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知乎上刷到一個蠻有意思的問題:

便利店利潤究竟有多高?為什麼有人放棄年薪20萬的工作去開便利店?

為什麼我覺得這問題有意思?

因為把“開便利店”換成其他事情,馬上就會變成本質類似的新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人放棄年薪20萬去做電商平臺?/去做自媒體?/去做小生意?

說白了,就是上班VS創業

問題本身,比答案有意思得多。

01

我先說個現狀。

創業或做自由職業者的門檻很低,它與一個人的能力無關,只與意願有關

我本職是IT行業,這幾年兼職碼字,周圍不少朋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上班族,有做外包的、有做餐飲的、有做設計工作室的、有做自媒體的等等。

其中很大一部分,確切地說,只是自己做點兒事

我前同事小程,辭職後和幾個朋友接網際網路公司的開發外包專案。

他負責商務+主程,1個產品經理兼職財務,1個UI設計師,6、7個程式設計師。主要客戶的業務量穩定,他們的收入也還不錯。

但外包專案有個特點。

要麼是邊緣系統,要麼是各類Demo(也就是驗證性的軟體樣品)。核心系統,甲方根本不會拿出來外包。

外包團隊做的往往是重複而瑣碎的開發任務,對技術和邏輯要求都偏低,有時就是ctrl+c和ctrl+v。同時,當外包方能滿足甲方要求時,出於成本考慮通常也不願引進新技術或新方法。

後來一個重要客戶暫停了合作,直接造成他公司收入銳減50%。

拓展新業務時才發現,他們的開發能力很難撐起要求更高的系統要求。

長期吃老本,增量價值極其有限

你說這叫創業嗎?好像也算。

畢竟自個兒當老闆,自負盈虧。

但無論對老闆還是員工來說,其實並沒有做太多創造性的事情,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後年也差不多。

水平原地踏步,混成了生態鏈末端,一不留神就將陷入被動局面。

02

創業VS上班,實際上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看做的事情是否有想象力+創造性。

他們做的事情,都有一定想象力。

開篇說的開便利店,如果從收益角度判斷,一家連鎖品牌便利店的收入現金流相對穩定。在我看來,這和穩定工作年薪20萬的本質相同。

不是做生意、開家店就意味著日進斗金。

什麼樣算創造性呢?

曾有一位日本青年,大學4年過得一塌糊塗,整天流連於電影院、電玩廳,滿腦子都是“怎樣混日子又不用工作”。

父親託關係給他找工作,才幹了1年他就辭了。最後就業無門,迫於生計不得不到父親的小服裝店幫忙。

但他並不喜歡這份工作,接班時忍不住抱怨:自己壓根不適合做零售業。

嗯,店鋪經營得果然順理成章地爛——

這家僅有6名員工的小服裝店,在他接手後,半年之內走掉5人。

生意難以維持的情況下,這位年輕人開始了絕處逢生的逆轉。他觀察到服裝店日常經營中,基本款佔比是總銷量的30%,他決定將重心放到基本款上,把基本款做成最強的產品,驅動一切

他對員工和自己都下狠手。

新員工入司,他就灌輸要做“世界第一”的理念,公司牆上貼著一個無情的標語:“不會游泳的人,就讓他淹死好了!”很多員工由於受不了他的苛刻紛紛離職,甚至被人稱之為黑工廠。

在工藝上的標準,也是前所未有的嚴格。

業界的次品率一般是2-3%,而他要求工廠把次品率降到0.3%。在T恤的表面,就算只有一根0.5毫米的線頭,都算次品。

小服裝公司在他幾近變態的要求下,以低價格+高品質,在日本以及全球服裝業站穩腳跟。

這位把小服裝店經營成全球首屈一指服裝品牌的人,叫做柳井正

他的品牌,叫做優衣庫

倘若他只是循規蹈矩地經營父親留給他的小店鋪,頂多就是一個循規蹈矩的生意人。事實上,許多做生意的人缺乏經營和零售業相關知識,對搭建核心競爭力、拓展收入板塊更是一頭霧水。

這種狀況下,你的發展、你的成長、你的可能性,相比於普通上班族不見得有明顯優勢

03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想法:只有創業才能掙大錢。

除了前面說的,要看你以什麼態度和自我要求去創業以外,有個因素經常被人忽視——風險

大概兩年前,國內有個金融社群舉辦模擬投資大賽,規則很簡單,參賽者可以買任何股票基金,3個月後收益率最高者獲勝。那段時間市場環境不太好,名單出來,看到第1名買的產品後所有人都傻眼了——

全倉貨幣基金。

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的操作,吊打了眾多老股民。

從可能性上,股票的收益當然可能遠遠超出貨幣基金的收益,但前提是,你必須承擔大比例虧損的風險。

高收益對應高風險,掙得多意味著也可能虧得多,這個邏輯在職場上是通用的

今年疫情,原先創業的幾個老同事又重新上班。一位同事說,客戶拖欠尾款長達半年,現金流影響很大,最後一筆20幾萬的欠款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只能先出來上班,後面再看看有沒其他轉機。

這幾年我們時常看到一類文章,說“死工資拖垮你”、“別被上班耽誤了”,把大眾的神經撩撥得蠢蠢欲動。

是沒錯,有人透過創業獲得了巨大成功與財富,但這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如此複製。

對風險輕視、對自己過於自信、對客觀條件預判不足,任何一個坑都足以原地game over。

就像巴菲特所說,真正的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創業有創業的挑戰,穩定有穩定的好處,最怕的是你不清楚環境,只是為了逃避現狀而兩眼一抹黑跳入創業的坑中。

04

最後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有人願意放棄年薪20萬去開便利店?

理由無外乎幾個。

1、收入更高;

2、工作更自由;

3、當老闆更爽。

這幾年我越來越發現,人的軌跡是由關鍵節點的選擇而鋪設的,這個選擇的衡量標準往往是:

實際成本VS預期回報

我們常犯錯的地方,在於一邊高估了預期回報,一邊實打實地付出了成本。有時還押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機會籌碼,最終發現不是一步好棋時,已滿盤皆輸。

以為創業或個體經營自由,結果發現比996還慘,客戶一個微信隨叫隨到;以前在公司當乙方,出來後發覺還不如乙方。像羅永浩說的:“我創業所經歷的委屈要比打工多無數倍。”以為合夥做點兒小生意就能輕鬆賺錢,結果發現生意裡的門道比想象中複雜得多、合夥人各有各的彎彎繞繞、背後的商業邏輯看得雲裡霧裡,虧了都不知道怎麼虧的。以為從北上廣回到小城市創業就能順風順水,結果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熱兵器碾壓冷兵器般一馬平川,實際還幹不過熟悉當地叢林法則的人們。

在現實與理想的間隙裡,摔成大劈叉。

說白了,創業不是一個職業,更像是一種樂於嘗試、樂於突破自我的態度。

它是探索更多可能性的過程,而非僅僅擁有一個身份的結果。

無論我們此時是什麼角色,希望都能擁有這份對未來的好奇與勇氣。當回憶往事時,希望我們有值得回味的精彩片段。

—END—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夫妻間,女人常做此事,婚姻再無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