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夜,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尾焰照亮了黑夜,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直奔月宮。人類就是這樣,用自己有限的光明去追求永恆的、更大的光明。嫦娥五號的發射是中國航天事業從光明走向光明的又一里程碑。
除了高興,還有網友做了一些回溯和總結的工作。他們驚喜地發現,和任何一項我國的重大工程一樣,嫦娥五號的發射是無數科研工作者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結果,體現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略定力。
早在2004年2月,國防科學工業技術委員會領導對外宣稱: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將分“繞”“落”“回”三步。具體計劃是:
3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將在月面上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
《科學發現報》記錄的各國計劃
2020年末,中國的月球無人取樣探測器已經成功從月球上收集到樣品,而且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要返回。中國人兌現了當初的承諾,實現了使用無人探測器從月球表面取樣返回的設想。
當時計劃在2020年前探月的這些國家,卻都沒能完成預定的目標。那些計劃時間在2025年前的國家,迄今為止大多仍然缺乏足夠的準備,按時完成目標的難度非常大。網友們還發現,有的國家計劃完成時間似乎永遠在推遲,真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的衝向月球。
總之,在這次邁向月球的集體賽跑中,中國贏得了比賽。奇怪的是,其他國家為什麼就這樣集體掉隊了呢?
看人挑水不吃力 低估了探月工程的難度
月球是距離地球比較近的大型天體,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夜空中,似乎伸手可及。另一方面,人類透過近60年的航天探索,現在幾乎每週都有衛星升空,中國這樣的航天大國自然不必多說,哪怕是私人企業,也有涉及衛星發射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把航天器送到月球表明併成功返回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實上,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31日就點火發射了,比嫦娥五號整整提前了近3個月。
探月之所以這麼難,首先是需要複雜的變軌和軌道轉移。探測器需要先由地球同步軌道向損失能量最小的一條地月轉移軌道機動。由於地月距離相對較近,探測器沒有這麼多調整的機會,稍有不慎就會墜毀。為了成功實現這一點,需要有極其精密的儀器和非常高精度的演算法才行。
同時,探月的成功需要戰略重器的支援。類似於核武器、核潛艇、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等戰略重器,凝聚著一個國家頂尖科學家的心血,是頂級工業生產能力的結晶。不同國家之間,有幾十年的代差非常正常,是隻有少數國家能夠掌握的大國重器。
高運力的大火箭就是這樣的戰略重器,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被網友們戲稱為“胖五”。因為它芯級有5m,從外觀上看要比傳統的長征系列粗一些。這個胖字就是對長征五號外形的調侃。
粗壯的外形是長征五號的一大特徵
外形的這種“胖”,也意味著有效載荷大,而有效載荷大又意味著能送入太空的裝備數量有保證,變軌動力足,安全係數高。儘管航天發射是減少重量的藝術,巧妙的設計可以在工業水平相似的情況下,稍微減少發射重量。但總得來說,有效荷載越大的火箭對確保發射成功越有利。另外長五要應用的新技術太多了,包括兩種新研的大推力發動機,以及為液氫液氧準備新燃料箱。
在這麼多難題需要攻克的情況下,有些國家的計劃無疑是過於樂觀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和這些國家在航天領域技術積累不足有很大的關係。而積累不足,往往就會對複雜技術的難度估計不足,出現“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的現象。
2007年印度也提出了“三步走”的探月計劃。第一步是發射無人探月器,第二步是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第三步是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對於印度這個計劃,筆者想起了將大象放進冰箱的段子。認真思考印度的這個計劃,每個人都會發現其中的荒謬,這三步完全可以獨立成三個計劃,彼此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弱。在中國,這三個過程就是分別由不同計劃完成的。強行將其捆綁在一起,將會干擾到各個部分的實現。
有意思的是,當時印度計劃2015年將宇航員送入太空,並在2020年將他們送上月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當時還多次狂言,印度實現載人登月夢想指日可待,不存在技術障礙。
要知道中國早在2003年就將宇航員送上了太空,到2020年才順利開啟月球取樣探測。印度的這份計劃在2015年才準備實現載人航天,2020年就準備進行載人奔月了。
