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2011年7月下旬
一場特殊的拍賣會在北京舉行
本次的拍品
並不是常見的古董珍玩
而是7套徽州建築
這其中有明代狀元的府邸
有世家大族的私塾房、祠堂
還有擁有450餘年歷史的大戲臺
以其約560平米的面積
在拍賣會上
號稱當時最大的戲臺
▼
它們此刻還是原地待價的商品
但在不久之後
便會隨著拍賣的結果
而散落天涯
這種拍賣、出售
並不是個別的現象
北京、上海、河南
河北、山東、山西等等······
每一處都有幾棟、幾十棟
到幾百棟不等的徽宅
異地重建
(南京老門東,這裡大量運用徽州建築元素,其中的駿惠書屋是從江西婺源遷建而來的徽宅,長身玉立的寶塔為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中復建的現代塔,攝影師@李毅恆)
▼
還有一些徽宅遠渡重洋
如安徽黃村的蔭餘堂
被美國學者搬去了波士頓
而它們原本應該
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
山山水水之間
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
(婺源江嶺,攝影師@沉默的劍心)
▼
從故土到天涯
徽州建築
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
又將魂歸何處?
追根溯源
便要從千年前開始講起
01
一方淨土
西晉末年
經歷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中原
淪為戰火瀰漫的地獄
《晉紀》、《晉書》記錄了當時的慘狀
“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為了躲避戰亂紛爭
中原地區同宗同族的人們
一起抱團取暖
共同向南方遷移
他們急需一方淨土
安身立命
▼
這時一片山清水秀之地
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這裡有黃山、大會山、天目山
白際山、五龍山等
群山環繞、與世隔絕
(黃山的千山萬仞,重重“關卡”,攝影師@楊帆)
▼
新安江、樂安河等眾多河流
奔瀉其間、哺育生靈
氤氳的水汽在山間繚繞
宛如仙境
(新安江的柔波,攝影師@清溪)
▼
有山的屏障、水的滋養
於是
這裡便成為
庇護先祖們的一方淨土
被後世稱之為
徽州
▼
而後
唐代末年的黃巢之亂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
等幾次大戰
中原的強宗大族
紛紛來此求生避難
不過遷居之路
並非一帆風順
徽州山水秀麗的另一面
是山地遍佈、平原稀少
人們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
在這裡沒有充裕的平地承載
施展不開
▼
而當地土著建造的幹欄式建築
即底層架空、二層居住的“樓居”
雖然適應南方的自然環境
但是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
都要擠在同一個房間內
多有不便
▼
面對種種難題
移民們何以安家?
02
一家一戶
在人們安居樂業的渴望面前
沒有什麼難題不能被攻克
既然兩種建築形式
都不能滿足居住的需求
那便進行一場
南北建築大融合
首先
是建築內部結構的融合
幹欄式的建築結構為
穿鬥式構架
構件較小、節省木料
四合院建築結構為
抬梁式構架
其內部的使用空間
較為寬敞
▼
人們吸取兩方的優勢
在廳堂等重要空間
以抬梁式構架為支撐
在兩側山牆、臥室等次要空間
替換為穿鬥式構架
一種新型的建築結構
混合式構架
就此誕生
▼
其次
是附著於結構之上的
建築形式的融合
移民們參照當地
幹欄式建築的“樓居”形式
將原本平鋪在地面上的
四合院建築抬升為2-3層
一般來說
一層中間佈置廳堂
(宏村承志堂,徽州的廳堂一般題有堂名,掛有代表家訓的對聯,正中供桌上的銅鏡用來正衣冠,鍾用來計時,瓶往往用來放主人的帽子,有帽子表示主人在家,最重要的是寓意終生平靜,攝影師@阿呆)
▼
兩側佈置長輩或屋主的臥室
二層佈置晚輩或女眷的臥室
如此一來
既能適應地狹人稠的山地環境
又能將家庭成員的空間分開
(婺源篁嶺民居中的二樓臥室,被用作婚房,徽州民居其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明代的民居二樓為廳堂,稱“樓上廳”,更多的保留了幹欄式建築的特色,清代的主要廳堂則由二樓轉移到一樓,攝影師@鄭哲文)
▼
頂層的樓板處
還可以挑出木條
形成曬場
大大減少了佔地面積
(篁嶺民居的曬場,攝影師@李文博)
▼
而臥室、廳堂等空間
又因襲四合院的佈局
在建築之中圍合出
一方院落
幹欄式建築的“樓居”形式
讓其在視覺比例上
顯得幽深窄小
人們形象地稱之為
天井
(雨天中的天井,攝影師@方托馬斯)
▼
這種新型的院落
又被人們賦予了新的內涵
天井內側的二層
修有一圈座椅
上面雕花綴朵、鏤空纖巧
是為飛來椅
在樓上生活的女眷
常常在此休憩憑欄
座位的弧形欄杆靠背
因而被稱之為
美人靠
(美人靠,圖片來自@匯圖網)
▼
在雨天
雨水順著四周傾斜的屋頂
匯入天井
是為“四水歸堂”
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知從前是否有佳人
倚著美人靠
靜默聽雨
▼
第三
是建築外貌的融合
幹欄式建築普遍
2-3層的外牆高度
迫使單層的四合院大門
從原本獨立的建築體
淪為高牆上附著的“貼片”
是為門樓
▼
四合院中的
垂花門、八字影壁等
不同建築樣式的門
通通以磚雕的形式
成為外牆的一部分
甚至於整塊牌樓
都能“貼”在外牆上
(牌樓門,攝影師@熊可)
▼
正所謂
“千金門樓四兩屋”
門樓作為屋主人
財富與身份的象徵
是為房屋的重點裝飾之處
門樓上的磚雕
也往往細緻繁複、爭奇鬥豔
一幅雕刻完善的門匾
從近景到遠景
一般有7-8個層次之多
堪稱巧奪天工
▼
門樓兩旁的石鼓、石獅
等石雕也是精雕細琢
室內的木雕裝飾
更是一絕
比如
兩頭雕刻流雲飛卷
彎彎如月的
月梁
(月梁,攝影師@小虎牙)
▼
徽州民居中特有的
元寶梁
(元寶梁,攝影師@李文博)
▼
還有斗栱、窗扇
甚至是腳邊的門板
房屋內部從上到下
所有木質的部分
均可雕飾
令人歎為觀止
(盧村木雕樓,攝影師@聞郊)
▼
木雕與之前講到的
磚雕、石雕
並稱為“三雕”
人們雕刻的題材
動物如龍、鳳、麒麟
龜、鹿、喜鵲、蝙蝠
植物如梅、蘭、杏花
竹、菊、松柏、海棠
場景如耕種、砍柴
放牧、狩獵、宴飲
文字如福、祿、壽、寶
······
這一切都寄託著人們
美好生活的願望
(請左右滑動檢視圖片詳情,宏村承志堂的木雕《百子鬧元宵》,攝影師@李文博)
▼
當初避禍而來人們
不僅在此安家落戶
還將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
從結構到面貌
這種由內而外的建築融合
讓移民們成功地創造出了
屬於自己的居所
(歙縣石潭,攝影師@江棋)
▼
... The End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