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的熱播劇《大秦賦》已經快更新到40集了,劇情走了大半,呂不韋也超長待機,活了40多集。從呂不韋攝政再到罷相,看著呂不韋在秦國修書、行仁政、充實府庫,讓小林伊聯想到千年之後跟他有著同樣地位的千古一相,張居正。兩人有何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為什麼兩人的結局卻有天壤之別呢?

上位的方式不同

呂不韋是個商人,他能當上秦國的相邦,完全是押寶式的行為。他在咸陽城看中了嬴異人這個奇貨,開始算計心中的小算盤:倒貨賣貨的利潤是肉眼可以見到的,但是押中了未來的秦王,這收益不可計數。所以,在這樁天大的買賣面前,呂不韋散盡家財,幫助嬴異人獲得秦王之位,他也順勢成為了秦國的相邦。

反觀張居正的上位呢?在明朝的隆慶年間,張居正能進入內閣,有兩個原因:第一,在嚴嵩誤國殃民的時候,他當個大好人,誰也不得罪。另一邊的徐階想要扳倒嚴嵩,張居正交好,這邊的嚴嵩有宴會,他也來者不拒。張居正這種讓人看不透他心思的行為,獲得了徐階的青睞,把他提升為國子監,教導未來的縣長、市長、省長。第二,徐階為了制衡。那會兒,隆慶帝有個老師,叫做高拱。高拱是帝王師,隆慶帝對他很信賴,讓他入閣。此時徐階還是內閣首輔,面對這麼一個誰也不怕的主,徐階引進張居正入內閣,由此來制衡高拱。

那麼張居正是怎麼成為內閣首輔的呢?還是有兩個原因:第一,隆慶帝只在位了六年就駕崩,這時小萬曆繼承了皇位。第二,張居正跟萬曆帝身邊的大太監馮保勾結,搞定了高拱,成為了內閣首輔,掌握相權。雖然張居正的上位的方式有點不光彩,但是從他日後所做的事來看,可以原諒他這件事不光彩的事兒。不過反過來一想,在朝局之中,沒有點手腕的人,會死得很快。

既然兩人上位的方式不同,可兩人對於歷史卻極其重要。呂不韋時代,就是嬴政未親政的那10年,他給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而張居正,在明朝出現了衰弱的跡象,撥亂反正,大興改革,那段時間被稱為"萬曆中興"。那麼,他們在位的那段時間,做了什麼事情呢?

對皇帝狠抓教育

大家都知道,呂不韋編了一本書,叫做《呂氏春秋》。呂不韋修這本書的原因,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戰國四公子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都有門下舍人,呂不韋認為秦國不能在這方面輸給他們,所以才招攬了三千門客,共同編著這"天下第一奇書"。其實,呂不韋編書的深層原因,在於他想讓秦始皇按照呂氏思想來治國,實行仁政,保秦國千秋萬代。

所以,我們在看《大秦賦》的時候,呂不韋當政,秦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兼併戰爭,而是一點一點地蠶食東方六國,慢慢地擴大秦國的版圖。

說回秦始皇,他會按照呂氏思想去治國嗎?當呂不韋每編寫好一冊,就立馬送進宮去讓秦始皇研讀,秦始皇讀完不是沒有感想,只是,統一六國的過程,必定要流血、要犧牲,戰爭本身就是暴力,這跟呂不韋的仁政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呂不韋遲遲不把大秦的權柄交給秦始皇,是因為秦始皇不接受呂氏思想來治國。

秦始皇當上秦王的時候,已經13歲的,讀書認字都有一定的基礎。那麼張居正面對只有10歲的萬曆帝,他是怎麼狠抓教育的呢?

張居正是個狠人,他直接給小萬曆編了一本教材,叫做《帝鑑圖說》。從書名就能一眼看出來,是專門給皇帝看的。這個"圖"字怎麼解釋呢?圖就是圖畫。換句話說,張居正考慮得還算周全,他把那些治國道理、誰是忠臣奸臣編成了漫畫書,讓小萬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至於"看字恐懼"。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聖哲芳規》,寫了81個故事,收錄從堯舜到唐宋共23個帝王,把他們作為小萬曆的榜樣,"怎麼樣做一個好皇帝";下冊則寫了20個帝王,共36個劣跡的故事,勸誡小萬曆這樣做皇帝是要不行的。

《帝鑑圖說》是小萬曆的啟蒙讀物,等萬曆帝邁過了這段過程,張居正親自上陣,給萬曆帝上課,講解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等。

從兩人對帝王的教育來看,呂不韋跟張居正在這一塊算是盡心盡力,同時兩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忘了君臣之禮。他們雖然位極人臣,但一人之下,這"一人",就是日後的皇帝。呂不韋在處理軍國大事時很少跟秦始皇商量,而是直接給秦始皇通知。張居正倒好,有一回心情不爽,直接吼小萬曆,可沒把小萬曆嚇死。最為重要的是,張居正還是"狼來了"的化身,萬曆帝的老母親曾對小萬曆說過:你要是不聽話,張先生就把你廢了。

