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數字時代,我們的大腦習慣了越來越多的碎片化訊息、影片和遊戲,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處於一種高度不受控的狀態,在進行低刺激或者枯燥的學習工作時,很難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想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習慣開始著手,改變一個壞習慣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好的習慣去替代它。究竟如何才能養成一個必要的好習慣,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秘密。

習慣迴路:習慣不能被禁止,只能被代替

查爾斯 · 都希格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裡提到,習慣一般是這樣產生的:

首先,我們會收到一種心理暗示,然後產生慣常行為,接著獲得獎賞。因為這種獎賞,下次我們再收到同樣暗示的時候,還會產生慣常行為。從而不斷形成一個習慣迴路。

舉個例子。刷手機這個習慣讓我們又愛又恨。那我們是怎麼養成低頭刷手機這個習慣的呢?其實是受習慣迴路的影響。

當我們在排隊、坐車、有點無聊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收到一種心理暗示「我應該做點什麼事打發時間」,這時候很多人在預設情況下會拿起手機刷刷微信、看看影片、玩下游戲,這就是慣常行為。而刷微信、看影片和玩遊戲會讓我們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會覺得很爽,這就是獎賞。這種獎賞會導致我們在下次再感到無聊的時候,又一次習慣性地拿起手機。就這樣,受習慣迴路的影響,無聊時總是刷手機的習慣就養成了。

而如果你想改掉無聊時刷手機的習慣,從習慣迴路的角度講,心理暗示和獎賞是很難改變的,排隊、坐車、無聊的時間,在你的心理上還是會不斷產生「做點什麼事打發時間」的渴望,而你期待的獎賞依然是「讓這個無聊的時間過得快一些」。在整個習慣迴路中,心理暗示和獎賞都不會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慣常行為。

比如說把無聊時刷手機的行為,改成無聊的時候開啟音樂播放器聽聽音樂,開啟手機聽聽有聲書,開啟知乎聽聽音訊課。這些行為也可以讓我們打發時間,並且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一旦換成一個新的慣常行為,既能滿足心理暗示又能獲得同樣的獎賞,新的習慣就可以養成。

為什麼沒有辦法養成好習慣?

但是,在養成好習慣的方法上,很多人依然會犯錯誤。最常見的錯誤

是頭腦發熱的制定一些實現不了的目標。

1. 堅持運動,完成 1 次全程馬拉松;

2. 每天晚上 22:00 前上床睡覺,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3. 少刷手機;

4. 保持學習的習慣,爭取取得 PMP、CFA、司法考試證書。

我看完之後,基本判斷他這幾個目標都很難完成,他在運動、作息、使用手機、學習這些事情上想要養成的好習慣也很有可能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下去。

為什麼呢?我發現很多人之所以沒辦法完成目標的原因,在於他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假、大、空、全。

:就是他的目標不是發自內心,而是一時頭腦發熱。因為偶然看到別人彈鋼琴很優美,就立刻也想學鋼琴;因為看到街上有人滑板玩得特別酷,就也想報名學滑板,這些都是一時興起的假目標。我這位朋友從來就不在乎運動對身體有什麼好處,他之所以要運動,是因為他偶然聽說別人一年跑完了 3 個城市的馬拉松,於是心血來潮也給自己定下跑馬拉松的目標。你看,這就是典型的假目標。

:是指定下的目標超出能力範圍。比如我這位朋友定下的「每天晚上 22:00 前上床睡覺」,這個目標就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晚上 22:00 前睡覺不難,難的是「每天」兩個字。要求自己每一天在固定時間做到同一件事,絕對超出能力範圍。

:指的是空有目標,卻沒有拆分後的行動計劃。少刷手機就是一個空目標,沒有一個具體地落實計劃,每一天,每個月分別怎麼做?不刷手機的話用什麼行為去代替?都不知道。

:是指在定目標的時候貪多求全。為了保證每天學習的習慣,我朋友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靠業餘時間完成專案管理、金融分析師、國家司法考試三個不同行業、高難度的專業考試,定下這麼多目標,顯然是不能完成的。

定下這些假大空全、不走心的目標,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習慣養成之路困難重重。

怎麼培養好習慣?

