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被譽為“哲學家的哲學家”的維特根斯坦10歲時製造出縫紉機,當過鄉村教師、護士,看過大門,坐過牢,打過仗……1911年,他前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在第一學期結束時跑到羅素家裡問:“請你告訴我,我是不是白痴。如果是,我就去當飛行員。如果不是,我就要當哲學家。”羅素讓維特根斯坦在假期中寫一點東西給他看,寫完後,羅素只看了第一句就說:“不,你一定不要當飛行員。”

資源:1.《維特根斯坦傳——天才為之責任》【英】瑞·蒙克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2.《邏輯哲學論》【奧】維特根斯坦 商務印書館

01 出身豪門

維特根斯坦全名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是奧匈帝國一個最顯貴家庭的8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的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19世紀90年代積累了鉅額財富,成為重金屬領域的領袖之一。當時藝術界的高雅人士如音樂家有勃拉姆斯、馬勒、理查德·斯特勞斯、舒曼的老婆克拉拉,作家有穆齊爾、毛特納,科學家有赫茨、波茨曼等都是維特根斯坦家的座上賓,而著名經濟學家哈耶克是維特根斯坦的表親。從小在藝術氛圍中長大,讓維特根斯坦生性敏感,很有藝術細胞。

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年輕時酷愛工程技術,結婚生子後,他把這個愛好強加給了兒子們,他的兩個哥哥不堪父親的重壓,相繼自殺。兩個去世後,父親害怕了,不敢給維特根斯坦太大壓力,於是把他送到普通學校,接受平民教育。歷史就是如此巧合,兩個出身不同,後來都成為世界級大人物的人,陰差陽錯進了同一所平民學校,一個是維特根斯坦,另一個是希特勒。

02 求學之路

路德維希在姐姐格雷特爾的影響下讀了一些哲學書,但同時也不能完全不顧及父親的希望,於是,青年時代的路德維希離開歐洲大陸到曼徹斯特研究航空學。但他無法遏制自己要搞哲學的強烈內心衝動,甚至在潛心工程技術問題的時候,他的主要興趣也是放在數學哲學上。他帶著自己著作的一個樣本拜訪了耶拿的傑出哲學家戈特洛布·弗雷格,弗雷格鼓勵他去劍橋師從伯特蘭·羅素。

經過深入的交談,羅素“不僅瞭解到維特根斯坦對哲學問題有極為強烈的興趣,還了解到他更多的方面。諸如,他是奧地利人而不是德國人,他富文采,通音律,舉止文雅……並且我認為他確實非常聰明。”1912年1月,維特根斯坦返回劍橋大學時,給羅素看了他在假期寫的一份手稿,這改變了羅素對他的看法,羅素髮現維特根斯坦是個很有思想的年輕人,他很欣賞維特根斯坦的才華。羅素說道,“我太老了,解決不了我的研究提出來的所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新思想和年輕人的精力。他正是我所期望的那個年輕人。”在羅素眼中,維特根斯坦是 “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可以說已經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

03 隱居獨處

維特根斯坦位於挪威肖倫的小屋

“我說那兒黑,他說他很光。我說那兒孤獨,他說跟聰明人說話是濫用他的心智。我說他瘋了,他說上帝留他不必做精神健全的人。”雖然羅素極力反對,但是強烈的獨處慾望還是讓維特根斯坦隱居於挪威的一個鄉村。他找到了理想的地點,在松恩峽灣旁的一個叫舒登的村子,寄宿在當地郵政官漢斯·克林恩伯格家。他給羅素的信中寫道“我在這幾乎碰不到人,我的挪威語進步極慢。”後來為了做進一步的邏輯工作,他轉而專心建造一所小房子,地點在松恩峽灣邊上,離他的村子約一英里遠。

