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飛速發展的因素
內戰結束後的70年代到90年代被稱為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其飛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策因素
在政策方面,宅地法使美國西部農場主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土地,創造了美國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模式。宅地法在利用廣大西部土地來收集社會遊資,吸引外國資金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西部的規模化農業又為工業提供了原料,為城市化提供了糧食。
國民銀行體系法的實行使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通貨,內戰後聯邦政府繼續整頓金融體制,實行緊縮銀根的硬幣政策和金本位制。這對於美國形成穩定的金融市場,吸引外資和加速美國銀行資本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869年以後,資本積累率以每10年45%至60%的幅度遞增,相當於人口增長率的2至3倍,外資投入從1869年的15億美元上升到34億美元。這部分解決了內戰後經濟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為工業和交通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持續的高關稅壁壘減少了歐洲工業品的進入和競爭,保證美國工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對內則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禁止各州間的貿易障礙,鼓勵競爭。1879年以後對外貿易就轉為以順差為主,而且工業品的比重上升,農產品和原料的比重有所下降。這種閉關鎖國的國內市場條件,使美國能夠相當完整的建立自己的體系,擺脫了對歐洲工業品的依賴。
移民法和戰後的環境吸引了大量移民,在戰爭結束後的近30年裡,平均每年輸入人口37萬。移民以16歲到44歲的年齡段為主,為美國的工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許多鐵路公司和大企業直接在歐洲設有辦事處招募工人。移民加上快速的人口增長,增強了國內市場潛在的容量和對外經濟的擴張能力。
戰後的聯邦政府真正實現了漢密爾頓在《製造業報告》中所描繪的藍圖,給工業資本主義在市場,資金,資源,勞動力和技術方面創造了比當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要優越的條件。
西部開發
內戰結束後,聯邦政府繼續推行驅趕印第安人的傳統。對於鐵路公司贈與的土地,如果裡面有印第安人,他們就必須離開,遷往指定的保留區。而在指定的保留區,如果發現新的礦藏或者其它自然資源,印第安人也必須放棄原有土地,遷往更加偏僻,貧瘠的地方去。為了獲取土地,聯邦政府沿用了以前的方法,賄賂或者威逼部落酋長,或者把他們灌醉後簽訂條約。稍有不從,政府就會派兵“討伐”,殺死人員,燒燬村莊——很多人批評中國在城市擴充套件中的“強拆”,其實美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用過了——第二章中的沙溪屠殺,馬里亞斯屠殺,傷膝河屠殺都發生於這個階段。
殘酷的屠殺和驅趕引起了印第安人的反抗,花費了政府大量的軍費。對此政府進行了一定的反思,他們認為自身也有一定的不足,一是管理印第安人事務的權力分屬內政部和陸軍部,二者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章程,使印第安人無所適從。內政部負責和錢財有關的事務,而具體負責的官職均為政黨分贓制的戰利品,很多人貪汙腐化,使印第安人的苦難更加深重。
對此政府於1867年3月成立了一個和平委員會,以結束蘇族人的戰爭,消除導致印第安人戰爭的因素。委員會希望在兩個白人不感興趣的地方建立更大的保留區,每個保留區都設一個“公正廉潔”的總督,負責推行“傳播先進文明的廣泛計劃”。
