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有一個9歲的兒子,正在上小學。由於他和妻子都沒怎麼上過學,吃夠了沒文化的苦。是以發誓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才。
所以,他們夫妻二人對於孩子的學習抓的很嚴,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咬咬牙還是要送他去上昂貴的補習班。
但遺憾的是,兒子學的雖然很認真,成績卻一直不上不下,卡在班級中等水平,一直沒有進步。這個結果讓張先生無法接受,心裡也積攢了對孩子的不滿。他覺得就是孩子偷懶了!
這份不滿在看到孩子不及格的數學試卷之後達到了頂峰,張先生氣急了,一句話脫口而出:“廢物東西,蠢的跟豬一樣,早知道就不該生你!考這麼點分數,對得起我和你媽嗎!”
孩子被嚇蒙了,一頭扎進了房間裡。正在氣頭上的張先生沒有意識到兒子的異樣,等他氣消了準備找兒子再談談的時候,忽然聽到“砰”的一聲。
他頓時心頭一跳,強撐著去兒子房間裡看,卻發現空空如也。張先生往窗戶外一看,當時便眼前一黑。
但不管張先生怎麼痛哭流涕,他和孩子都付出了最昂貴的代價。
一個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一個結束了自己才剛剛開始沒多久的人生。在這場慘劇中,幾乎沒有人是最後的贏家,統統輸得一塌糊塗。
而這個慘劇的發生,僅僅是因為一句話。多麼諷刺而真實。不光是張先生,很多父母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網上,曾有人問“你父母對你說過最惡毒的一句話是什麼?”
翻一翻答案,觸目驚心!
“生你還不如養條狗!”
“廢物,養你有什麼用!”
“你怎麼不去死!”
光看到這幾個字眼,似乎都能想象到孩子無助而恐慌的臉。很難想象,這些惡毒的話,竟然是父母說給自己的孩子聽的。
批評教育固然必要,但倘若批評變了味,又何談什麼教育呢?
1、語言過了度,就成了侮辱批評應當就事論事。孩子哪裡做錯了,就批評他錯誤的行為,而不是質疑和謾罵他的人格。當批評的語言過了度,它就成了徹底的侮辱。比如,你可以批評孩子“你不寫作業是不對的”。但你不能說“作業都不寫,你這個人還能有點什麼用?”
2、懲罰過了度,就成了暴力批評通常都和懲罰“形影不離”。父母為了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通常會做出一些懲罰措施,比如抄書、罰站、寫檢查等等。但這些懲罰措施都是合理的,而一些父母的懲罰卻過了度。
此前,有一個孩子丟了手機,結果被母親暴打數個小時,最後沒了聲息。當懲罰過了度,批評就成了暴力!
3、初心變了味,就成了洩憤要說捱揍,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誰沒捱過揍,但為什麼他們都不會憎恨自己的父母?實際上,這就是初心的原因。
因為知道父母懲罰和批評,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好。但要是這份初心變味了,就成了父母單純的洩憤罷了。
很多父母打著批評的幌子,實則是為了找藉口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凡事要有度,批評也是一樣。正確的批評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而錯誤的批評,往往可能會付出十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