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有很多事情,大多數人嘴上說著不在乎,心底卻會非常在意。對於中產階層的認定標準,就算是其中之一。
我們很多人,經常嘴上調侃:“我哪裡算得上中產階層?”但其實我們內心對於自己是否屬於中產階層,是非常在乎的,至少我就是如此。因為這關乎一個人對於自己人生的評價,以及別人對他的認同和肯定。
畢竟,人處在這個社會中,難免偶爾會思考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自己奮鬥一輩子,不求做人上人,只求做人中人,能透過自己的奮鬥,成為社會中的中產階層,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中國中產階層的標準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從財富上來看,福布斯的收入標準是1萬到6萬美元。而麥肯錫的標準則是1.35萬到5.39萬美元。總而言之,目前無論是國際上還是中國國內,對於中產階層的收入財富標準,都缺乏一個準確的共識。這就導致了不少爭議和分歧。
而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則給出了自己的標準。在我看來,張教授的標準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在張維為教授看來,對於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來說,他們一生奮鬥下來最大的財富,就是一套產權房。因此他傾向於把中國的中產階層的大致標準,定為一套產權房和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包括所有的房奴。
張維為教授的論據顯然是站得住腳的。西方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領先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而作為世界上最發達地區生活的老百姓,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公民經過一生奮鬥下來的最大的財富也就是一套產權房,因此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產權房,再加上相對穩定的收入,完全就有充分的底氣,把自己算成中產階層了。

而有人看到這個標準,可能會心生不服:我揹著沉重的房貸,是一個十足的房奴,每天活得很累,我難道也能算是中產階層?
其實張維為教授也說了,房奴也算是中產階層。由於篇幅的限制,我沒有把張教授的理由全部製作成字幕列舉出來。在此為了被扣上斷章取義的帽子,我把張教授的理由列出來:
在張維為教授看來,西方國家住房自有率是45%~60%,這也大致反映了西方國家中產階層的規模。
隨後張維為教授話鋒一轉,指出在歐洲能拿到銀行貸款,這本來就反應了銀行對你中產階層身份的一種確認。因此,張教授得出了中國有四億中產階層的結論。
在歐洲能拿到銀行的貸款,就證明你是一箇中產階層。我相信,在中國也是如此。比如,公立學校的老師在銀行拿到貸款就非常容易的,因為教師是鐵飯碗,有穩定的收入,還貸款的能力是非常強的。銀行非常樂意貸款給老師,而老師恰恰就是中國中產階層的鮮明代表。
透過一系列有理有據的論證,張維為教授給出了自己心中對於中產階層的大致標準。張教授“一套產權房”和“相對穩定的收入”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屬於自己的房子,對於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來說是生活的必備品,租房往往是居無定所的代名詞。而相對穩定的收入意味著生活的平穩安心,這正是幸福的重要保障。
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這就意味著生活有著基本的物質保障,有了這兩點,在物質層面,中國老百姓的確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當然,由於節目主題的限制,張維為教授只談了從經濟因素方面出發中國中產階層的定義,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意猶未盡。
不過,財富作為決定一個人階層的最大因素,即使張維為教授只談了經濟因素出發的中產階層的大致標準,也足夠回答很多人心中的困惑了。畢竟,經濟因素要考慮到國家整體經濟的執行狀況,而關於在哪裡生活、教育程度、幸福與否,則更取決於一個人的個人奮鬥和感受,是個人決定的。
張維為教授作為一個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學者,卻依然說出了國內老百姓的心聲,從一個學者的角度,透過系統的分析,幫大家解答了中產階層的困惑,不得不讓人敬佩於張維為教授對中國國情的瞭解,以及學術理論的深厚。
我作為張維為老師的粉絲,一直關注著張維為老師。其實不止張維為老師,金燦榮、陳平老師,我也十分關注。他們立足中國實際,憑藉著深厚的學術理論,解答了不少國人心中的困惑,讓不少中國人重拾自信,值得中國廣大老百姓深深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