04 奔赴前線

1961年3月,維特根斯坦調往對俄前線的一支戰鬥部隊,他的團被推向前線之前的那幾周裡,他竭力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準備面對死亡。“上帝照亮我。上帝照亮我。上帝照亮我的靈魂。”幾乎每一夜他都準備去死,並乞求上帝不要拋棄他,賜予他不畏懼地、直率地睜眼看死亡的勇氣。在軍營他更喜歡呆在孤獨危險的崗位上,而不是和同事在一起。與面對敵人相比,他需要上帝給他一樣多的、甚至更多的力量來面對同事。

“與其說我周圍的人是低劣的,不如說他們狹隘得嚇人,所以幾乎不可能和他們一起工作,因為他們永遠無解。這些人不是愚蠢,而是狹隘。在他們的領域裡他們足夠聰明,但他們缺乏品質,從而缺乏寬度。”最後,他斷定自己不恨他們,但他還是那樣厭惡他們。服役期間,他寫了一些哲學筆記,後來收錄進《戰時筆記》裡。

戰場上,眼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喪生,維特根斯坦對戰爭充滿恐懼。為了安定心神,他隨身帶著托爾斯泰編輯的《福音書》。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灰飛煙滅,維德根斯坦被關進義大利戰俘營。在那裡,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邏輯哲學論》。

05 顛沛流離

後來,維特根斯坦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去當鄉村老師。他的這個想法,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但他並不在意別人看法,他把所有財產都分給了同樣富有的兄弟姐妹,一個人甘願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

他要一個純農村的教學崗位。“我要在一個名為特拉騰巴赫的小村子裡當小學教師。它在山裡,維也納向南約四小時的路程。這一定是特拉騰巴赫的教師第一次和一個北京的教授通訊。”他給羅素的信中寫道。當時羅素正在北京。

他很快證明了自己是一個熱情,經歷充沛但相當嚴格的老師。他自己對一切都感興趣,他知道如何挑出任何事的最重要方面,並對別人講清楚我自己有機會看到路德維希多次的教學,他把某些下午的時間花在我的職業學校的男孩子身上。那對我們每個人都有非凡的助益。他不僅講授還試著用提問的方式把男孩們帶向正確的解答。有一次他讓他們發明一種蒸汽引擎,另一次是在黑板上設計一座塔樓,還有一次是畫運動的人形。他喚起的興趣是巨大的。甚至缺乏才能和通常不專心的男孩也拿出了好得驚人的答案,他們熱切地良性地你爭我奪想得到回答或論證某個問題的機會。

沒過多久,對鄉村人的厭惡代替了作為教師的熱情。“這片國土上的人如此全然徹底地不可救藥,在這兒當教師是艱難的。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可與之交流一個有意義的詞的靈魂。” 不久,他找了一份新工作——修道院的園丁!他非常喜歡這份工作,花花草草給他內心帶來了久違的寧靜。再後來,他離開修道院,回到維也納,轉行成了建築師,幫姐姐設計了一棟房屋。

維特根斯坦以近乎狂熱的嚴格監督房屋的建造。一個鎖匠問:“告訴我,工程師先生,這兒那兒的一毫米對你真這麼要緊嗎?”維特根斯坦沒等他說完就吼道:“是的!”維特根斯坦和負責建造他設計的高玻璃門的工程公司進行討論時、前來磋商的工程師對於按維特根斯坦的標準履行委託感到絕望,崩潰地哭了。看上去簡單的暖氣裝置花了一年時間才交付,因為奧地利沒人能造維特根斯坦想的那種東西。各部分的鑄件從國外購得,甚至到那時,整批的東西還被認為不能用而遭拒。或許,在把比例搞到完全正確這事上,路德維希絕不留情的。

……即便我非常讚賞這棟房子,我始終知道自己既不想、也不能住在裡面。確實它看上去更像是神的居所,而不是我這樣小凡人的居所,起初我甚至不得不克服微弱的內心敵意——對我稱之為“邏輯房子”的敵意,對這種完美性和紀念碑性的敵意。

