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的動亂 學生們拉倒了地拉那市內恩維爾·霍查的巨大塑像
1990年,東歐國家和南斯拉夫的國內形勢繼續發生重大變化。多數國家政治上普遍實行多黨制和議會制,經濟上不同程度地向私有化和市場經濟過渡。原有的體制被打破,新的體制尚未建成,各種新舊矛盾錯綜複雜。
波蘭執政黨團結工會主席瓦文薩和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在國家變革的方法和速度、提前選舉總統等問題上發生矛盾分歧。11月,波蘭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在第一輪投票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的票數不夠進入第二輪角逐而被淘汰,遂辭去總理職務。在12月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瓦文薩擊敗蒂明斯基當選為總統。
匈牙利於3月和1月舉行兩輪大選,民主論壇等政黨獲勝,原執政黨社會黨失去執政地位。大選後,民主論壇執掌國民議會,議會中最大的反對黨“自由民主者聯盟”(簡稱“自民盟”)全國委員會委員根茨-阿爾帕德出任臨時總統。5月民主論壇主席安托爾,約瑟夫組閣,8月原臨時總統根茨當選匈首任總統。
六個議會黨之間和三個執政黨之間和各黨派內部派系之間在對如何實施私有化等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遲遲拿不出方案。秋天在地方自治政府的選舉中執政黨民主論壇失利,在野黨“自民盟”、 “青民盟”和無黨派人士獲得優勢。在全國性的出租汽車司機罷工事件後,政府作了重大改組,內務部長、財政部長、農業部長和勞動部長易人。
捷克斯洛伐克6月舉行全國自由大選,組成以“公民論壇” 和“公眾反對暴力”組織為主的聯邦政府。在大選期間,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被昔日的盟友“公民論壇”和“公眾反暴力”組織指責為前國家安全機構的特務,致使該黨選票大大下降。為此,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大選後堅決不參加組閣,並表示在議會中不與 “公民論壇”合作。社會黨、綠黨等9個未進入聯邦議會的政黨宣佈成立“議會外議會”,下設兩個院,進行活動。斯洛伐克的10個政黨聯合發表宣告,公開要求“斯洛伐克獨立”。
保加利亞於6月舉行多黨自由大選,社會黨獲勝,在兩輪投票中共獲得大國民議會400個席位中的211席(52.7%),但由於民主力量聯盟等3個主要反對黨拒絕參加組閣,新政府遲遲不能組成。保總統佩-姆拉德諾夫7月在高校學生及反對派組織和社會黨內“改革派”的壓力下辭職。大國民議會8月選舉民主力量聯盟主席熱-熱列夫為保總統。總理盧卡諾夫11月宣佈辭職,大國民議會12月選舉無黨派人士迪-波波夫為總理。
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在5月大選中獲勝,在參、眾兩院均贏得絕大多數的席位,其總統候選人揚-伊利埃斯庫獲得85.07%的選票,當選為總統。大選失敗的國家農民黨、國家自由黨等反對黨拒不同救國陣線合作,並組織了激烈的反政府示威活動,羅政府於6月派出軍警驅散從4月22日起在布加勒斯特大學廣場紮寨示威的學生,恢復廣場的正常秩序。前往布加勒斯特聲援政府的外地礦工衝進國家農民黨及國家自由黨總部,搜出武器、彈藥、法西斯鐵衛隊隊徽及印製羅偽紙幣的影印機等物品。
阿爾巴尼亞國內政局自7月開始動盪,多次發生公民外逃、遊行示威等事件。12月底,阿宣佈實行多黨制,反對黨相繼成立。
南斯拉夫戰後執政40多年的南共聯盟解體,不再作為一個全國性政黨存在。各共和國共盟於1月開始獨立活動,並紛紛改名,7月,南聯邦議會聯邦院透過《政黨結社法》,正式實行多黨制。11-12月,南各共和國分別舉行大選,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馬其頓四個共和國共盟失去執政地位,塞爾維亞、黑山兩個共和國原共盟繼續執政。南各共和國之間矛盾尖銳,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個共和國公開要求獨立。民族之間武裝衝突事件時有發生。
在東歐劇變中,保加利亞各反對派組織聯合起來,對保共及其領導人施加壓力,迫使其作出各項重大讓步。1991年3月,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日夫科夫(左三)在法庭受審,他一再聲稱無罪。旁邊站立的3人是他的辯護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