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往,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孤獨的

電影《教父》裡,有這樣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既有奧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懷、更有普羅米修斯的遠見。他們善於從世俗瑣事中,窺見事物的真相;他們不驕不躁、拎得清楚;他們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無法如願。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

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采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特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正因如此,叔本華成為現代哲學尤其是西方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一座豐碑,其影響力非同凡響。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歡交際,高手都是孤獨的

叔本華指出,庸俗者隨時隨地都能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夥伴。

兩個人一旦開始進行交際,那麼他們之間哪怕是透過一件很小的事情、無關緊要的話題,也能夠感覺到他們之間在人的氣質、秉性、智力、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具有相似性或者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所以“相同羽毛的鳥兒聚集在一起”這句國外的俗語所言非虛,中國古代“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名言也恰如其分、實事求是。

如果是兩個氣質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的人,只要他們一見面、一說話,就會令彼此十分惱怒,無論他們之間談論的是任何話題,都會立刻導致非常不愉快的氛圍,這就是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相反地,如果是兩個天才人物,他們見到彼此的第一眼就能認出對方,即便他們之間不進行任何的談論。只有天才人物才會認出天才的人是天才,庸人會以為天才是瘋子。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歡交際,庸俗的人能夠隨時隨地找到稱心如意的夥伴。而高手都是孤獨的,越是天才、越是非凡之人,他們越是不喜歡交際,因為在芸芸眾生當中,他們難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知音。尼采說:“喜愛孤獨者,非神即獸”,神也好,獸也好,他們和普通大眾的差別實在太大。

叔本華說:“偉大人物像雄鷹那樣總喜歡把棲巢孤零零地構築在高處”。所謂“高處不勝寒”,不僅是指居於高位的人難有知音,這句話所強調的重點是道德品格、能力素質高超的天才最容易感到孤獨,對於他們來說,知音確實難覓。

所以: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

孤獨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變得庸俗;

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1809年,叔本華進入大學,學的是醫學,轉而對哲學發生興趣,為此去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除去早年短暫的經商經歷,叔本華一生都在和哲學打交道,都在尋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較奇怪的卻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東西,卻在他三十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短短几年時間,他就將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給弄出來了,就把整個智慧的框架給奠定了,往後餘生,都是在查缺補漏。

後來的尼采,跟著叔本華的悲觀意志主義,卻走出了積極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否定了人生,尼采則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讀一點尼采,你就會發現,尼采的樂觀,完全籠罩在悲觀的情緒裡。

甚至把這兩人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他們,一個積極樂觀地談論悲觀,另一個卻在陰暗悲觀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揚,前者是叔本華,後者是尼采。

說起來很遺憾,現在如此知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前半段卻無人問津。

直到他63歲,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這本書,才讓他從歐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采看到他的書,說:“我彷彿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3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已經52歲的英拉為何一直沒有結婚?她又怎麼有個16歲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