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概述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認識到自主研發武器的重要性,便成立了由於敏等人組成的科研小組。

當時的科研任務,時間緊、任務重,不僅要保持高度保密,還要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

由於科技滯後,我國先進裝置無法擔負起這樣的重任,于敏便帶領科研組,用人工計算尺的方法記錄科研資料。

在不眠不休、廢寢忘食四年後,終於成功引爆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鮮花掌聲紛至沓來之時,他卻悄然回到了實驗室,繼續著自己的實驗。

出身寒門,苦讀改變命運

1926年8月,于敏出生在河北一戶貧寒的家庭,家庭的貧寒讓于敏從小便知道讀書的重要,只有用功讀書,才能夠改變命運。

1944年,苦讀數十年的于敏不負眾望的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但喜愛理論研究的他,很快便轉到了物理系,這也是他的一生,造成了重大影響。

從小便養成了苦學習慣的他,常常在圖書館裡一學就是一天,這樣勤奮用功下,他又順利考上了研究生,成為了張宗燧教授的學生。

後來,在他的兩位導師推薦下,他進入了中科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為了一名科研人員。

克服困難,探索氫彈研製

1950年末,新中國成立之初,領導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要想真正強大,必須實現先進武器的生產。

隨後由錢三強任組長,于敏任副組長的科研小組正式成立,開始了新中國自主研發氫彈、原子彈的探索之路。

探索之路並不容易,首先要做的就是極度保密,並且要打破西方世界對於我國的技術封鎖。

那時候,能查到的資料可以說少之又少,一切只能靠科研人員自己去查詢。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于敏帶領組員,每天廢寢忘食,拿著一把計算尺,在實驗室裡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

經過四年的努力,終於具備了研製氫彈、原子彈的理論條件。

不辱使命,研製成功

1964年10月16日,這個應該被全體中國人牢記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這一天,距離開始研製僅僅只用了四年。

這聲爆炸使西方震驚,也意味著我國終於有了自主保衛的能力,打破了西方對我國的武器封鎖。

同時,國家領導對氫彈專案研製的高度重視,不惜一切為氫彈研製創造條件,也給予了科研小組足夠的動力。

于敏帶領科研小組,又重新回到了實驗室。

很快,在1966年12月28日,中國進行了氫彈的原理實驗。

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羅布泊成功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蘑菇雲。

僅僅用了2年多就完成了氫彈爆炸,這在世界氫彈研製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戒驕戒躁,始終衝在研製一線

在氫彈爆炸成功後,于敏及其科研小組一時之間也成為了“明星”,誇讚與祝賀紛至沓來,而於敏卻毫不在意這些鮮花與掌聲,他再次回到了熟悉的科研所,開始了他喜歡的物理理論研究。

在1980年,在經過數十年的科學論證,于敏等科學家向國務院提出了加速核研究的建議,後來也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小結

于敏是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也是對新中國核武器製造有著突出貢獻的人,在那個困難的年代,他不辭辛苦、不畏困難,為我國研製原子彈、氫彈,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面對榮譽時,他不驕不躁,謙遜地把榮譽歸於集體,真正展現出了偉大科學家的風範。

2019年1月16日,于敏先生去世了,誕辰92歲,謹記為了保護後人奉獻自己一生的民族英雄。後輩們也會接過這火炬,一代代傳下去。紅色,是那麼美麗!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30歲以後不要瞎忙,做好3個規劃,該來的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