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科技進步帶來的不僅是震撼,而是實打實的各種方式的改變和顛覆。在紙媒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的今天,我們有一點懷戀那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東西。

《讀者》雜誌就是這樣的代表,往事也才剛剛過去幾年而已,十年前,城市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報刊亭就是我們的記憶。報紙,雜誌,你還可以買到電話卡,小玩具,但是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智慧手機時代,手機支付淘汰了各種卡,一機在手,天下所有。

那時候每一期的《讀者》3塊錢,4塊錢買上一份,就是半個月的精神糧食。還有像《青年文摘》《意林》《故事會》《知音》等各種雜誌,幾乎囊括了大人,小孩,和學生。我們從報刊雜誌裡看到他人的故事,心酸與往事;我們讀到世界的要問,國家的政策,專家們的經常解讀。

然而,短短十年間,社會的變革,科技的進步,這一些陪伴我嗎青春年華的讀物與我們遠去許久。

《讀者》本來叫《讀者文摘》,但是因為和美國的一本雜誌同名,不得不改名叫做《讀者》。而這本雜誌卻是西部出品的精品刊物,全國發行,深受讀者們的喜歡。收錄的文章充滿的都是正能量以及鞭辟入裡鼓勵人心的文章。在高中時代,繁忙的學習之下,加上對自己人生的迷茫,這本雜誌起到了為自己指引方向的作用。那時候,每讀一篇文章,都是對自己迷茫的人生點上了希望的燈塔,充滿希望,激情飽滿的投入到每一天的學習中去。

來自農村的我們,沒有好的出身,沒有好的生活條件,精神糧食的指引必不可少。即使在學業上沒有多大的長進,但是在做人處事,在人生理想和追求上,讓自己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有了一些雖然還是模糊,但實則清晰的嚮往。有人曾說,《讀者》《青年文摘》這些雜誌像極了今天網路上的心靈雞湯。或許是的,但是相對於今天網路上充斥的各種雞湯來說,傳統媒體的文章還是算是有良心和水準的,至少不那麼氾濫和無病呻吟。

《讀者》《青年文摘》是傳統媒介下人們心靈交流的一個視窗,他是單向世界的文字傳遞,讀者只是接收者,不是內容的參與者。而今天我們所處的媒體世界,讀者和永輝不僅是接收者還是內容的創造者,他帶來了對傳統媒介的極大挑戰。

身處快生活時代的人們,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性質仔細的去閱讀一片文章了,更多的是瀏覽文字的內容而不再深究文章中精神和心靈的交匯。我們今天的精神世界變得淺薄和空虛,是在短影片和網路文字的消耗下形成的。未來的人們,大多數都是缺乏思考的,精神匱乏的人,不再需要有深度內容的東西了。

《讀者》已經很多年沒有購買過了,而《讀者》的電子版閱讀也不再有哪一種感覺了,他屬於一個時代,一個不能回去的時代了。

1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天涯客》預約介面已出,網友評價:怎麼抄襲的海報繼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