幾經輾轉,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幫助下,維特根斯坦又回到了劍橋大學。回劍橋後,維特根斯坦急需一篇論文獲取博士資格,唯有如此,才能拿到研究經費,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當時,他的博士論文是《邏輯哲學論》,考官是一群劍橋教授,其中也有羅素。當著眾人的面,羅素向他問了一個問題,維特根斯坦說完答案後,又一臉傲慢地說:“別在意,我知道你們永遠不會懂的。”別人都以為維特根斯坦傲慢,殊不知他當時已經40歲了,為了獲得博士學位,不得不當眾盤問,他內心的苦悶又有誰知道呢。

拿到了研究經費後,維特根斯坦在劍橋安頓下來了,但他對這裡的生活並不滿意。二戰爆發後,他離開劍橋,再次轉行。這次更離譜,竟是去醫院當醫學助理技術員。

二戰結束後,維特根斯坦被劍橋聘為教授。晚年時,他在愛爾蘭完成了最後一本書——《哲學研究》。62歲時,他被查出前列腺癌,不久病逝。從醫生那兒得知自己只有幾天可活時,他叫道“很好!”陪在他身邊的貝文夫人告訴他,他在英格蘭的好友第二天過來。失去意識前他對她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人生。”

06 哲學思想

維特根斯坦的書,以晦澀難懂著稱。他的一生只出版了一部著作,即早年寫的《邏輯哲學論》,該書極準確地表達了其哲學觀點,“凡是可以言說的東西都可以被清楚地言說,凡是不可說的東西,就必須對之保持沉默。”對在現實中屢屢受挫的人而言,他的思想猶如久旱逢甘霖。他擅長段落式寫作,作品短小精悍,和哲學家尼采的文風很像。

那麼,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包括哪些主題呢?

第一個主題是,苦難與虛無。世界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苦難,而人最大的苦難,是失去自我。空虛的生活會讓人產生虛無感,而虛無感又造就了苦難。如果我們確信生活本身是有意義的,那我們就能忍受一切苦難。

第二個主題是,世界的意義不可言說,雖不可言說,卻能在生活中顯現。這個主題是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精華。

第三個主題是,死亡、永恆與時空。以永恆視角來觀察世界,把它看作一個整體,這時世界是神秘的。如果永恆不代表時間的無限延續,而僅指無時間性,那麼活在當下,就意味著活在永恆裡。維特根斯坦認為,人活在時空中,而人生之謎的答案,必定在於時空之外。

維特根斯坦對哲學做了哪些貢獻?

第一,語言有多種功能,就像工具箱裡的那些工具;那裡有錘子、鉗子、螺絲刀、尺子、膠水瓶、膠水、釘子和螺絲。語詞的功能就像這些工具的諸多功能一樣,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遵守規則”這個概念是維特根斯坦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哲學問題是從語言產生出來的,因此有必要熟悉每一個問題由以產生出來的語言的用法。

第三,澄清形而上學的語言。形而上學語言的確能夠製造困惑,而哲學核心要務就是處理那些由於缺乏清晰而使我們陷入困惑的問題。哲學就是為了不讓理智藉助於語言來蠱惑我們而進行的一場鬥爭。

在《戰時筆記》這本書裡,維特根斯坦寫道:真正的幸福,並非指事業有成或家庭美滿那種世俗意義上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指的是不生活在時間洪流中,而是隻生活在當下。只有活在當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維特根斯坦的這番話,正是他哲學思想的精華。他的一生充滿傳奇,直到臨去世,他都從未後悔自己當初的每一次選擇。他一生知行合一,用62年的時間,完美地詮釋自己的哲學主張。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為理想奮鬥終生。維特根斯坦甘願拋棄世俗的幸福,皆因他心中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這都不是幸福人生,那這世界上恐怕也沒有幸福人生了。

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民營醫院的困局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