈,過期食品重新創造了新價值。
在英國的一些特殊超市,臨期食品不要錢,但誰想要,得靠勞動獲取。德國則開設有救濟餐制度,臨期食品都是發給那些需要救助的人,費用只是象徵性地不到1歐元。至於很多折價銷售的便利店,在世界各地也是廣泛存在。
有人可能會覺得,既然臨期食品處理起來這麼麻煩,那麼在生產源頭以及批發環節,控制好食品的數量來解決。這話聽起來沒錯,但在商品銷售和流通環節,不確定因素很多,永遠無法保證所有在銷售的食品,能夠在保質期到來之前全部賣完。
就像在數學上,有的數相除永遠除不盡,有的數相除則是不能整除。任何商品在銷售的環節,也永遠存在不能完全賣完的情況,這個耗損商家是必須要承受的。
所以,如何處置臨期食品也必然會一直存在。不管是折價出售還是送給需要救濟的人,亦或是直接扔掉,臨期食品必須要降級處理,不能再用正常食品的概念去衡量它。
商家更不能改頭換面,給它換個馬甲,以次充好的按正常價格出售。這種事情在國內並非沒有,月餅因為易於儲存,很多不良商家就轉而把一些臨期月餅再新增一遍防腐劑,而後換個包裝,照樣賣出去。資本的思維意識一旦趨利,就真的不管不顧了。
以前,我們的教科書總是抓住外國倒牛奶這一點來批判,實際上那只是資本家除了怕破壞市場規則,還不想承擔臨期食品處理的成本罷了。何況牛奶保質期本來就短,過了保質期白送都沒人要。如今,扔食品的場面每天也出現在各地的超市裡,買不買臨期食品,就看我們自己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