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者 李旭光

引子:

從長春方向進入松原市城區之前,距市中心大約20公里的地方,地勢呈階梯狀展開,自東向西,出現明顯的三個下行臺階。這三個階梯,在地質學方面也有明顯的區別:處在最頂端的第一級為臺地,稱作衝洪積、湖積---冰水堆積平原,海拔200---293米;介於中間的第二級,稱作沖積湖積平原,海拔160---200米;位於最下端的為河谷平原,海拔130---160米。哈達山就處在階梯的最上端。哈達山東起於北流松花江,向西一直延伸近百公里,位於松花江流域的核心地帶,進可攻退可守,是松嫩平原中由山區到丘陵向平原過渡的一個重要地質分界,也是富於傳說和傳奇色彩的地方文化歷史座標。在哈達山以西,綿延數十公里的臺地斷面,佈滿了湧泉,遼金時期被稱之為“別里布泉”,今俗稱的“水龍坑兒”,就是其中最大的一處匯泉地,為松原市民飲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在哈達山的最東端,被大江切開的哈達山陡峭的山崖,在母親河松花江中,實現了完美的山水交合。如果把母親河的聖水在長白山天池至進入松嫩平原以前段喻為蓄水的“寶瓶”,哈達山就成了灌注松嫩平原的咽喉和“寶瓶口”。而如果以北流松花江為白練,以西行的哈達山脈為大地之錦緞、為玉帛,那麼,當江水流淌到松嫩大地懷抱,被神話傳說中譽為“藏寶山”的哈達山,就當為奉獻給這裡人民的哈達。

位於吉林省中部地區的松嫩大平原,大片的土地受鹽鹼乾旱困擾而不能充分發揮效益,成為沉睡了千百萬年的“八百里瀚海”,就在其東部,清澈甘冽的北流松花江水,每年有130多億立方米卻白白地下洩,兩者幾乎老死不相往來。進入21世紀,為了把松花江的甘泉引入嗷嗷待哺的瀚海,國家啟動了“哈達山水利樞紐暨松原灌區”工程,從而成就了松原地區有人類歷史以來,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受益最直接、效益最持久,由松原市建設管理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惠民工程。而半個多世紀以來,圍繞工程的調研、論證、申報立項,啟動實施一整個實踐過程,又催生和留給了人們一筆不可多得的豐厚精神遺產。

哈達山蓮花塔

世紀構想與康熙“東巡”

對松花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較早見諸於史料的當屬辛亥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20世紀之初, 在“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討伐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努力失敗後,受到西南軍閥的排擠,孫中山先生被迫辭去大元帥之職,遠赴上海。此時,歷經磨難的孫中山先生開始對他所領導的辛亥革命進行深刻反思。為了總結經驗,規劃未來,孫中山先生埋頭著書立說,力求“從著述方面啟發國民”(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見《建國方略》第2頁), 從1916年初至1919年春,用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近30萬字的《建國方略》。

《建國方略》由“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三部分組成。與《警世鐘》、《天演論》、《盛世危言》等民國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些啟蒙之作不同的是,《建國方略》出自於民國革命的領導者之手,完成於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帝制復辟的失敗之後,帶有民國革命經驗總結的性質,更具有對現代中國發展藍圖的規劃意義,具有思想理論與社會實踐完美結合的獨特價值。

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先生以鐵路、港口和城市的規劃佈局,來謀劃未來如何整合開發祖國的資源。“東北鐵路系統”就是孫中山先生規劃中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什麼要建設東北鐵路系統呢?一位在松原工作過的領導同志曾就此問及過我。我覺得當然是出於經濟地理的考慮:東北有著豐富的資源,是“富庶區域”(見《方略》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233頁,下同)。孫中山先生在《方略》中對所規劃的東北鐵路系統及其成立的理由有過完整的闡述:“此係統包括滿洲之全部,與蒙古及直隸省之各一部分,佔有面積約五十萬英方里,人口約兩千五百萬。其地域三面為山所圍繞,獨於南部則開放,直達至遼東海灣。在此三山脈之中,低落成為一廣浩肥美之平原,併為三河流所貫注。嫩江位於北,松花江位於東北,遼河位於南。此之境界,中國前時視之,等於荒漠,但自中東鐵路成立後,始知其為中國最肥沃之地。此地能以其所產大豆,供給日本全國與中國一部分為食料之用。……除此大豆以外,此平原併產各種穀類極多,就麥一類而言,已足供西伯利亞東部需用。至於滿州之山嶺,森林、礦產素稱最富。“敷設鐵路於此境域,經已證明其為最有利益之事業”。“如欲依次發展此之富庶區域,即應敷設一網式鐵路,乃足敷用也”(同上文233頁)。

孫中山先生的這大段論述,明確闡述了東北內蒙經濟區的戰略價值,對全國及東北亞的意義,以及鐵路開發與資源開發的關係,還特別論及到樞紐工程與中心城市的佈局問題。

“在未論及此網式鐵路各支線以前,吾意以為當先設立一鐵路中區,猶蜘蛛巢之於蜘蛛網也。吾且名此鐵路中區曰‘東鎮’。此東鎮當設立於嫩江與松花江合流處之西南,約距哈爾濱之西南偏一百英里,將來必成為一最有利之位置。此之新鎮,不獨可為鐵路系統之中心,至當遼河.松花江間之運河成立後,且可成為水陸交通之要地”(同上書233頁)。

