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年前,因為資源缺乏、氣候變遷,人類祖先從非洲大陸遷徙至全球,讓人類種群迎來更加彭勃的發展,如今海洋汙染、全球變暖和人口暴漲等,讓我們再次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星際移民被提上日程。
讓人類從地球的一個種族,變成星際種族(種族擴散到宇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很多科學家的夢想。然而,當我們還在為移民事業奮鬥的時候,一次意外,卻讓地球的另一種生物成功完成“星際移民”,並且有可能在月球上生存下去,它就是水熊蟲。
眾所周知,水熊蟲是一種憨厚嬌小、行動緩慢的8足緩步類動物,由於常在溼潤的苔蘚中,也被稱為苔蘚小豬,1773年被科學家在顯微鏡下發現,它體長在1毫米左右,由於其外形與大狗熊相似,且身體結構組織非常明顯,故用水熊命名。
水熊蟲分佈很廣,它們的身影極有可能在你家的花盆中,也生活在高溫的火山口,水熊蟲因超強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近百年來逐漸被我們熟知。
星際移民本該是人類所追求的前沿技術,為什麼會讓水熊蟲捷足先登呢?這要歸功於一場登月事故和一個人。
Nova Spivack是一名非常熱愛航天事業的企業家,並且他非常擔心人類將來會面臨未知的巨大災難,造成人類種族滅絕,因此在2015年,未雨綢繆的他建立了一個“人類文明儲備計劃”,打算將人類的一部分“文明”和地球生物基因送到太空中,儲存在月球。生存能力極強的水熊蟲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被送上太空的首選生物。
2019年4月11日,這項計劃由以色列承擔並實施,奈何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骨感,這艘名為“創世紀”的飛船在降落月球時不幸墜毀,數千只水熊蟲被灑到月球表面。
如果這些水熊蟲未在墜毀中死亡,那麼它們很有可能完成,讓我們人類羨慕的“星際移民”。Nova Spivack面對採訪時就曾表示“根據飛船的墜毀高度,水熊蟲是很有機會活下來的”。
很多人對此表示困惑,就算水熊蟲沒有在撞擊中被摔死,月球上面還有低溫、缺氧、缺水、輻射和高溫的存在,它們依舊會殺死水熊蟲,可事實真的會這樣嗎?我們沒有答案,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水熊蟲的生存能力有多強。
除此之外,德國科學家還曾發現,水熊蟲可以在181攝氏度和零下272攝氏度下存活數天,這表明水熊蟲是完全有可能適應極寒和熾熱的。
其次是缺水和缺氧,據科學家表示,這批水熊蟲在被送上月球之前,就已經處於缺水“假死”狀態,停止了一切代謝,它們能保持這種狀態10-120年不死,是不是很恐怖?
至於缺氧就更不是問題了,據研究顯示它們可以在無氧情況下生存5天。
最後我們再說說它們的抗輻射,在2007年,一批水熊蟲在歐洲航天局的“協助”下,成功進入太空,在真空和輻射的環境中呆了10天,雖然最後只有十分之一的水熊蟲活了下來,但是這表明它們是具有一定的抗輻射能力的。
從現有資料來看,他們能抗住的X射線輻射是人類的100倍。
雖然從各種條件來看,它們在月球可能不會生存的太久,但是至少它們完成了“星際移民”,另外它們在登上月球前都是被包裹在環氧樹脂中的,這讓他們又多了一層保護層,現在是否活著真不好說。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們想要變得和地球上一樣,繁衍生息,暫時是不可能的,水熊蟲畢竟是一種異養生物,在沒有水和食物的環境中是無法甦醒和擴大種群的,它們只有像科幻電影中一樣,安靜的躲在“逃生艙”中,等待將來某一天的救援。
除非它們能進化出適應月球環境的生存能力,可是無法繁衍也讓進化有點困難。對於這批水熊蟲能活多久,美國某生物學家就曾表示“它們可能在月球存活數年之久”。
存活數年,已經是非常可觀的時間了,這完全可以算作是一場成功的“星際移民”,並且是第一個完成“星際移民”的地球生物。
不管怎麼說,第一個完成“星際移民”的桂冠,顯然是屬於水熊蟲的。
話說回來,當下人類既沒有水熊蟲的強健體魄,也沒有“三體人”的高超科技,星際移民之前我們還是要好好保護我們的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