這個計劃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政府人員繼續使用威逼利誘部落頭人的辦法,大多數印第安人年輕戰士和小頭領都拒絕遵守條約,於是屠殺仍然繼續。1869年到1875年間,政府軍與印第安人發生激戰200次以上,政府軍一如既的殘暴。1871年,擔任印第安人事務專員F.沃克說:“我們對付印第安人,就像對付野獸一樣,不會涉及國家榮譽問題。不管戰鬥,還是運用詭計,只要能殺死印第安人,都是好辦法。”與印第安人的災難相對應的,是美國國土面積的擴大,以及在西部發現的礦藏,以及廣闊的土地上的畜牧業和農業帶來的財富。
礦藏
在落基山脈和高原地區,有豐富的金,銀,銅,鐵,鋁,鋅等礦藏和深厚的煤層,在得克薩斯一帶地下則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16世紀,17世紀在大西洋沿岸的殖民者沒有發現的礦藏,現在成為美國財富積累的重要部分。
礦藏的發現帶來快速的人口移入,建立起一個個城鎮。1858年,在今丹佛城附近發現金礦,兩年之內來的探礦者和移民達10萬人以上。但後來人們發現這裡的金礦產量不多,不少探礦者離去,也有一部分人留下來從事耕種和放牧,為日後科羅拉多的經濟打下了基礎。後來科德維爾附近發現了銀礦,接著克里浦和附近發現金礦,隨著這些礦藏的開採,丹佛成為這一地區的商業中心。
70年代初,內華達的塔霍湖附近發現金礦和銀礦,它位於托克礦脈,是世界上最富的礦脈之一。不到一年,這片原系沙漠的地方湧現了許多新興城鎮,其中較大的有弗吉尼亞,奧羅拉和黃金山等。在1859到1863年間,僅從這裡就挖出了價值1500萬美元的金銀。後來在蒙大拿和愛達荷地區也發現了金礦,大批探礦者,冒險家湧入那裡,在60年代,蒙大拿開採出了價值一億多美元的金銀。1876年,在戴德伍德峽谷地區發現了金礦,人們在這裡採出了價值約9.8億美元的黃金。
統計資料顯示,1860到1890年間,美國在西部一共開採了價值12億美元的黃金和9億美元的白銀,這為聯邦政府恢復硬幣支付提供了必要條件。
除了金銀之外,其他礦藏也為美國帶來巨量財富,1881年,蒙大拿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豐富的銅礦,由於工業發展對銅線的大量需求,銅的產量激增,到80年代末超過了本地黃金的產值,到1900年接近於金銀產值的總和。另一種金屬鉛也隨著蓄電池的應用而廣泛開採,到1880年,科羅拉多和愛達荷開採出了大量的鉛。而隨著汽車的商業化,得克薩斯的石油也得到大量開採。
由於採礦的鉅額利潤,當時東部的一些金融巨頭,像紐約的亨利.羅傑,洛克菲勒,費城的古根海姆以及匹茲堡的梅隆家族等都插足礦業。
畜牧王國和牛仔
1845年兼併得克薩斯後,美國人把那裡的印第安人趕走,在他們的土地上養牛。而隨著淘金者,築路工人的到來和對牛肉,馬匹的需求,這裡發展成一個畜牧王國 。其領域東起密蘇里河,西到落基山,南起紅河,北到加拿大。在70年代,每頭價值5美元的小牛,經過四五年的敞開放養,運到東部市場可以賣到45到60美元。
在以後的七八年間,畜牧成為美國獲利最多的行業之一,這裡的經營者和牧牛人以及牛仔逐漸形成一種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的社群。牧牛人都必須有固定的基地,隨著經營的不斷擴大,他們僱傭一些牛仔。牛仔大多數是南部同盟軍的退伍軍人,後來也有了大量的黑人。
每年春季他們需要把牛群從得克薩斯趕到懷俄明和南北達科他一些地區聚集起來,在那兒放牧一段時間,運到東部。在放牧途中,牛仔們手持六輪槍,防止野獸襲擊和歹徒盜竊。由於路途遙遠,為了防止太陽暴曬,他們要帶上寬沿的帽子。路途要經過各種灌木,雜草,衣服經常被掛破,所以需要厚實的布料,耐髒的顏色和紋理,這就是牛仔布的來源。在驅趕牛群的途中,一個很大的危險就是它們熟睡之後突然起來的聲音會引起牛群受驚,瘋狂亂竄。為了防止這種干擾,牛仔們經常哼唱小調或反覆呼喊,這些特徵就成了後來西部電影中牛仔的典型形象。
農業
