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張良計
今天分享個很有意思的感悟。大家耐心看完,肯定能獲得不少啟發。
前段時間我頸椎毛病又犯了,朋友推薦了一個按摩師傅給我。
我的頸椎是頑疾,過去七八年嘗試過無數的方法,看醫生,吃藥,針灸,整脊甚至電療,少說花了十幾萬,都沒辦法治好。這次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朋友推薦的這家店。
沒想到啊沒想到,這位師傅的手藝徹底把我顛覆了。
我從未感覺過如此酸爽,好像身上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一樣。做好以後整個人精神狀態煥然一新,說“手到病除”完全不誇張。
自然的,我成了他的長期客戶。
說是師傅,實際上對方比我還年輕,30歲不到的樣子,應該稱為“小師傅”才對。可他年紀雖小,收費可不低。在他這裡做一次按摩的價錢,夠讓我在外面的按摩店做兩三次了。
可別看他這麼年輕,在行業裡早就名聲在外。
他的很多熟客都是港臺大明星,我好幾次在店裡看到裹得嚴嚴實實帶著墨鏡口罩的人,他等人家走後就用一種不經意的口吻告訴我:
“哦,那個是容祖兒,最近在上海拍戲,順便到我這裡調理一下。”
小師傅特別難約時間,每次都要提前兩週起。最誇張的一次他一天做了10個客戶,一個月賺十幾萬不在話下。
有一次我和他聊天,問他有沒有想過把工作室的規模做大。
我說你再怎麼樣都是一個人幹,天花板很明顯。撐死一天做10個客戶,一個月不休息乾死也就300個人,營業額再想往上突破很難了。
沒想到他說,這些問題他都想過,所以並不打算擴張規模。
我問他怎麼說,他講得有理有據。我把他的話摘錄下來,大家其實能發現不少有意思的東西。
首先小師傅說,按摩這一行的特點是手藝活。
而手藝活,是講一點天賦的。同樣一套按摩手法,同一個師傅教,不同的徒弟學出來可能天差地別。
今天我給你按,和我師兄來給你按,你能明顯感覺到手法,力道和技巧上的差別。就算閉上眼睛躺著,你也知道今天給你按的不是以前那個人。
這就跟你去餐館吃飯一樣,同樣一盤青椒肉絲,不同的廚師在刀工,火候,口味,調料上都有自己的風格,你吃出來就是不一樣的味道。
而手藝活的這個特點,決定了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可複製的。
我當然可以開班授課教徒弟,把我學了10年的按摩手法傳授下去。但我不能保證這些徒弟能把精華全都學會,並且這些徒弟們去給我的熟客按,人家並不會買單,寧願回頭來找我按。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呢?
因為我的師兄就是這麼做的。他在上海開了10家連鎖店,收費比我還貴。但是單店生意卻沒有我好,其他幾家都是虧損在做。如果把人工、店鋪租金等成本平攤下來,他的利潤率其實並不高。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生意好的那家店是師兄在坐陣,其他虧損的店都是徒弟在打理。之前人家是因為師兄慕名而來,結果進來一看你打著自己的名號安排一幫徒弟給我按,那當然不滿意了。
那怎麼辦呢?
