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介的這部電影,豆瓣上僅有五萬多人評價,但它卻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題材嚴肅的好片。
美國本土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拍攝於2007年的電影《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一連斬獲第80屆奧斯卡八個獎項。
其中有六項提名,以及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獎。
《血色將至》被評為“21世紀的《公民凱恩》”,要知道,拍攝於1941年的《公民凱恩》可是美國電影史上的基石級作品。
不過,為什麼獲得如此高評價的電影沒有摘得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呢?
因為這部電影對於整個美國與整個基督教都進行了莫大的諷刺,倘若將最佳影片頒給它,美國豈不要天下大亂。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20世紀初的美國,銀礦工丹尼爾因井下作業事故摔斷了腿,但他因禍得福發現了礦井下的隱藏油田。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國對於石油的需求量陡然增加,只要抓住這個歷史的機遇,再加上一點運氣,任何人都可能變成大富翁。
丹尼爾利用在沙漠中撿到的孤兒H·W來博得鄉民的同情,買下了這片土地,從此飛黃騰達,走向了一條不歸之路。
丹尼爾聲稱孤兒H·W是自己的兒子,謊稱其母親因為難產而死。他每次談生意都帶著H·W,很容易就能博得乙方的同情,丹尼爾幾乎沒談輸過。
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丹尼爾這位“強盜資本家”的一生。丹尼爾可以說代表著美國建國初期的“石油大亨”的全部特徵:堅韌不拔,耐力十足,認準了目標絕不放棄。任何擋在這個目標前面的障礙,都會被他們毫不猶豫的除掉。
比如電影中丹尼爾儘管總是帶著H·W,聲稱他倆的父子關係有多麼完美,但當自己的油田著火時,丹尼爾第一個想到的是去撲滅油田上的火以避免受到更大損失,而不是保護自己的孩子。
而當H·W表現出對丹尼爾的事業不滿意並試圖阻礙時,他馬上就拋棄了孩子。資本家的邪惡嘴臉在這部電影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前文已述,電影還對基督教進行了諷刺。片中有一個傳教士的角色,他允許丹尼爾在自己的土地上開採石油,作為回報,他希望得到5000美元來“修繕教堂”。
不過很顯然丹尼爾這個資本家並不是基督教徒,為了獲得這塊油田,他答應了傳教士的條件,但卻沒有兌現,因為他一眼就看穿了他只是個利慾薰心,打著上帝的旗號妖言惑眾的騙子罷了。
在影片的最後,傳教士上門索要他的5000元錢,丹尼爾使他原形畢露,還逼迫他用“佈道的口氣”喊出“我是個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產物”這句話,一連八遍。
整部電影都如同它的片名一樣籠罩著不詳的、黑色宿命論一般的氣氛,電影對於“石油大亨”人性的黑暗刻畫入木三分。
最諷刺的是,美國這個國家的富強,就是建立在這些“大亨”對於人民與世界的巧取豪奪之上的。
再加上“宗教”的隱喻,來自地下的石油彷彿來自“地獄”,而那些資本家就是用工人與孩子的性命從魔鬼手上換來了這些石油。
久而久之,資本家也變成了魔鬼本身,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就是建立在與地獄的交易之上的。
除去劇情本身,電影的配樂亦非常優秀,大量古典樂與暴力鏡頭的交錯運用令許多影評人瞠目結舌:這難道不是庫布里克再世?
電影的兩位主演:飾演丹尼爾的丹尼爾·戴-劉易斯(沒錯,演員也叫丹尼爾),與飾演傳教士的保羅·達諾演技大爆發,在這部電影中發揮出了二人最巔峰的水準。
《丹佛郵報》如此評價本片男主角的表演:“如果丹尼爾·戴-劉易斯沒有贏得奧斯卡影帝,那我們要改寫對於‘演技’的定義,他與任何偉大表演都不同——他更偉大!”
總之,《血色將至》是一部題材嚴肅、恢弘大氣,具有很強的諷刺意識的現實主義電影,它如此高的質量與它在國內較為小眾的受眾模式並不匹配,因此今日就把它推薦給熱愛電影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