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土歸土。”這句俗語雖是出自於西方的《聖經》,但也能體現出中西方都對喪葬文化的看重。長生不老和死而復生幾乎是全球人類所痴迷的,所以全世界除了一些特殊的宗教文化中會有天葬等奇怪的葬禮習俗外,大多實行土葬。
不過,大家通過歷史也能看到,在幾千年的文化京城中,火葬取代土葬似乎是一種時代的趨勢。最初,人們發現健康人接觸到腐敗的生物後,有極大可能被致命病毒傳染。尤其是在大災過後,來不及埋葬去世之人導致環境變得惡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導致瘟疫爆發。
所以,在最開始,人們從土葬改為選擇火葬,改善生活環境。而在中國,之所以會比其他國家更加嚴厲地執行火葬,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為了減少人口暴增帶來的土地資源的壓力。
中國地廣物博,古時人口遠沒有上億的時候,墓地並不會帶給人們很大的困擾。但是現代社會,凌亂的墓地會嚴重浪費耕地資源,影響城市建設,於是就有了提倡火化一說。此外火花也能解決墳頭多,墳地難找的問題。
由於人口眾多,土地也就變得寸土寸金,尤其是在大城市裡,一塊小小的墳地價格不菲,甚至是有錢難買,以至於還有人買房安置親人的骨灰。此時北大的吳飛教授卻又站出來,呼籲恢復土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吳飛教授是出於傳統文化層面的考慮。土葬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裡面要講究很多門道和規矩。但是隨著火葬的推行,各地的喪葬習俗也就都成了故事裡的傳說。年輕人們即使想深入瞭解,也只能在書本中看到不知真假的文字,喪葬習俗也就此消亡。
此外,吳飛教授認為火葬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能保護環境。進行火葬不僅需要消耗能量,焚燒產生的氣體等不少物質更會給大氣環境帶來汙染。而且,火化後產生的骨灰也並不是直接歸土歸塵了,還是要找地方下葬的。
既然要下葬,那就也會佔用一定的土地,導致各個城市的墓葬群越來越大。這其實就是相當於火葬了再土葬,既浪費能源、破壞環境,又與原來節約土地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吳飛教授認為是時候恢復土葬了。
另外,從古至今土葬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從未出現過大量古墳遍地的現象。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古墳也就逐漸消失了。同時吳飛教授還覺得將人“火化”,就像將垃圾焚燒處理一樣。
這種觀點在很多老人們眼中也是認可的,很多遵循著傳統的老一輩們都覺得火化是對死者的褻瀆。他們想要完整地來,完整地走,或是被火化,則更像是被“挫骨揚灰”一樣。但是有些年輕人卻不這麼認為。
他們覺得喪事辦得隆重還是從簡,那都是給別人看的,而且還會引起攀比的不良之風。另外,現在也沒有所謂的死後重生的迷信之說了,人死後終究是要重歸自然,無需遵照那麼多傳統規矩。不知大家對此事怎麼看呢?