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曉曉 助教 | 花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光看書名就吸引了我。原來書名出自《聖經》,這句話本身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
主人公正是像飛鳥一樣飛向了自己心中的那座山。
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韋斯特弗,美國曆史學家、作家。《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她2018年出版的處女作,然而出道即巔峰,這本書上市後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作者本人2019 年也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比爾·蓋茨把本書列為他年度薦書的第一名。他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本書。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塔拉所經歷的一切都讓人難以想象,而這卻是真實的故事,她到底穿越了多少苦難,才最終飛向了心中的那座山?
從“沒上過學”到劍橋女博士的逆襲作者說: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
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劍橋大學歷史博士是塔拉現如今的學業成就,極其令人矚目,然而,書中的故事卻讓人無限唏噓。
塔拉出生在一座大山裡。
7歲的塔拉就發現自己家人與別人不一樣,他們不用上學,直到9歲才有了一張延期出生證明。
因為爸爸拒絕孩子上學,拒絕就醫,他認為公立學校就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交給學校和交給魔鬼沒什麼兩樣。

爸爸開了一個廢料廠,塔拉從小就要在垃圾堆裡收拾廢銅爛鐵幹活,甚至要操縱起重機,成了多面手勤雜工。
雖然小時候媽媽曾經想給孩子高於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但也只是教了孩子們識字、簡單的數學;因為爸爸認為應該教給他們更多實用技能,往往是媽媽一轉身,爸爸就把他們趕往廢料廠幹活。
直到愛聽音樂、愛看書的哥哥泰勒離開大山求學,才給塔拉的內心播種了一顆好奇的種子,正如塔拉說,這顆種子播下後,只需時間和厭倦讓它成長。
伴隨著沉悶的日子,塔拉要上學的念頭愈發強烈。塔拉開始千方百計找時間閱讀所能找到的書籍,開啟了早期的自我教育。
不被支援的學習,註定異常艱難,更不用說還要忍受哥哥肖恩的暴力。還好哥哥泰勒鼓勵她考取楊百翰大學,因為這個大學接收家庭教育的孩子。
歷盡千辛萬苦,塔拉透過自學考入了大學,開啟了人生逆襲之旅,最終獲到了劍橋大學思想史博士學位。
這本書是作者的自傳體回憶錄,也是個人成長史。
成長過程中,所有真實而血淋淋的場面,被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讀來非常震撼。細細品味,字裡行間充滿了掙扎與痛苦,蛻變與成長,彷彿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她也終究衝破了原生家庭的牢籠,積極重塑自我,成就了逆襲人生。

塔拉說:當我們試圖以愛的名義控制和改變他人,這種愛就變味了。這並非愛的真諦,你愛別人,就無條件地愛,交還給你所愛的人自我選擇的權利。
塔拉的家庭環境無疑是畸形的。
塔拉的爸爸是一個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人,他偏執、狂躁、抑鬱、誇大妄想、被害妄想、拒絕孩子入學,拒絕就醫,儲存糧食為世界末日做準備。而塔拉的媽媽,卻懦弱順從。
更殘忍的是,塔拉的哥哥肖恩非常暴力,他會暴打、羞辱、恐嚇塔拉,甚至把塔拉的頭按進馬桶裡逼她道歉。對此,媽媽置若罔聞。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癒。
塔拉的自我救贖之路是疼痛的、曲折的。
文中這樣描寫: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那些日子充滿了憤怒、自責,一度神情恍惚、每晚夢遊,轉而求助於心理諮詢服務,才獲得了一定效果。
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創傷已經形成,但是想療愈創傷,透過努力,就可以。
塔拉需要付出的是異於常人的努力。
因為決心為自己而活,不再為舊冤耿耿於懷,塔拉才擺脫內心的種種束縛,找到了全新的自我。
因為勇敢做自己,逃離大山,才打開了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正如作者所說: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教育的力量:成就不一樣的自我作者說:我覺得接受教育其實只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它能培養自我意識,讓你認識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它是一種了不起的機制,可以讓人連線彼此,促進平等。
塔拉的兄弟姐妹中,包括她在內,有三個飛往了自己心中的山,獲得了博士學位,活出了不一樣的自己。

雖然爸爸帶給了孩子們無窮的傷痛,卻也教會了他們堅韌不拔、持之以恆、自學成才的優秀品質。
塔拉最初學的不是歷史和數學,而是宗教。她耐心地反覆閱讀《摩門教》、《聖經》等書,記筆記、寫文章,這就是她的早期教育,是對她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教育。
後來為了準備大學入學考試,她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坐在劇場都在學習,終於如願以償踏入了大學校門。
在學校,塔拉上心理學課,才知道爸爸的症狀是“雙相情感障礙”,於是她沉迷於研究躁鬱症,寫出了專業論文,也明白了疾病不是一種選擇。這就是教育給予她的反思能力。
經由學習地理、政治、歷史,她感覺到了世界的廣大,好像這些知識在召喚她。
在劍橋大學,她開始研究歷史學家,去了解那些偉大的歷史學家是如何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的,以構建自己的世界。
學校的教育,教會了塔拉如何思考,也最終讓她重塑自我,成為了全新的自己。
文章的結尾,塔拉寫道,全新的自我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結語這本書再現了塔拉人生逆襲的過程、自我發現的過程、自我成就的過程,非常值得一讀。
閱讀後,我們也不禁要反思自己,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飛向自己心中的那座山。
如書中所言,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願我們都能飛向屬於自己心中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