關於開浚運河,這是過去許多人未曾予以重視的問題。在《建國方略》的緒論部分,孫中山就將運河的開發與鐵路、碎石路(公路)、電報電話無線電、港埠、中心城市、工礦林業等擺到同等重要位置,而且在通篇獨提到要開浚“遼河、松花江運河”(同上書126頁)。

孫中山先生還指出:“至於內地水路交通,則不獨遼河一系,即松花江、黑龍江兩系統亦應一併改良。其最要之工程,則為鑿一運河。”即“遼河與松花江間之運河”。“若此運河既經開浚,則吉林、黑龍江兩富省及外蒙古之一部,皆將因此與中國本部可以水路交通相接。然則此運河不特營口之為海港大有需要焉也,又與中國國民政治上經濟上亦大有關係”(同上書205頁)。

從上面引文不難看出,在孫中山先生的規劃裡,松遼運河的開浚,重在聯結東北內蒙經濟區與內地的關係,開發東北各省及外蒙古的戰略資源,維繫祖國統一,其治國安邦,振興現代中國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這可以看做是孫中山先生的強國夢想。

松原市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

更早一些的時候,清康熙年間,康熙帝為了實現祭拜祖先, 安定東北邊疆,強化蒙地與中原的聯絡,曾三次東巡。其中的第三次東巡,發生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與前兩次不同,此次東巡的路線從古北口穿越長城,取道口外的蒙古牧區。九月初到達松原境內,駐蹕南(南, 即前)郭爾羅斯。此間,康熙帝親臨孝莊祖陵祭奠,護國公郭爾羅斯王爺為康熙帝備酒侍宴,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賜。《清史稿·本紀第七》載:“九月壬申,上次克爾蘇,臨科爾沁故親王滿珠習禮墓前酹酒,孝莊皇后之父也”。《清代起居冊·康熙朝第十二冊》中記:“九月初八,上駐蹕烏儲滾之南郭爾羅斯(即前郭爾羅斯),護國公安達西里等備宴……賜郭爾羅斯四品臺吉畢力滾達賴等白金各百兩”。在科爾沁草原駐蹕期間,康熙帝還與隨行的大學士伊桑阿等討論瞭如何平息蒙地盜賊為患問題。《起居冊》和《清史稿》對此都有記載。康熙帝這次到科爾沁草原的南郭爾羅斯牧區東巡,據史家考證,除安定蒙地外,主要是為了考察如何打通由遼河至松花江、黑龍江的航道,在松花江和遼河之間開鑿一條人工河,以方便從盛京運糧到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烏拉、黑龍江的寧古塔屯兵處。因為當時康熙帝發現,經常襲擾我邊境地區沙俄軍隊,帶有流竄和對我大清試探性質,所以,當邊境空虛時,沙俄兵就進擾,當我大軍進駐後又迅即逃遁。於是,康熙帝下旨在中俄邊境修建木樓,設常備軍,再用吉林烏拉的戰艦把盛京的軍糧和水兵源源不斷地運到邊防哨卡(見《吉林通志 》卷一: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三月庚戊,二十六年丁卯十月已巳,三十五年丙子十二月辛亥),以為抗擊沙俄對邊境滋擾的軍隊提供給養和補充兵員,同時加強內地與蒙地的聯絡。康熙帝還視察了南郭爾羅斯的卡拉店(今松花江大橋一橋右岸、開發大廈一帶)哨卡、江對岸的伯都訥(康熙起居注 冊 ‘初九日庚辰,上駐蹕博多陰地方,申時,上御行宮’。阿汝汗同志考證,博多,應為伯都訥的同音異字。陰,在狀江岸時,一般為江陰,即江北。見《康熙皇帝曾親臨郭爾羅斯前旗 》)、後郭爾羅斯(今大慶肇源)的衍福寺和松嫩交匯的三江口,在三江口寫下有名的詩作《泛松花江》:“源分長白波流迅,支合烏江水勢雄,木落霜空天氣肅,旌麾過處映飛虹”。(見《吉林通志》卷六,84頁)烏江,即烏龍江。我國地方史學家楊中華先生認為,“烏龍江,即今之嫩江下游的大黑水,通古斯語為‘郭爾羅斯’”。(見《肇源史鉤沉》楊中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96頁)

李旭光簡介

祖籍山東,吉林松原人,軍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職於鄉、縣、市(地)、省黨政機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分會理事,中國楹聯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

散文《秋來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國散文精選》、刊於《光明日報》、《作家》、《大家散文》、《詩選刊》、《散文選刊》、《語文主題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書報刊,被《學優網》、《第一文庫網》等語文學習網站眷顧;《查干淖爾之冬》發表於《大家散文》、《人民日報》,收入《人民日報》散文精選《風在訴說的時候》;《中華典籍引領我的生活》,獲《光明日報》社、“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有獎徵文優秀獎;《百餘年來洮霍兩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兩江與查干湖溝通的文獻與圖輿》,在全國遼金史年會宣讀,刊於《東北史地》,收入《遼金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幾十篇札記、隨筆、詩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詩刊》、《人民文學》、《美文》等報刊發表。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遼地春捺缽》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

10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酒桌上可以不喝酒,但這4句話一定不要說,以免讓人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