兩人的治國手腕:我們都是理財小能手

看呂不韋跟張居正,首先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們是政治家。但是,小林伊翻看了《史記》《漢書》,對呂不韋的治國政策卻很少很少,反而對呂不韋的發跡故事,還有八卦緋聞的記載很多。看來古人跟我們一樣,都有八卦之心,都喜歡獵奇、桃色新聞。

可呂不韋能當大秦相邦十多年,還是有點貢獻的。且來聽聽小林伊的看法:

對商鞅變法的調整。商鞅變法有一個使秦國成"虎狼之國"的法令:立軍功封侯爵。有了軍功,你就是天,秦王都要看重你。但這軍功是從人頭數上來辨別的,士兵在軍功本上記下了多少軍功,那就有多少的賞賜,跟按件算工資一樣的道理。所以秦兵每攻下一城,都要想盡辦法多拿些人頭。這導致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屠城。東方六國看到此情此景,投降反而要人頭落地,還不在戰場拼命?所以,呂不韋直接把"按件計數"這條法令給廢了,改觀了六國對秦國的看法,同時收穫了人心,還給秦始皇統一天下鋪好了路。

發展經濟。在中國古代沒有GDP這一說,經濟的好壞,最直接的是驗貨。換句話說,就是去倉庫看看有多少米,有多少兵器。秦王政四年十月,有蝗蟲入境,秦國顆粒無收,這在中國古代是大事件,那會兒還是"以農為本"。為了改變現狀,鼓勵生產,秦國想出了一個招兒,生產有1000石,封爵。用虛名換實利,一招鮮吃遍天。等到秦始皇要巡遊秦國府庫的時候,倉庫滿滿、兵器堆山,秦國有了一掃天下的堅硬基礎。而這,是呂不韋帶來了。

好了,說完了呂不韋,來說說張居正。

張居正對大明朝的改革很好,但小林伊認為張居正做得最為重要的一件事:一條鞭法。這件事的影響,到現在還有。

什麼是一條鞭法?其實這是稅法,將那些雜七雜八的稅都歸為一條,直接收錢就行了。在中國古代,男壯丁們是要賦徭役的,免費幫國家幹活,修皇陵或者去挖渠,但是一條鞭法取消了徭役。你可以不去徭役,那你要交錢,把錢交上去了,國家僱人的去幹活。

後來,清代雍正實行改革"攤丁入畝",就是延續了一條鞭法。而我們,現在也不用免費幹苦力活了。當然,張居正除了幹這件事,還大力搞經濟。

在理財這方面,張居正跟呂不韋都是一樣的,呂不韋是商人,知道怎麼賺錢,張居正比較粗暴,知道怎麼打擊偷稅者。

兩人的死亡:呂不韋被連累而死,張居正被累死

呂不韋要是沒把嫪毐送進宮,或許就不會有嫪毐之亂,呂不韋也不會因為嫪毐受到連坐。

連坐是大秦的法令,呂不韋沒有辦法,他只能接受,所以秦始皇罷了他的相。

但是秦始皇對趙姬淫亂之事越想越氣,他找到事情的起因在於呂不韋,想要呂不韋死。可呂不韋在大秦經營多年,實力雄厚,自然不能光明正大的被處死。所以,秦始皇只能逼呂不韋自殺。

秦始皇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信上寫: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封信痛擊了兩個要害:功和親。有功才能封侯,秦始皇的問話,否定了呂不韋的軍功;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仲父,但秦始皇問:你跟我是親人嗎?也直接否定了呂不韋跟秦始皇之間的感情。呂不韋在大秦無功無親,自然走投無路。

呂不韋想到此,心中自然明白,秦始皇是想要他死,於是他服毒自盡了。呂不韋的死,是他觸犯了嬴政的逆鱗。嬴政從小與老母親相依為命,而如今的他,早就被這朝局整得"六親不認",人心都變硬了。

而張居正是被朝局累死了,小萬曆還未親政,太后又不懂政事,大明江山就在張居正的肩上擔著。這種累,是常人所難想象的,想想秦始皇一統全國之後,每天都要改好幾十斤的奏摺,朱元璋也經常整天整日地處理國家大事。天天在高壓之下,想不累死都難。

等到張居正累死之後,小萬曆也20歲了,開始親政,並且追諡張居正為"文忠"。可在四天後,就有御史彈劾張居正,說張居正貪財,萬曆帝起了貪心,下令對張居正進行查封。張家人有的死在牢獄,有的流放邊境。

除了萬曆帝的貪心,萬曆帝還有什麼理由對張居正抄家呢?最重要的原因:無君臣之禮。君那個時代的天。在權力面前,在萬曆帝看來,張居正在跟他作對;在秦始皇看來,呂不韋不肯放權。這就是權力,在這場權力的遊戲面前,總有人流血。而那個流血的人,偏偏是身居高位的丞相,手中緊緊握著相權。

對呂不韋小林伊不想多說什麼,但對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卻有些憤憤不平。最後盜用一句對張居正的評語,作為此文的結束語:

張居正有著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4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為何說美國是2020年最失敗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