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北方差異比較大,尤其是在飲食方面,南甜北鹹是個普遍的認知。北方人愛吃鹹,而愛吃甜的人則主要集中在南方,大體上在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以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地區。但若要論吃甜的厲害程度,蘇南人應該獨佔鰲頭,可以讓很能吃甜的廣東人都瑟瑟發抖。
江蘇省位於我東部沿海,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地勢平坦,河湖眾多,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通常情況下江蘇大致以長江為界被分為蘇南、蘇北。圍太湖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是蘇南的代表,被譽為“蘇南三駕馬車”。蘇南人酷愛吃甜,其中尤以無錫為甚。如果說蘇南人吃甜能力可以讓外省人看得頭皮發麻,可能有人不信,那我們就先來看看他們到底有多能吃甜。
吃粥加白糖,這在別省可能也不算什麼,但是蘇南人會加很多。蘇南菜不管素菜還是葷菜,很少有不放糖的,炒青菜放糖,番茄炒蛋放糖,燒排骨放糖,梅乾菜扣肉放糖……甚至連餛飩肉餡也放糖。小籠包不加糖就不叫小籠包,不甜得發膩也是假冒的小籠包。還有更不可想象的,有些人連吃麻辣燙也要放糖。無錫名菜-醬排骨中的白糖用量達到了肉和骨頭總重的10%,就像裡糖漿泡的一樣。糖醋排骨,一斤半排骨,半斤白糖,大半瓶醋。不知你是什麼感覺,反正我這個外省人已經跪了。
別的地方的小孩幫媽媽打醬油,蘇南的小孩幫媽媽去樓下副食店買的最多的是白糖。曾有同學去南京讀書,說吃的飯菜都是甜兮兮的,很不習慣,幸虧他去的不是無錫。無錫人吃糖才是真的猛,嗜糖如命,開心吃糖,不開心也吃糖,吃了就開心了,他們對糖的喜愛像是刻在骨子裡的,讓人懷疑他們血管裡流的是不是糖漿。
圖-俯瞰南京
南方人尤其是蘇南人為何如此愛吃糖呢?其實歷史上,南方人最初並不嗜甜,而是嗜鹹。北宋沈括曾在《夢溪筆談》裡關於國人口味有這樣的描述:“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這和如今的情況不太一樣。蘇南地區口味普遍由鹹轉甜大致在明朝後期,這和我國製糖的歷史有關。人們在飯菜中新增調味品來刺激味蕾,以增強食慾,離不開酸、甜、辣、鹹,糖是最貴的,鹽其次,醋再次,辣椒最便宜。我國曆史上很早就能用大麥或米做麥芽糖,但是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成本很高。甘蔗製糖技術在唐宋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但是產量很低。宋元時期,糖還是需要從大食高價進口,只有富有階層才消費得起。北宋都城開封一帶人們比較富足,能吃得起糖的人相對較多,這也是沈括說南人嗜鹹,北人嗜甘的原因。
圖-俯瞰蘇州太湖
直到宋朝末期,王灼編撰世界第一部甘蔗煉糖術《糖霜譜》,國人才不斷改進製糖工藝,製糖業才在國內開始蓬勃發展。兩宋之交、宋元之交大批北方南下,遷居江南,使得南方的口味也開始逐漸變得甜膩。而北方戰亂下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熱,能吃飽就不錯了,哪能吃得起奢侈的糖,口味就開始變成鹹口。但也不全是這樣,北京地區作為元明清三代都城,富貴人多,也出現不少有名的甜點。
圖-俯瞰無錫
長江下游地區的太湖平原水土肥沃,農業發達,自古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而且擁有水運之利,蘇南地區歷來工商業發達,明清時期是全國錢糧主產區,富甲天下。從明朝後期開始,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蔗糖逐步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產量大大提高,價格下降,這在客觀上對蘇南地區的吃甜習慣的養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另外,科學家透過實驗證明人吃甜食時,大腦多巴胺神經元會被啟用,分泌出的物質能刺激大腦產生興奮感,進一步增強了對甜食渴望。糖類進入體內,血糖能促進了胰島素的分泌,將血糖轉換成能量,讓人感到快樂。因此,當吃甜成為一種長久的飲食習慣,對愛吃甜的蘇南人來說,沒有糖就是一種煎熬。
圖-俯瞰常州淹城
曾有研究指出,喜歡吃甜食的人會展示出更多的善意。江南地區的人婉約柔和,大概便是和愛吃糖有關吧。不過,現在人們越來越注意飲食健康,少油、少鹽、少糖的清淡飲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