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甲骨文,其實都是站在後世常規文字字義的角度去倒推出來的。
這樣認識出來的甲骨文,對現代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認識,甚至淹沒了甲骨文包含的真正內涵。
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甲骨文,最早起源的時候,並不是作為一種常規文字被造出來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甲骨文這種形式,按照現有神話傳說,大概可以界定為是軒轅黃帝為了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讓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所創造的「特種圖示」。
「現代科學」很發達,但是,放到一個更大的「科學」框架中來看,「現代科學」只是整個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
「現代科學」不是「科學」的全部,更不是「科學」的頂峰。

「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世界,僅僅是一種「單一結構世界」,即是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世界。
而在軒轅黃帝那個時代所認識到的完整世界,是比「單一結構世界」更為完整、複雜的「重疊結構世界」。
「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單一結構世界」,只是「重疊結構世界」中作為「顯性世界」的一小部分。
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中,除了「顯性世界」部分,還有「隱性世界」部分。
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事物的主體,以及事物發生運動變化的動因、動力、動機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隱性世界」是整個「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所在,中國人從軒轅黃帝開始就認識到了「隱性世界」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醫、功夫都是對「隱性世界」的應用。
甲骨文的源頭部分,為了便於表述,我們稱之為「黃帝密文」。

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甲本)》,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都是用「黃帝密文」字義寫成的。
而我們所瞭解的通行本《道德經》,是後世學者,因為不瞭解「黃帝密文」字義的情況下,用當時的知識背景以及常規字義重新校注的一本書,這本書其實與真正的《老子》,在內容上並沒有關係。
換言之,只有破解了甲骨文中的源頭部分,我們才能真正解讀出中國傳統文化。
真正解讀出中國傳統文化,就能引領人類科學的進步。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其背後的實質是:現代科學已經從對「單一結構世界」的認識,站到了對「重疊結構世界」認識的臨界點上。
而推動人類科學進入「重疊結構世界」的,唯有甲骨文,唯有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