那怎麼培養好習慣呢?簡潔思維不提倡貪多求全地去培養很多假大空全的習慣,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時激情上,而是主張首先找出一個真正適合養成的習慣,然後再有規劃地去養成這個習慣。

具體地說,培養一個好習慣有三步:

第一步,找到一個真正適合養成的習慣;

第二步,試行一段時間,把習慣模式化。

第三步,從過程中感受獎勵,讓習慣持續下去。

我們先看第一步,怎麼在眾多選項中找到一個真正適合養成的習慣?我講個自己的例子。今年年初,我也列了幾個自己想要養成的好習慣,分別是:每天健身 1 個小時,每週為家人做一次晚飯,每天練習1個小時書法。

這些是我內心深處都想做的事情,但我知道如果貪多求全,目標越多,實現的可能性越小。於是我用記分的方法,對這三個選項進行了打分和評估。我是這麼做的:

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三個選項,然後依次按照「實際需求程度、熱愛程度、時間匹配度」三個指標,從 0 到 10 分進行打分。

實際需求程度:就是這個習慣是不是可以解決你生活中的某個實際需求,這個需求現在有多強烈。比如健身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健康。如果你健康非常差,非常需要健身,就打 10 分。如果你身體不錯,根本沒有健身的需要,那從實際需求上就打 0 分。

熱愛程度:就是你內心深處對養成這個習慣有多大熱情,熱情很高就打 10 分,沒有熱情就打 0 分。

時間匹配度:是指當前你有沒有時間去養成這個習慣。如果你最近天天出差,就不適合培養練習書法的習慣。同樣,你最近的時間特別適合就打 10 分,根本不適合就打 0 分。

找到自己真正適合養成的習慣之後,第二步,就是試行一段時間,摸索到自己能承受的程度,然後把行為模式化。

比如我剛才透過記分、評估,發現得分最高的是「每天練習 1 個小時書法」這一項。因為要做到「每天 1 小時」很難,我需要按照這個標準試行 21 天,然後記錄自己在這 21 天之內的完成情況。

要解釋一下的是,很多地方都強呼叫 21 天可以養成 1 個習慣,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 21 天的作用是讓我們實驗一下自己的目標定的是否合理,然後根據實驗情況對目標進行調整和最佳化,並最終形成一個模式化的習慣行為。

舉個例子。我希望每天練習 1 個小時的書法,那我就畫一個直角座標系,橫軸是 21 天的時間,縱軸是每天實際練習書法的時間,每天實際的練習時間可能是 30 分鐘、1 個小時,也可能是 1.5 個小時、2 個小時。

根據我每天的實際練習情況,就可以畫出一條練習書法的習慣曲線,這個曲線顯示:在 21 天內,有幾天我確實完成了 1 個小時的書法練習,但也有幾天我完成了 1 個多小時,或者是不到一個小時。

習慣曲線可以告訴我們兩件事:

第一,透過 21 天的嘗試和記錄,我發現自己只有少數幾天能夠完成1 個小時的書法練習,大部分時間都是受到工作和其他事情的影響,只能做 40 分鐘左右的練習。在時間匹配度上,我最開始的預想超過了現實情況。那麼接下來比較理想的情況是,我應該把「每天練習1個小時書法」的目標,調整成「每天練習40分鐘書法」。並且按照這個目標堅持下去。

第二,習慣曲線圖還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天的精力、時間、熱情和狀態都是不一樣的,偶爾一兩天沒有完成,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不要因為其中一兩天的特殊原因,沒有堅持這個習慣,就認為自己失敗,並放棄自己的習慣養成計劃。我們要把視角拉長到更長的時間軸上,去觀察自己的習慣記錄,如果在一個月之內,失敗了兩三天,但有20多天都做到了,那我認為你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依然是成功的。所以,無論目標制定的再合理,計劃的再好,我們都要允許意外情況出現,重要的不是每一天都做到,而是堅持下去。

在調整完目標,並且按照新的目標把習慣模式化之後,還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關注習慣迴路中的獎勵機制。如果我們不能從新的習慣養成中獲得獎勵,就無法堅持下去。

但是應該要設定什麼樣的獎勵呢?很多人習慣為自己設定外在獎勵,減掉10斤體重後獎勵自己大吃一頓,學會一門樂器後獎勵自己一次旅行等等。但我建議把獎勵的關注點回歸到內在感受上。感受你在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中,你從內心上收穫了什麼。

比如,減肥過程中感到自己的呼吸越來越平穩,肌肉越來越有力量。學習樂器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帶來的薰陶,內心越來越溫柔。每天練習書法的 40 分鐘,我都能夠拋除雜念,身心歸一的專注在當下,享受平靜。這樣對過程的感受,更能為自己帶來積極反饋,讓我們發現養成一個好習慣,本質上是對精神和生命的滋養。

2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冬天多久洗一次澡好?原來,你的身體喜歡這種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