很自然的,師兄開始拓展周邊產品。除了按摩之外,什麼艾灸草,養生酒,通透粉,亂七八糟的全整上。
這些東西質量怎麼樣先不說,如此眼花繚亂的東西想要客戶買單,那前提一定是客人很信任你了。
但你獲得客戶的信任,唯一的方法是你自己去給客人按摩來建立信任。其他徒弟連讓客人滿意都做不到,怎麼去說服客人買這些東西呢?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想把規模做大,於是降低服務質量。降低服務質量之後發現並不賺錢,於是開始賣周邊產品。可週邊產品客人並不買單,於是只好不斷打折降價。可打折降價之後客人覺得你越來越Low,來的人開始變少。客人越來越少,店的規模只能越做越小。
最後就是店鋪的運營成本不斷升高,店鋪的口碑卻直線下滑,當初10家連鎖店如今只有3家還在苦苦支撐。
說完這一大堆,小師傅問了我一句:
“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我正享受他的按摩聽得入神呢,被這冷不丁的一問搞得不知所措,只能順著他的話說,你師兄太想擴張了,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
他說不是的,是他師兄沒想清楚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
我仔細琢磨小師傅的這番話,挺有道理。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懂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因為越有本事,越有自知之明,越明白本事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適用於哪裡,不適用於哪裡。他們懂得集中精力和資源放大優勢,同時小心翼翼規避劣勢。
就像這位小師傅開頭說的,他的本事就是手藝活。手藝活天然就是看人,人是最大的招牌。離開了人,打再多的廣告做再多的營銷都沒用。
而人是無法複製的。同樣一門手藝,同一個師傅教,不同人學習的效果就是不一樣。
因此手藝活是一件無法標準化生產的產品。它不像工廠流水線上的iPhone,一下子能生產出幾十萬臺全世界賣。手藝活就是一人一店,一天24小時,自己做好管飽沒問題,想要規模擴張難上加難。
再延伸想想,我們身邊許多“商品”,其實都是手藝活。
街邊的餐館,理髮店,奶茶鋪,點心店,寫字樓裡的網紅工作室,廣告公司甚至諮詢公司,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少了中間最核心的關鍵人物(通常是創始人/老闆),商品和服務的質量一下子就會從90分跌到不及格。
所以大家去看這一類公司,做擴張都是很難的。一家店名聲在外很容易,十家店一百家店都這麼厲害,難度指數不僅僅是簡單乘以10或100那麼簡單。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把非標準化的、以個體生產力為主的“手藝活”,變成標準化的,可進行大規模複製的“流水線生產”。
標準化,就是把所有不確定都變得確定,把每個步驟都細分到不能再細緻,把所有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差異都降到最低。
可口可樂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某位調配口味的食品專家,而是它價值百億美元的配方。這個配方不僅細緻到每種成分的劑量有多少,成分之間複雜的混合生產過程也都嚴格控制,對外保密。這就叫標準化生產;
火鍋店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某一個廚師,而是它的食材和配料,每一份食材都要滿足各項標準,所以供應鏈才是它的核心競爭力。而供應鏈,是可以標準化管理的;
麥肯錫如果一直靠創始人的名聲做生意,它不可能做到世界聞名。反而是總結出來的各種戰略方法論,出版的各類管理學書籍,讓“麥肯錫方法”成為一套標準完整的理論體系,變成一個金字招牌;
你看,這些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在沒有想到一個好方法進行標準化生產之前,寧可放棄做大做強的想法,專注於小事,把它做到極致。
專注小事,並不是一件壞事。
願意深耕小事的人,對行業是有敬畏之心的。
只有尊重這個行業的客觀發展規律,才不會去做逆著行業大勢的事情。他會順勢而為,像一個熟練的獵手一樣去捕捉機會。
這樣的人知道一個人力量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學會,什麼都在行。
有敬畏之心,才能沉得下心去學習。並且學到的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無知。越覺得自己無知,越懂得需要搭配不同的團隊夥伴來共同把事情做成。
有自知之明,做事專注,為人謙遜,懂得分享利益,我身邊事業有成的朋友們,都符合這些特點。
這都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特質,但,就是讓人覺得踏實。
大家普遍認為,只有補齊自己身上的短板,才能均衡發展。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均衡發展?
均衡發展就一定是好的嗎?
為什麼木桶就一定要裝水?為什麼不能把木桶上的板子拆掉去做其他事情?最長的那塊木板,難道就不能變成別的東西發揮作用?
如果換一個思路,不要集中資源去彌補劣勢,而是讓優勢更突出,讓長木板變得更長,直到成為所有木桶裡最長的那塊板,接下來會如何?
實際上,許多行業都是用這個思路在做。
讓優勢更突出,集中所有力量成為細分賽道的第一名,自然有人會來幫你彌補其他的劣勢,你都不用親自動手。
你越對自己的能力領域有信心,就越懂得不擅長的事情不要去碰,而是把它們交給比你更專業的人。尤其是創業,這一點至關重要。
喬布斯曾說過:
“我僱傭聰明人並不是要告訴他們該怎麼做,而是要讓他們告訴我該怎麼做。”
有所為是能力,有所不為是格局。
以上,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