如此大膽的計劃,其實正說明印度航天缺乏積累,大量相關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於航天事業發展規律缺乏基本的認識。大量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脫離客觀規律的狂熱計劃往往欲速則不達。
中國的航天事業雖然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進步非常緩慢,但相關能力和隊伍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穩步培養。在新世紀後,邁向了發展的快車道,正是六十年來幾代航天人的不斷接力,使得中國航天的腳步非常穩健。發展的速度和計劃非常接近,這正是中國優勢最大的地方。
一以貫之 強大定力終圓奔月夢想
嫦娥夢圓,體現的是中國航天人強大的執行力,也證明了中國的科技領導部門已經較好的掌握了航天事業發展的規律。中國的登月“三步走”就是比印度的“三步走”要科學合理,現在印度登月的計劃也參考了中國的計劃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比如先發射繞月衛星,再發射月球著陸器。但可惜的是,就在去年11月,印度發射的“月船二號”一度失聯,最終被確認墜毀,沒有完成預定的任務。
前面說到印度的計劃很不合理,很多國家的計劃都有類似的問題,這是他們最終都沒能完成登月探索的重要原因,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的例子很有代表性,美國是目前唯一一個完成了載人登月的國家。自從阿姆斯特朗那標誌性的“一小步”後,美國又進行了六次載人登月,並有五次到達了月球。但從最後一次登月的1972年到現在50年了,美國沒有再次進行過載人登月。
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就是錢,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當年累計耗資高達254億美元,這相當於目前的1560億美元,近萬億人民幣。在美蘇爭霸結束之後,各國比的就是誰能以一個可以接收的價格開展太空探索。
但可惜的是,由於所謂的“西方民主”被冷戰後的世界盲目追捧,很多國家民粹主義都有所抬頭,對航天事業的投資計劃因此多有反覆,徘徊於低效重複的泥沼。
2004年初,美國總統布什宣佈了 “太空探索遠景計劃”,準備在2018年再次登上月球,並建立月球基地。該計劃不乏實在的乾貨,但所謂的建立月球基地則是無稽之談,目前該計劃已經被新的計劃替代。
總統先生為何吹牛,一是為了爭取選票,二是誇大能夠實現的科學目標和可以重複利用的部分有助於獲得公眾的支援。事實上,在民粹主義發達的西方國家,任何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效的公共科學投資都有強大的反對力量,獲得議會撥款極其困難。
以南希·羅曼天文望遠鏡為例,作為2010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在天文物理學領域列舉的最高優先事項,截至2020年該專案已經連續4年沒有獲得任何撥款了。
南希·羅曼天文望遠鏡航行模擬效果圖
筆者並非反對公眾就航天事業進行批評,相反合適的批評和合理適度的投資是保證航天事業健康發展的動力,因此制定航天計劃一定要慎重。中國選擇在21世紀之後,才開始逐步明顯增加用於航天的預算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但在制定計劃之後,中國的科學家和有關部分能夠一以貫之,堅定地推動相關計劃穩步前進。
而美國似乎越來越沉溺於將龐大的預算花費在軍事和讓黑人“can't breath”的警察身上,美國航天卻因為預算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我們看到美國反覆修改已經制定好的航天計劃,民主黨和共和黨卻將撥款問題用於攻擊對方。
這種反覆無疑將反而使航天預算變得膨脹,而且降低公眾對於航天事業的信任度。阿耳忒彌斯1號繞月飛行器原本定於2017年發射,目前已經延期至2021年底。美國宇航局局長布萊登斯汀警告說,如果阿耳忒彌斯1號繼續推遲,那麼計劃於2024年進行載人登月的阿耳忒彌斯2號也將推遲。
就阿耳忒彌斯的相關事項,參議院已經進行了冗長的爭論,但這一切卻沒有使得整個計劃更加順利的開展。目前美國驢象兩黨只承諾在2028年前解決這個問題,但2028明顯太久,事情會有轉機麼?美國的天文科學家仍然在等待。
布萊登斯汀說如果國會在2021財年3月前不能保證撥款32億用於阿耳忒彌斯計劃,那麼2024年在月球著陸將很難實現。由於反覆的延期,阿耳忒彌斯1號的發射成本已經比預計的要多60%了。但這除了美國宇航局組織方面的問題,原本的撥款也很不現實。
阿耳忒彌斯1號的宇航員們在訓練之餘,還要拍攝雅詩蘭黛瓶裝護膚液的廣告,誰能想象這樣的魔幻聯動?但這卻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指示,他要求國際空間站更加商業化,進行更多商業活動。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中國的刺激,被民粹綁架的預算部門將更加傾向於無休無止的扯皮。從這個角度講,嫦娥五號的成功對整個世界的月球探測計劃都是好訊息。
嫦娥五號還未返回中國,NASA就在“祝賀”中表示,希望中方能夠分享獲得的資料,增加人類對月球的瞭解,就像美國曾經做的那樣。魔幻的是,NASA以及美國可是正在對中國幾乎所有的航天部門進行制裁,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在美國召開,美國就連給中國科學家簽證都不肯。
這次登月,美國也掉隊了。我想這說明了“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某些國家與其怪罪到偷竊和假新聞上,不如老老實實的強化自身,和中國一樣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