在西部廣闊的土地上,和畜牧業同時發展還有農業。大量低價土地和鐵路幹線為農業提供了條件,但要把大平原變成適合耕種的土地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難。首先的問題是農田的籬笆,為了保證莊稼免受牛羊的禍害,農場主需要修築籬笆,但牧場主卻堅持敞開放養,雙方經常爭執不下,甚至發生流血衝突。根本的原因是當時修建籬笆需要大量平原上所沒有的木材,成本太高,牧場主不願意分擔費用。直到1874年伊利諾伊州農場主J.F.隔離登發明了鐵蒺藜,籬笆的問題才得到解決。這個發明被東部公司購買後於1876年開始生產,當年生產了300萬磅,5年後的生產量則達到了8000萬磅,價格由每磅10分降到了4分。這使大平原大部分適合耕種的土地都用鐵蒺藜圍了起來,成為小麥的主要產區。有歷史學家稱鐵蒺藜對大平原小麥種植的重要性堪與札棉機對南部棉花種植的重要性媲美。
然後就是供水的問題,平原上在乾旱季節需要打100英尺以上深井來解決灌溉和人畜用水。應運而生的風車就是用來解決從深井往上抽水的問題,到了70年代後期,許多農場都豎立有高聳的風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廣闊的土地加上各種農業技術的運用,使美國農業經歷一個繁榮興旺的時期。
移民
戰後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由於美國有廣闊的土地,人們謀生比較容易,企業主只好給比歐洲工人更高的工資來維持製造業的運轉。而同時期的歐洲人口過剩,在東歐和南歐又沒有多少工業可以容納他們,移民美國就順理成章了。從1860年到1900年,美國移入人口達1400萬,其中1801年到1890年為520萬。
來自不同地方移民補充了美國不同行業勞動力,在80年代以前,移民多來自西歐或者北歐,他們到達到美國後,一部分人從事修築鐵路和運河的艱苦勞動,大部分留在港口城市及其周圍,充當工人或從事商業活動。19世紀末,舊金山和新奧爾良等城市都有愛爾蘭人聚居區。
19世紀60年代由於俾斯麥發動的戰爭導致了大量人口的外流,德國是美國移民中最大的族群,到19世紀末達到近500萬人。德裔移民大多數到北部各州從事農業勞動,也有少數人進入城市,充當工人。甚至在紐約市,他們的人數超過其他外來移民,在那裡居民甚至不需要懂英語。
而北歐的移民,除了經濟外,還有擺脫宗教壓迫的因素。這裡的移民在1890年以前,大部分在北部各州從事農業勞動。到90年代以後,他們轉向東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充當工人,也有人去太平洋沿岸,從事採伐和鋸木工廠的勞動。
80年代以後,移民多來自東歐,南歐。這些人大多隻身來到美國,不打算在美國定居,被稱之為遷徙的產業工人。他們往往受教育程度較低,還有相當比例的文盲,所以在職業上大部分充當築路,建築工人,經營果園或者蔬菜農場,或者在芝加哥的屠宰場當工人。一些猶太人主要在大城市開店鋪,做小生意,還有猶太人在紐約的輕工行業,尤其是服裝行業佔有長期優勢。
還有如前文所述,因為中國的戰亂和西部礦業,鐵路修築的勞動力需求,大量華工來到加州,從事礦業,築路或農業工作。
移民為美國內戰後的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移民中有85%為14歲到44歲之間的青壯年,他們多人從事艱苦而收入少的勞動,填充了在築路,礦業中勞動力不足。在1870年,移民在礦業工人中佔比53.3%,紡織業工人中佔37.6%,鋼鐵工業中佔43.4%。如果沒有這些移民,美國工業就不可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大量的移民即使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他們為美國的工業品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
是移民促進了西部的開發,由於早年到達大西洋沿岸的居民已經定居,而且謀生容易,他們大多沒有西進的意願。19世紀後期,美國大平原和落基山地帶的開發主要依靠移民。而在19世紀最後的30年裡,美國在西部從印第安人手裡奪得的土地比獨立戰爭結束時的領土還要大很多。
外來者也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亞歷山大.貝爾就是1871年到美國的蘇格蘭移民,托馬斯.愛迪生也是移民的後裔。在文化藝術方面,移民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來自匈牙利的新聞工作者約瑟夫.普利策。以及製作林肯雕像和謝爾曼騎馬雕像的奧古斯塔斯.聖高登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