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清軍水師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7月澎湖海戰爆發,名將施琅率清朝水師大敗臺灣鄭氏水軍,最終逼迫鄭氏政權投降,從而宣告臺灣全島被納入清朝的版圖。

但是,澎湖海戰卻存在著一個歷史謎團。劉國軒指揮的鄭氏水軍作戰過程令人困惑:偌大的水師艦隊按兵不動,幾次貽誤主動出擊的好機會,坐等施琅水師前來進攻。最終鄭氏水師被打得一敗塗地。

根據歷史記載,劉國軒消極作戰也有很充分的理由——等待風暴來臨。

1683年7月9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施琅水師剛抵達澎湖,劉國軒表示:“炮臺處處謹守,彼何處灣泊?當此六月時候,一旦風起,則彼何所容身?此乃以逸待勞,不戰可收全功也。”遂按兵不動,施琅水師得以順利到達澎湖,環泊花、貓二嶼。7月10日,清軍首戰不利,施琅也受傷。鄭軍將領邱輝建議乘勝夜襲,劉國軒仍以等待颱風“使彼自覆”為由未予採納。

由此可見,劉國軒將勝利完全寄託於7月的颱風,消極等待暴風擊垮施琅水師,令鄭氏水軍不戰而勝。這不是與當年日本吹噓的“神風”一模一樣嗎?

清軍水師攻臺

施琅三次渡海攻臺,均被暴風擊垮

鄭氏水軍將戰爭勝利寄託於大自然現象,看上去十分可笑,但卻有著非常現實的依據——清朝水師此前曾三次渡海攻打臺灣,均在臺灣海峽內被大風擊垮,幾乎完全重演了當年元朝水軍攻打日本失敗的覆轍。

1664年,鄭成功死後兩年,清朝對鄭經發動全面攻勢。鄭氏政權在大陸的10多萬軍隊投降清朝,“宿將精銳十去七八”。鄭經面對全軍即將瓦解的嚴重局面,不得不放棄沿海島嶼,退出廈門,率殘部逃往臺灣。為此,清廷授予施琅靖海將軍、福建水師提督職位,率領原鄭軍水師部眾進攻臺灣。

鄭軍藤牌

當年12月,施琅首次率領清朝水師橫渡臺灣海峽,不料船隊在海面遇到南來臺風,“舟師行至洋麵,驟起颶風,難於逆進而還。”清朝第一次渡海攻臺遭到失敗。

1665年5月10日,施琅水師第二次發兵渡臺,自銅山(東山)起航進入海峽。但是,開船3日仍然無風,船隊無法行進,只好返回銅山。第4日,施琅水師再次出海,結果遇到猛烈東風來襲,船隊無法逆風航行,第二次攻臺再次失敗。

清朝鳥船

同年5月30日,施琅水師重新集結在金門料羅灣,天晴後再次出海攻臺。這次清朝水師在次日就抵達澎湖列島,不料“驟遇狂風大作,暴雨傾注,波濤洶湧,白霧茫茫,眼前一片迷茫。”

清朝水師大量戰船桅檣折斷,船帆撕成碎片,整個船隊遭到重創,船隻也都被吹散,“各船遂紛紛飄散至大擔、浯嶼、鎮海、靖衛等處”,連施琅的座船也被吹到了廣東潮州海面。第三次渡海攻臺也因此失敗。

元軍攻日艦隊被颱風擊垮

臺灣海峽真的有“神風”嗎?

施琅連續三次橫渡臺灣海峽失敗,甚至動搖了清王朝攻打臺灣的信心。不僅攻臺計劃被擱置,水師提督施琅也遭到冷遇,被調回北京安置,一晃就是18年之久!

可以說,施琅水師在臺灣海峽的遭遇,幾乎和400年前元軍進攻日本的遭遇十分相似。1274年和1281年,元朝水軍大舉進攻日本,先後被颱風擊垮。這也造成了後來日本對所謂“神風”的迷信。

鄭軍戰船

施琅在1664年冬季、1665年春季和夏季三次率軍跨海征戰行動的失敗,也全都是臺灣海峽的自然現象造成的。雖然清軍的損失沒有當年元軍那麼慘重,但同樣給鄭氏政權產生了靠自然力量“可不戰而勝”的錯覺。

臺灣海峽是典型的季風區,顯著特點是風大、浪高。在這個地區,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但是風向穩定性很差。4月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過渡時,東北季風仍有40%左右的頻率,到了6~8月,夏季西南季風頻率多數只在50%上下,7月份的高峰期才能在70%以上,多數季節的風向都是變換莫測的。不僅如此,西南季風相對穩定的6-7月份,卻又是颱風高發期。

可以說,臺灣海峽的惡劣風向條件,給渡海作戰造成極大困難。即使是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在3月下旬渡海過程中也同樣遭遇過逆風和暴風,幾乎導致失敗。

鄭軍戰船

鄭軍統帥將勝利寄託於第四次“神風”,終於嚐到苦果

經過十八年的等待,施琅水師最終在1683年7月8日在福建銅山(今東山)誓師,發動了第四次攻臺作戰。施琅麾下清軍官兵達24000餘名,分別乘坐大鳥船、趕繒船、雙帆艍船共530餘艘。

值得注意的是,施琅此次恰恰選擇了風向最穩定、但颱風機率最高的7月份,可謂有很大的賭博成分存在。對於這一點,更為熟悉地理的鄭軍肯定是瞭解的,對“神風”威力的期待也是能夠被理解的。

鄭軍統帥劉國軒坐鎮澎湖,集結兵力達到2萬餘人,並有大、中、小戰船200餘艘,同時在澎湖各島部署有大量的炮臺和工事。鄭軍的船隻雖少,但是船體更大,火炮也多,整體實力並不比清軍差。

然而,由於劉國軒等人盲目迷信自然的威力,消極等待颱風到來,結果白白將作戰主動權讓給了施琅。最終,本來大機率應該出現的颱風,偏偏在1683年7月沒有及時出現。

清朝紅衣大炮

施琅水師於7月9日抵達澎湖,經過數日激戰,在7月16日大海戰中徹底殲滅劉國軒水軍。鄭軍將勝利寄託於“神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成功了,結果第四次卻遭到滅亡的結局。

事實上,施琅也不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事後他也承認,自己對於陰曆六月的氣象變化規律並無確切把握,澎湖之戰取勝帶有僥倖的成分,“莫非上天垂佑”。

施琅像

由此可見,戰場指揮有時冒險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施琅還是劉國軒,在澎湖海戰中都存在“賭博”的心理。但是,劉國軒將戰爭決定權完全交給大自然,施琅卻積極抓住主動權,充分利用了“颱風打瞌睡”的短暫時機,一舉收復了臺灣,雙方高下就分得很清楚了。

2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大秦賦》之王齕:輔佐四位秦王,卻經常被人們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