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懶蟲,一放假回家就葛優躺,也不看看你媽我多辛苦,體諒老人知道嗎?”
一大早,我媽就扯著嗓子把我從床上拖了下來。
沒等我清醒,手裡就多了一根掃把。
“把地掃乾淨,然後把衣服晾了,接著去買菜,選單發你手機了,別忘了。”
我應付著答應了,隨便糊弄了一下地板,就跑去刷牙洗臉了。
等到我刷完牙,洗完臉,後面交代的兩件事早就忘了。
直到我媽問起我菜的事情,我才從手機新聞裡回過神來。
“錘子了,忘了買。”我下意識地坦白了。
結果,等待我的又是一頓嘮叨,什麼痴呆啊,懶蟲啊,懶鬼啊,跟你那死鬼老爸一樣啊。
每個假期,我幾乎都會重複經歷這些事情。
直到有一次,我決定開始認真審視這些行為,發現了一些東西其實一直在重複。
不論是我一直沒有好好地執行老媽安排的家務,而是一回家就撿起手機,還是她對我念叨的口氣和內容。
都在重複。
這些資訊都跟一樣東西有關————習慣。
習慣到底是什麼?
這是那天我腦子裡產生的一個疑惑。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被灌輸要養成好習慣,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好好運動。
高中的時候,各種勵志的句子裡,也總是充斥著習慣決定命運這樣的論調。
全社會都在強調習慣的重要性。
卻很少聽人提過,習慣到底是什麼?
也正是從這個問題開始,我開始去研究這個課題。
NO1.
在聖迭加州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病人尤金和醫生拉里·斯奎爾的故事幫我第一次瞭解到了習慣的本質。
尤金是一位大腦損傷的病人,他的一部分腦組織被一種病毒摧毀了。
而沒了這部分腦組織的尤金,能記得手術前的所有記憶,但卻無法形成新的記憶。
什麼意思呢?
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嶄新的。
所以儘管所有人都和他反覆對話許多次,他卻一個都記不住,不僅僅是名字,還包括每個人的臉以及和他們的對話。
除了名字,他也記不住其他任何資訊,或者說,只能記住很短暫的資訊。
就跟魚一樣,當然,他的記憶不只7秒,但也好不到哪兒去。
但有意思的是,儘管他無法記住任何東西。
但他卻能在離開家以後,還能準備地找到家的位置。
還能在肚子餓的時候,摸到冰箱的位置找出喜歡的培根和沙拉。
而這些行為,他自己卻意識不到,等到他在外面溜達完一圈,或者吃完東西以後,他就會很快忘記他做過這些事。
尤金的行為吸引了斯奎爾的注意,按理說像尤金這樣無法記住事情的人,是不可能在出門後還能找到回家的路,也不可能知道冰箱在哪兒,還能順利地找到喜歡的食物的。
所以這背後,肯定還有其他東西在影響和干預他的行為。
後來的研究證明,這種東西確實存在我們的腦子裡,叫做基底核。
而基底核的存在,和習慣的形成直接相關。
它就像是一塊硬碟,在我們初次接受知識的時候就起作用,用來儲存習慣,而隨著行為的不斷重複,大腦工作地越來越少,而基底核也儲存的習慣越來越多,直到這個習慣完全存進腦子裡,形成一個“組塊,”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樣場景的時候,就把這些習慣調出來應對,從而節省腦力。
經常開車的老司機應該是深有體會的,初次開車上路的時候,精神是十分專注而緊張的。而隨著開車的年限拉長,老司機通常都能夠一邊聊天一邊開車。像我自己就是,喜歡一邊開車一邊思考問題。
這其實就是基底核在起作用了。
所以為什麼說有的人學習看起來很輕鬆,有的人似乎生來就具有某些特殊的天賦。
其實,仔細剖析我們會發現,這些都習慣的建立有關。
學習是有技巧的,我們都知道。
如果聽說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就應該知道,記憶力的訓練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我們在學習和記憶的時候結合這些技巧,就能夠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些,聰明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幫助他們建立起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是他們自己沒意識到。
等到長大了以後,這些習慣已經儲存進他們的基底核了,所以,在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就像是開了掛一樣。
這種人被稱為學神。
但其實這背後,就是基底核早年存下的習慣在發揮作用。
也正是得益於這些習慣,他們的人生才一路順風順水,當然,這些他們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
因為這是很底層的習慣建立。
NO.2
那麼問題來了,習慣要怎麼樣才能建立呢?
斯奎爾的實驗室裡做了這樣的一個試驗,讓老鼠走迷宮,最終在迷宮的盡頭找到獎品——一塊巧克力。
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多,小鼠的行為越來越趨同,最後當每次把小鼠放進迷宮裡的時候,它都能立馬找出最優路線。
這裡就不賣關子了,直接貼結論。
實驗的形成,跟三樣東西有關: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
大家仔細回憶自己玩遊戲或者刷短影片的過程,其實就能看到這個上癮習慣形成的過程。
拿短影片的例子來看,第一次開啟手機裡的短影片,我們獲得的初次獎賞,其實就是影片裡的一些內容,可能是有趣的故事,搞笑的段子,美女或者美食、
總之,這些初次獎賞,給我們帶來了第一次快感。
接下來,隨著刷短影片的頻率的增加,下次我們在看到手機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種衝動,去開啟短影片軟體。
看到手機就是一種暗示。
而開啟手機,開啟短影片應用,刷短影片這樣一氣呵成的行為,就是慣常行為。
而刷的過程的影片的刺激給我們帶來的快感,就是獎賞。
習慣就是這樣建立的,從最初的獎賞開始,建立起暗示和慣常行為,然後又由暗示和慣常行為,獲得獎賞,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個連貫的過程。
也導致了最終的成癮心理。
這就是我們社會,乃至世界都普遍存在的一個手機成癮的重要原因。
摸清了這三者的關係,其實我們對習慣的認識就算是入了門了。
後面繼續關於習慣的消除和建立的課題,我們也就有了一套可以參考的理論基礎,從而透過控制這三個環節,來協助我們構建更好的習慣,從而更好地主宰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